APP下载

同心同行 同步小康

2015-06-19姚源清徐海星任廷会王远白

当代贵州 2015年47期
关键词:同心贵州建设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姚源清 徐海星 任廷会 王远白

同心同行 同步小康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姚源清 徐海星 任廷会 王远白

在乌蒙高原,以“同心”命名的项目随处可见,一系列“同心工程”的实施,使大山深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图为纳雍县维新镇坪子村“同心新村”。(毕节市委统战部供图)

编者按:贵州统一战线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围绕“建百家商会、引千户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以商招商”活动,“以侨为桥”搭建贵州对外开放新平台,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融入“一带一路”,结合精准扶贫,扎实开展“同心工程”,精心打造“同心”品牌;持续推进全省统一战线“智力帮扶”武陵山区(铜仁)扶贫开发等。在全面建成小康的决胜阶段,全省统一战线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心聚力,同心同行。

“同心工程”服务毕节科学发展

“小水窖,同心建,统一战线来支援,人背马驮看不见,山乡处处涌清泉。”在毕节试验区赫章县,一曲《同心颂》被当地群众广为传唱。

2010年,赫章县遭遇大旱,群众饮用水十分困难。获知消息后,中央统战部当即牵头统一战线,筹集资金5000万元,援建“同心”小水窖1.28万口,解决了赫章县近10万群众的饮用水问题。

这是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实施“同心工程”的缩影。

作为全国唯一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毕节试验区自建立以来,始终得到全国统一战线倾情帮扶。2010年,中央统战部在不断总结和完善统一战线参与试验区建设途径、办法的基础上,整合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东部十省市统一战线和国家19个部委力量,把参与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内容归纳为“同心工程”,拉开了“同心工程”建设的序幕。

烛光行动、彩虹行动、“长防”工程……依托“同心工程”这一有效载体和平台,统一战线创造性地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亮点纷呈的实践活动,在毕节大地上谱写了多党合作推进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行走在乌蒙高原,以“同心”命名的项目随处可见,黔西县的“同心产业园区”、大方县的“同心助医工程”,织金县职业中学的“同心智力工程”……一系列“同心工程”的实施,使大山深处一个个交通闭塞、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年前,我们农户住的都是茅草房、草坯房,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现在每年光卖樱桃的收入就不少于2万元。这要感谢‘同心新村’的建设,帮我们改善了基础设施。”家住赫章县平山乡江南村老支书韩贵贤说。

2011年11月1日,中央统战部将江南村列为毕节试验区9个“同心新村”建设示范点之一,从北京、上海等东部十省(市)统一战线帮扶资金中投入453万元,赫章县整合配套资金742万,进行民居改造、道路硬化、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结构调整。台盟中央还协调100万修建了乡村连捷旅游饭店。

如今,江南村从里到外换新颜。走进村庄,一栋栋青瓦白灰的黔西北民居鳞次栉比,文化广场、生态公园、亭台长廊一应俱全,俨然是一个宜居宜游的城市高端住宅小区。

“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围绕“助推发展、智力支持、改善民生、生态建设、示范带动”五大建设内容,统一战线不断创新服务机制,着力培育、打造“同心”精品,以此提升试验区发展的造血能力。

2015年11月13日,民盟中央及东部十省市民盟组织赴毕节试验区开展“同心助学”活动,通过实地调研、洽谈谋划等方式,对接学校需求,分别与毕节市15所学校签订结对协议,作出了具体帮助计划,以此提升毕节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

“东部十省市相关学校与我市15所学校签订结对协议,是对‘同心工程’领域的拓展,也是对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新经验的探索。”毕节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延表示。

为最大限度地为毕节的科学发展提供服务,统一战线还从“修大厦、建园区、搭平台”等方面着手,为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等提供办公、活动场所及智力支持、平台支持。从最初单纯提供咨询服务、技术培训、资金帮扶,到形成政策扶持、招商引资、项目规划等配套帮扶体系,统一战线助推试验区建设的格局正逐步向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纵深推进。

2009年以来,中央统战部牵头召开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联席会议6次,组织实施“同心工程”项目1242个,到位资金近700亿元,培训各类人才25万余人次,资助贫困学生近5000名,协调企业签约项目近400个,签约资金4000余亿元。

贵州企业走出去 印度产业引进来

贵州海上丝路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在印度打造“龙象高端装备制造园”项目,园区一期规划建设607亩,为更多的贵州企业拓展印度市场建立通道,推动贵州民营企业融入“一带一路”。图为“龙象高端装备制造园”规划图。

“印度的信息软件、生物制药、医疗旅游行业发展成熟,贵州的公路、建筑、电力领域建设经验丰富,中印两国市场如果能加强交流合作,一定能产生1+1>2的效果。”——2012年,贵州长通集团董事长张钊随团前往印度考察时,曾萌发出贵州企业抱团拓展印度市场的想法。

两年后,印度驻广州总领事高志远携带印度外交代表团到贵州考察,认为贵州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能源、电力等勘察设计与建设领域具有优势,贵州企业与印度市场互补性强,应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项目合作。

“走出去,引进来”成为两国企业共同的愿望,但贵州却没有一个适合企业抱团拓展海外市场的平台。

贵州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在了解情况后,通过牵线搭桥,协调多方资源,帮助和支持贵州企业搭建新平台,推动贵州海上丝路国际投资有限公司组建挂牌。

2014年12月8日,贵州海上丝路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金6.6亿元,由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贵州长通集团、贵州电力建设第二工程公司、贵州电力设计研究院共同出资组建。

公司通过整合贵州省在公路和建筑等工程的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技术咨询业务,以及电力、电气、电网建设等领域优势,专职负责与外方对口联系,管理推进相关国际合作项目。

“公司从成立到与印度合作,都离不开贵州省委统战部和省工商联的支持帮助。”贵州海上丝路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钊坦言。

今年4月,印度安得拉邦首席部长奈杜来华访问,贵州省委统战部组织9家企业赴北京和印方开展接洽和交流,促成贵州海上丝路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与印度安得拉邦政府及索马集团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达成了合作开发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的战略协定。

5月13日,贵州省委统战部积极推动企业参加“中国—印度经贸论坛”,最终促成贵州海上丝路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与印度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商GMR集团签署合作协议。

目前,贵州海上丝路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在印度安得拉邦获得了约6070亩的土地,一期建设607亩土地用于打造“龙象高端装备制造园”项目。依托这一平台,贵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帮助贵州绿色环保设备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首钢贵阳特殊钢有限公司、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等贵州企业在印度拓展市场。

以“走出去、引进来”作为发展战略的贵州海上丝路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还积极引进印度企业入驻贵州。

全球最大的IT教育机构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已落户贵安新区,公司与印度卡纳塔克邦信息部、印度最大的软件孵化平台10000Start-Ups、印度电子和半导体协会、全球最大的软件外包公司印孚瑟斯技术有限公司等达成了合作意向。

贵安新区初步拟定建设“中印产业园”,投资金额将达到7亿元,由贵州海上丝路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运营15年,园区将重点发展大数据、电子信息和健康医药等产业,让更多的印度企业能在贵州投资发展。

张钊认为,“找准中印两国间的互补优势,围绕大数据、健康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交流合作,引进IT教育机构、促进印度软件行业企业投资意向,举办中印企业交流会、推进中印企业互访,建立教育培训交流机制,进一步加强贵州省与印度在大数据产业、医药大健康产业合作,将为贵州省在相关产业的发展上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贵州作为贯通“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中间腹地。贵州海上丝路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正在帮助越来越多的企业融入“一带一路”,提升贵州的对外开放水平,助推着贵州的发展进步。

情系武陵 共促发展

“民建贵州省委开办的‘思源’班给了我继续上学的机会,否则这时候我都跟父母外出务工了。”能获得继续学习的机会,松桃一中的张宏波倍加珍惜。

“思源”班由民建省委争取协调资金开设,张宏波等100多名松桃一中来自深山的优秀学子得到民建会员企业近70万元的资助,走出大山,实现继续读书的梦想。如今,民建贵州省委已筹资近500万元在松桃、玉屏、万山创办10个“同心·思源教育移民班”。

一个“思源”班,既密切了民建省委与当地群众的联系,也见证了民建省委对武陵山区(铜仁)的真情帮扶,而这只是贵州省统一战线帮扶武陵山区(铜仁)的一个缩影。

几年来,贵州省委统战部,民革、民盟、民建省委等帮扶单位倾情铜仁、心系铜仁,省、市、区(县)三级联动,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资金优势,助力铜仁扶贫开发工作。随着2013年5月、2014年1月、2015年7月……全省统一战线智力帮扶武陵山片区(铜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渐次召开,各单位对铜仁的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帮扶范围不断扩宽,帮扶成效不断显现。

民革省委协调1000万元资金用于思南县香坝镇尖峰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九三学社省委到印江开办高层次专题讲座和培训,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义诊服务;农工党省委协调资金近300万元,用于江口县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培训……近两年,贵州省统一战线智力帮扶铜仁的连线同心故事在武陵山脉不断上演。

“全省统一战线高度重视武陵山区的智力帮扶工作,多家单位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等方面都给予铜仁大量帮扶。部分项目已落地开花,部分项目正蓬勃开展,目前帮扶力度较大的当属民革贵州省委对德江县钱家乡的项目扶助。”铜仁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汪劲说。

民革出资、村民参与,示范带动、典型引领,一个以农业产业、土家族文化展示和美丽乡村景观为一体的城郊型生态旅游目的地正在形成。图为钱家乡后头沟村一角。(德江县委统战部供图)

钱家乡距德江县城6公里,溪流清澈见底,青山苍翠欲滴,水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正是这优质的自然环境为全乡人民赢得了发展的机会。2013年,民革省委协调省发改委,为德江县钱家乡争取了1680万元“同心共创、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这是德江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示范园区,也是钱家乡对接德江城市扩展、火车站和高速公路三项建设而倾力打造的城市公园、农业庄园、土家文化集聚园。

为挖掘村寨历史风土人情,体现村寨个性魅力,形成区域特色,德江县聘请贵州大学风景园林研究中心设计团队,结合功能定位和场地现状,对示范区实施宜居宜业宜游的功能分区。

目前,示范园区已经完成81户生态移民集中建房和土家民居立面改造等一期工程建设。一幅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山间别墅新画卷正在形成。排水管网、道路体系、经果林等基础工程正在启动。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项目将彻底改变我们村的命运,曾经边缘化的城外村将成为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正在耕田的钱家乡村民冯胜成说,“下一步,我将重点搞经果业和农家乐。”

初冬时节,记者沿路走访发现,当地农民出工出力建设美丽家乡热情高涨,为了保护耕地,不管是运输车队、路网建设,还是果树栽培,所有施工都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造、完善和提升。对此,钱家乡党委书记曾秀容说:“我们坚持保留农村传统民俗风情和田园风光,做到不大拆大建、不大挖大填、不大砍大伐,尽可能打造一山一景、风格各异的土家农村风格。让村民参与整个建设,以村民自愿和自治为取向,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村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

村民积极参与并发挥主体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工程进度,计划至2017年全面完成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民革贵州省委为我们提供发展资金,我们有责任引领村民致富。打造土家文化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区,通过示范户带动,以点带面,进而改善全县农村经济状况。”德江县政协副主席胡国仁说。

民革出资、村民参与,示范带动、典型引领。届时,钱家乡将成为一个以农业产业、土家族文化展示和美丽乡村景观为一体的城郊型生态旅游目的地。

在全省统一战线帮扶单位的扶助下,更多 “同心美丽乡村”“同心医院”“同心学校”“同心园区”正在铜仁兴建。

以侨为桥 引才筑巢

初冬时节,遵义市寒意渐浓,位于新浦经济开发区的以晴新蒲科技园内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

“今年科技园将实现产值100亿元人民币。”以晴集团董事长周以晴的信心,来自遵义市委统战部一直以来对海归创业的引导和扶植,以及2014年科技园完成产值50亿元的基础。

近年来,贵州统一战线“以侨为桥”,大力开展海内外经济、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引导和服务海外青年在贵州创新创业。以晴集团董事长周以晴就是其中一员。

周以晴是从菲律宾回来的海归。“虽然不是贵州人,但在贵州投资3年来,我对贵州产生了深厚感情。”周以晴说,选择投资贵州,一方面源自贵州的生态环境等资源优势,一方面源于贵州省委统战部、省侨联门对海归的热情和重视。

目前,以晴新蒲科技园有工人三千多名,预计2016年上半年用工将达到1万余名。图为以晴新蒲科技园一角。(以晴集团供图)

以晴新蒲科技园是以晴集团在贵州投资建设的第三家公司,主要从事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液晶显示器、电容式触摸屏等电子元器件及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产品远销东南亚、中东、欧美等地。

以晴新蒲科技园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遵义市委统战部门的大力支持。遵义市委统战部副部长袁益民介绍说,在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遵义市委统战部给予积极引导和扶植:引导科技园建立党组织,专门成立了党员活动室。在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这些党员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引导企业走出去,为企业提供服务。科技园生产产品均为出口产品,在减少行政环节,提高办事效率,诸如申报、报关、通关、税收等方面,积极帮助企业;通过宣传等方式帮忙园区开展招商引资。该公司采取“以商招商”的方式,带动和以晴集团光电产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进来投资……

“贵州各级领导对外来投资企业很热情、很真诚,各部门主动为企业做好服务,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帮助企业快速做大做强。”回忆到贵州投资的经历,周以晴万分感慨。

2010年,遵义市委、市政府到福建招商引资,以晴集团有意到贵州投资建厂。2011年初,以晴集团考察团一行第一次到湄潭县考察。

“当时高速还未开通,山路崎岖,车辆颠簸,走了两个小时才到湄潭。”周以晴说,尽管一路奔波、疲惫不堪,但是以晴集团考察团看到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感受到当地百姓和政府对海归投资建厂的诚恳和热情,大家心里十分感动。

2011年,以晴湄潭生态科技园投入建设,遵义市各级政府领导十分关心园区建设,“为全力支持以晴集团在湄潭的发展,遵义市和湄潭县领导常常到建设工地现场办公,和项目负责人一起加班到晚上,有时周末也没得休息。”周以晴回忆。

为填补遵义在光电产业方面的空白,2014年2月,遵义市委统战部相关领导来到以晴集团调研,介绍省委、省政府关于贵州工业强省战略和遵义市关于“建设百亿园区,培育千亿产业”实施工业转型升级的行动计划,希望以晴集团入驻到新蒲经济开发区科技产业园,把握国家级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遵义上海产业园区、遵义新蒲综合保税区、遵义临空开发区进行“四区融合”建设,发展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加工为主导的新兴产业的良好机遇,进一步做大做强。

有感于遵义市委统战部门的热情和真诚,仅仅通过数天时间考虑,以晴集团就正式确定以晴光电入驻新蒲,并将建设48万平米的以晴新蒲科技园。随后,在遵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园区建设在征地、手续办理等方面得以顺利进行,以晴新蒲科技园自2014年3月份开始动工建设,经过四个多月时间建成一期工程15万平米的高洁净厂房。

今年,15万平方米的二期厂房、8万平米的研发楼、10万平米的员工宿舍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以晴新蒲科技园有工人三千多名,预计2016年上半年用工将达到1万多名。

作为刚上任不久的贵州海外青年创新创业协会会长,周以晴说,下一步,将进一步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身创业创新实践,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我们会充分发挥这一平台优势,为海归企业在资源整合、人才引进、技术引进等方面下功夫。”

(责任编辑/吴文仙)

猜你喜欢

同心贵州建设
同心战"疫" 携手前行
以侨为桥再出发 同心聚力谱新篇
勠力同心
同心逐梦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