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述资料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2015-06-18卢晓华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

[关键词]演口述资料,历史课堂,抗日战争史

[中图分类号]G63 眼文献标识码{眼文章编号}0457-6241(2015)11-0022-04

口述资料是当代研究历史的工具之一,是史料的一种形式。口述是通过当事人主观的口述、回忆、记录与研究者对“主观回忆”的评估,看他怎样说的,怎样组织的,他着重强调什么,遗漏掉了什么,他究竟选用什么样的说法,在理解如何访谈之后,通过分类技巧,组织成的一份正式的口述史报告。口述历史的引入,使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人人都可以成为史学家。口述史的兴起标志着当代史学研究的视野从单纯的文献求证转向社会、民间资料的发掘,这是历史学进入21世纪的重要倾向。①然而,学术界的新思潮对当前高中历史课堂并未形成应有的影响,多数教师还是以历史文献、史学名家的观点来经营历史课堂,较少运用鲜活生动的口述资料。虽说口述资料适用的历史时期有一定限制,但从二战史到当代史教学,口述资料大有用武之地。笔者试以人民版《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为例,谈谈口述资料在历史课堂的运用,以求抛砖引玉。

“抗日战争真的存在吗?”一位历史经常考不及格的后进生曾不经意地问过笔者。当时笔者的第一反应是:这还用问吗?教科书上不是写着吗?但转念一想,教科书上有的,电影、电视上播放的就一定是真的吗?看来让学生多了解历史是通过哪些途径构建的很有必要。口述资料是原汁原味的,还没有经过史学家的专业化解读,它呈现的历史画面给人真实感,能让师生以此为载体走近历史,自主探究历史的真相。相对于严肃的历史教科书,学生更喜欢亲人、身边的人像讲故事那样叙述历史的细节。下面笔者引用的一段资料就是本地一位老人的抗战回忆:

我们家是在全塘开茶馆的,我后来到这里来当童养媳,婆家也是开茶馆的,生活条件都不错,日本人从全公亭登陆,我当时13岁,在全公亭小学读四年级,日本人来了以后,我就读不成书了。我记得日本人到我们这里是正月里,天气还很冷,一来就杀人放火,很多村民都逃到新庙还有别的地方。我们家也逃到新庙,过了半个月以后回家,发现家里七八间房子烧得只剩一间了。事实上,当时整个全公亭都烧得只剩一片废墟。我们怕日本人再来,只好逃到乡下亲戚家,种田两年,回来再重造房子开茶馆。

日军的部队驻扎在沿海的海天寺里,当了当地的总管兵,到了晚上出来杀人放火,强奸妇女,还把当地的百姓划分良民,但依旧杀村民,还曾剖开他们的肚子,丢在坑里,一个坑里就堆满了五六十具尸体。当地的老百姓把日军占领地区的伪军叫做“和平军”,是日军用来维持地方治安的,都是一些和日本人关系很好的中国人组成,有些也是被生活所迫不得已才干的。

我们老百姓对日本人都恨之入骨,过了这么多年回忆起来,日军犯下的罪行好像还在眼前。解放后,我们家协助大队开了茶馆,生活才渐渐好起来。但是日军对中国人民的暴行应该永远记在心里。

陆玉珍(女,1924年生,平湖市全塘镇人)口述①

问题:根据材料,陆玉珍谈到的“日本人从全公亭登陆”可能与日军发动哪一次军事进攻有关?日军选择在此登陆的军事目的是什么?陆玉珍口述中谈到了日军哪些罪行?你还知道其他的罪行吗?日本侵略对陆玉珍的生活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她的生活后来是怎样好转的?从中你得到哪些认识?为什么陆玉珍认为“日军对中国人民的暴行应该永远记在心里”?除了记住日军的暴行,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日本的侵略罪行折射出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残忍和疯狂,中国受害民众的无辜和悲惨。但是教材对此的叙述客观理性,少了一份感情色彩,难以激发学生对那段历史的认识兴趣。陆玉珍的口述显然比30万南京大屠杀遇难者这一冰冷的数字更能打动学生的心弦。它是从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视角,从一个当年13岁小姑娘的眼睛看日本侵华战争。我们的思绪被一下子拉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似乎和陆玉珍一起站在那断壁残垣的“家”门前,看着满地狼藉发愣。笔者以此为情境创设问题链,试图能引导学生思维迅速集中到了解、迁移教材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而且为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共同抗战、中国民间向日索赔等问题的讨论作了铺垫。

中日两国间的战争状态已经通过签订条约的形式来结束,两国民众心中的战争状态,尤其是中国受害民众的战争心理伤害却会长期存留而难以消除。②而历史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③将类似陆玉珍的口述资料引入课堂,通过“晒课”形式上传互联网,让更多的人(包括日本民众)有机会了解历史事实,从而唤起社会的关注,促成中日两国民众对战争历史形成共同认识,促进中日之间关于战争历史的“感情记忆”交流,可为结束中日两国人民“心中的战争”提供一个途径。

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人民版教材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叙述条理清晰但生动不足,而且省略了进入抗战相持阶段后,统一战线内部出现的既团结又斗争的史实,不够完整,易使学生误以为统一战线建立后运行正常,不存在摩擦。另外,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中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教材语焉不详,而有教师试图抽象分析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辅相成的关系,效果也不佳。口述资料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具体而鲜活的例子:

莘塍镇上村胜利头发公司,这是温州农村首个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企业。头发公司楼上就是东区地下区委驻地,指挥全区党组织抗日活动。原省委统战部长吴毓、东区区委书记陈文征、区委委员朱云龙……还有不少武工队队员频频往来公司,印发大量的抗日宣传资料,藏放过党内不少刊物和抄印传单标语,并召开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动员大会。

当年积极抗日的国民党抗日义勇军第四支队进驻宝坦寺,东区区委委员、头发公司经理朱云龙、老党员叶子午等人在东区召开声势浩大的军民联欢大会。在朱云龙等的思想教育下,四支队司令徐图远在东区公开揭发国民党县长吕律的罪行,并亲自率领抗日义勇军,在东山梅头、飞云江沿海一带堵截国民党县长吕律的20多船走私物资,救济贫民,大快人心。

皖南事变后,区委书记陈文征遵照刘英(原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政委,1937年,挺进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指示:“东区作为浙南的喉舌,把东区工作做好,就等于浙南地区干好了。”为了把东区情报信息搞好,黄岩和等22户“红点户”和28名地下交通员,把党的文件资料从头发公司转发给各联络点。陈文征在头发公司召集热血青年王连友、丁福柱等150人,教唱抗日歌曲:“工农商学兵,一齐来救亡,拿起我们的铁锤和刀枪,走出田野和课堂,到前线去吧!走向民族解放战场,我们不做亡国奴,齐心奋力,全力抵抗,中国不会亡!”这首歌当时红遍莘塍革命根据地,大大激发了群众的抗日热情。

孙娟妹(女,1926年生,温州瑞安人)口述①

问题:头发公司是个什么性质的企业?它在温州地区的抗日斗争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根据材料说明“共产党领导着敌后战场的抗日斗争”这一论断。国民党抗日义勇军第四支队的存在说明什么?你如何评价第四支队司令徐图远?国民党县长吕律的行为说明什么?歌词“工农商学兵,一齐来救亡”反映出怎样的呼声?对抗日斗争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和设问的意图就是帮助学生明白:统一战线就是要团结一切力量一致抗日,为此中国共产党做了大量而扎实的工作,比如用教唱抗日歌曲的形式启蒙民众,用军民联欢大会和思想教育的形式争取国民党内爱国将领,坚决打击反共投降行径等。所以中共不愧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口述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了抗日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使我们突破思维定势,纠正某些错误观念(如国民党只在正面战场抗战,只进行阵地战不进行游击战),知道更多鲜为人知的内幕,铭记那些为抗战作出过贡献而教材没法一一记载的英雄们。

研究表明,当学生所参与的活动与某一专业领域专家的日常活动十分相似的时候,参与者将会学到更为深入的知识。这即是“像专家一样学习”的含义所在,而且这一观点已经进入到教育政策和实践中,真实实践已经成为一些学科(如历史、科学)西方教育标准中的基调。例如,学习历史就要运用历史学者所使用的历史分析法和历史观,对基本的史料进行历史探究,而不是记忆事件的日期和发生次序。②口述资料是真实实践的产物,对口述资料进行探究为学生“像专家一样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下面就用一段口述历史访谈片段加以说明。

问:俞老,您是哪年参加抗战?

俞:1944年,也就是我18岁的时候。

问:那您是在什么情况下参加革命的啊?

俞:一、九·一八事变时,我还小。后来进入小学渐渐知道日本鬼子在东北是怎样残杀我们同胞的,当时我们老师的思想都很进步,他们教我们唱爱国主义歌曲,比如《在松花江上》,而且经常给我们讲马占山、傅作义将军的抗日事迹,使我们心情激动,从小就产生爱国主义思想。二、我的一位堂妹被日军飞机炸死了,她比我小几个月,我很伤心,我父亲由于惊吓,几年后也过世,这些都促使我走向抗日之路。

问:您是属于哪支部队的啊?

俞:诸暨金萧支队,是浙东抗战组织的一部分,我在里面当税务总站会计,下半年就调到了余姚。

问:您能简述余姚沦陷的事吗?

俞:余姚在1941年5月就沦陷了,但在余姚沦陷之前,余姚就有很好的革命基础。早年大革命时,郭静唐就领导余姚人打军阀。抗战时国民党余姚党政机关的官吏,听到日军进攻浙东,逃往梁弄后又撤至大岚,逃之夭夭。余姚沦陷后,中共余姚县特派张光员于5月初在姚北召开会议,决定筹建地方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但会后筹建抗日武装却屡遭挫折。

俞善章(男,1926年生,诸暨市丰桥人,中共党员)口述③

口述史是追问出来的历史,访谈提纲设计是关键。如上例所示,环环相扣的提问决定了访谈的深度。除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或内容外,尤其要注意搜集如何与为何等开放性问题的资料,以取得丰富的见解。笔者呈现这一口述历史访谈片段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口述史研究的一般学术范式,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这段访谈有哪些史学价值?如果由你主持访谈,你会从哪些方面提问?口述史是否就是一人说,一人记的研究?要弄清俞善章老人的回忆是否属实还需要从哪些途径寻找哪些资料加以印证?学生在搜集和运用口述资料过程中,不仅教材知识在实践中得到熟练运用,提高了理顺文法、换位思考、调整逻辑结构、去伪存真等技术层面的历史能力,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尊重历史,敬畏科学,坚定信仰等精神层面的体验。

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秘书长左玉河指出:口述历史的兴起不仅拓展了史料搜集的范围,而且扩大了历史文本的写作队伍,对口述史有兴趣的非历史专业的新闻记者、社会调查者及作家,都可以进行口述历史访谈。因此,低门槛的口述史研究完全可能让我们的学生尝试到做“小历史学家”的乐趣,这样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新理念不就在无痕中得到落实了吗?口述历史不只是一门历史技法,它还是一种理解人类历史的新立场和态度,并可与文献历史互补长短,增加历史知识的丰富度,让我们的历史课堂重视这种治史方法吧!

【作者简介】卢晓华,男,1977年生,平湖人,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平湖市当湖高级中学历史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及相关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贞】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
历史课堂与学生生活
历史课堂的有效提问初探
论高中历史课堂人文精神的培养
强化科目特色,创新教学设计
浅析中职历史课堂中情境教学的运用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引入社会热点丰富历史课堂的研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基于生态教学理念的历史课堂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