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思想与评价

2015-06-15杨文武罗文宝

学海 2015年5期
关键词:波普尔方法论主义

杨文武 罗文宝

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思想与评价

杨文武 罗文宝

马克·布劳格力作《经济学方法论》的问世是经济学方法论发展史上的大事。它把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推到经济学方法论讨论的中心位置,突破了上个世纪80年代前经济学方法论的传统研究范式。本文探索了《经济学方法论》的写作缘起和思想,并对其思想及学术地位进行了评价。

马克·布劳格 卡尔·波普尔 经济学方法论 证伪主义

引 言

经济分析总是以一定的经济学方法论或分析方法为指导,科学的方法论及受其制约的分析方法既是经济理论能否顺利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也是经济理论成熟与否的衡量标准。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历经了“归纳与演绎”、“操作主义与工具主义”、“证实与证伪”和“实证与规范”等数次方法论之争,几乎每次大的论争都毫无例外地推动了经济科学向前发展。因此,探索科学的经济学方法论,对我们准确把握和深刻洞悉经济学理论大有裨益。同时,经济学作为一门致用科学,是关于决策者在约束条件下如何做出最佳抉择的学问,为经济政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应是题中之义;然而,当今主流经济学却因在解释经济现象或预测经济问题上一次次背离经验事实或缺少现实相关性而饱受批评和质疑。因此,审视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进而反思经济学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必要的。此外,作为发展中大国和转型中国家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其经济建设卓有成效,这当之无愧是现今世界最重大的经济现象和前沿问题,但时至今日尚无成熟的经济理论给予合理的解释。可见,迫切需要以科学的经济方法论为指导,去透视世界经济的“中国现象”,早日实现建构我国成熟经济科学的目的。

鉴于上述理由,本文拟从众多经济学方法论著作中选择西方极负盛誉的经济思想史大师马克·布劳格的力作《经济学方法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这部著作的缘起、思想和意义,以期能对经济学方法论建设贡献绵薄之力。以上分析是为引言,本文共六个部分,第二部分探讨作者的创作缘由和意图,第三部分对著作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第四分部探索《经济学方法论》的思想,第五部分探讨本著作在经济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论和启示。

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的创作缘起及意图

马克·布劳格(Mark Blaug)的力作《经济学方法论》成书于1980年。这部代表了布劳格最高思想成就的著作,既是作者厚实学养的结晶,也是作者所处时代的产物。全面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深入剖析其创作缘由和意图,是准确把握其作品的创作思想、客观评价其作品学术地位的前提条件。

(一)创作缘起

首先,从学科背景来看,经济思想史和教育经济学伴随了作者整个学术研究生涯。无论是在攻读博士学位时期,还是在多所大学任职期间,布劳格把毕生精力全部投入到经济思想史和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上。耶鲁大学任职时,尽管布劳格的思想曾历经了一次艰难的斗争:强调对过去观点的经济史研究,与强调现代性的经济纯理论分析之间的矛盾差点让他放弃对前者的探讨。所幸的是,短暂犹豫后的布劳格更是心无旁骛地研习经济思想史,甚至还因学校取消经济史必修课而耿耿于怀。“在几乎每一个现代经济学分支的学科里,每一项新的发展都可能使我们重新想起经济学史的一些旧有的、熟悉的论题,还可能改变我们对过去伟大思想家真正要表述的含义的看法。”①

其次,从经济学研究方法论来看,作者对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情有独钟。布劳格曾受过多种科学哲学思想的洗礼,如斯宾塞进化法则、黑格尔辩证法、卡尔·亨普尔的“科学解释的覆盖率模型”等。直到1962年,布劳格首次阅读了波普尔的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其经济学方法论最终才锚定在证伪主义思想上。对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思想的形成贡献最大的科学哲学家首推波普尔,其次是拉卡托斯。布劳格坚信,只有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才是最具有真理性的方法论,唯有证伪主义方法才能呈现出事实的真相;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是对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坚定的继承者,与波普尔同属于一个阵营,而不是相反。区别在于,前者属于进攻型,后者以一个调和者的身份出现在波普尔和库恩之间,因为库恩的范式思想是一种防御型的方法论。

再次,从世界经济及经济科学的发展背景来看,主流经济学家的“滞胀”遭遇直接催生了布劳格的创作冲动。上个世纪50-60年代,主流经济学家没能及时洞察“黄金时代”高社会福利和低产出效率相背离的深层危机。70年代,当危机被石油战争引爆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瞬间陷入泥潭,尽管各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双管齐下,但凯恩斯需求管理办法已无回天之力。“滞胀”交替出现既让各国政府左右为难,也置主流经济学家于尴尬境地。当执政党政府问计于经济学家时,精致的理论模型却显得苍白无力。作者后来在《政策选择》(1997)中表达了他当时的忧虑:现代经济学已不是人们认识世界经济的武器,俨然已成为经济学家自我玩味游戏的工具,一串串看似严谨的数学分析已无任何实际意义,今天它已沦落为比催眠哲学还多几分沉闷的科学。②

(二)创作意图

首先,为“经济学方法论”正名。“经济学方法论”一词向来不被主流经济学家所重视,甚至到了被不屑一顾和被排斥的地步。布劳格后来在《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撰文《对不起,方法论免谈,我们是经济学家》,③以示对主流经济学家轻视方法论的陋习和作风的愤慨。此外,“方法论”一词历经不同学科、不同学者使用后,其语义已变得含混不清,甚至本末倒置,令人无所适从。布劳格指出,“‘……的方法论’这一说法带有很明确的性质……。然而,它更经常是指人们对一门学科的概念、理论以及基本原则的研究,我们在本书所讨论的就是这个广义的方法论。为了避免误解,我加上了副标题‘经济学家如何解释’,以表明‘经济学方法论’仅仅应该被理解为应用于经济学的科学哲学。”

其次,立足科学哲学审视经济学方法论,探索科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布劳格认为,现代经济学家都力图使自己传统的论证方式合理化,缺少经济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探讨。经济学方法论事实上在培训现代经济学家方面尚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所以他说,“我的目的并不在于指导他们成为更好的经济学家,而在另一方面,仅仅描述经济学家的所作所为而不总结一些客观的教训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在某一阶段,甚至最公正的观察家都一定乐意担任仲裁人的角色。同其他许多现代经济学家一样,我对‘经济学出了什么毛病?’也有自己的看法,但我的意见与其说是关于现代经济学的实际内容,还不如说是经济学在证实自己的理论时所采用的方式。”④

再次,正本清源,籍此确立证伪主义在经济学方法论中的核心地位。从《经济学方法论》的行文逻辑来看,作者以“公认观点”为起点,扼要勾画出他划分的科学哲学谱系:前波普尔科学哲学和后波普尔科学哲学,证伪主义是二者的分水岭。继而,作者以实证主义为起点,按时序梳理了经济学方法论演化史,突出了证伪主义在经济学方法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接下来,用证伪主义分析工具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九个研究纲领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方法论得失。最后是归纳和总结全书主要观点。他说:“确实,我把证伪主义当作经济学家应该立志实现的一种思想——大胆而有区别的预言;反驳预言的认真努力;以及根据抛弃假说的可能原因进行严格的反证。”⑤

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

本书主要有序言和正文四编十五章。首先扼要勾画出现代科学哲学谱系,突出了波普尔思想的分水岭作用;其次是沿着经济学方法论论争路径对整个经济学方法论史进行梳理;接下来是从证伪主义视角考察新古典经济学案例;最后是作者对全文基本观点的总结。全文的体系结构和具体内容如下。

(一)序言部分阐述了经济学方法论的三个问题

首先定义了经济学方法论的内涵和范围,布劳格指出,经济学方法论就是科学哲学对经济学的应用;其次是全书的体系结构安排和任务;再次是经济学方法论的作用及其应用的教训。布劳格特别强调,主流经济学家的错误在于没有真正实行自己所鼓吹的方法论。

(二)第一编简要考察现代科学哲学的成果

在对现代科学哲学的成果进行考察时,布劳格从“理论的公认观点”开始,扼要地描述了科学哲学的变迁路径。二战前,科学哲学还停留于“科学理论的形式结构的纯逻辑分析”,科学史就是物理学史,“一切科学迟早要遵循经典物理学的先例办理。”⑥随后,布劳格先对被弗里德里克·萨佩(1974)称作“理论的公认观点”的假定—推理模式、对称论题、逻辑谬误、归纳问题、免疫战略、统计推断等旧的科学哲学思想分别给予了讨论。这些“理论的公认观点”被后来诞生的证伪主义哲学思想所否定;作者认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是科学哲学新旧观点的分水岭;最后,布劳格又分别对库恩的范式、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费耶拉本德的无政府主义和方法论的一元论等新观点进行了评述。总之,整编评述始终围绕证伪主义展开,布劳格把证伪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力图为社会科学寻求一种类似“硬科学”的方法论。

(三)第二编梳理西方经济学方法论演进史

布劳格在本编中以证实主义为起点、按常规线型叙事法讲述了经济学方法论演进史。首先,评述证实主义——“西尼尔—穆勒—凯尔恩斯传统”。布劳格认为,传统经济学方法论者包括19世纪英国方法论家、罗宾斯和现代奥地利学派,主张经济学是一门把真实而正确的假说作为基础的科学,属于证实主义者。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发表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学科诞生了。尽管古典经济学家没有专门研究过方法论,但却都使用了在本质上相同的研究方法。1827年西尼尔在《政治经济学导论》一书中真正开启了对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1936年他又在《政治经济学大纲》一书中对实证科学和规范艺术进行了区别。约翰·穆勒坚持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关键是实证分析,但在归纳逻辑与演绎逻辑的取舍问题上,他一方面肯定归纳逻辑是获得新知的唯一路径,另一方面又对演绎逻辑推崇备至,这无异于鬻矛誉楯。凯尔恩斯同穆勒一样,强调前提的真实性,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假设演绎的学科,只有在不存在起干扰作用的原因的情况下才会与事实相符。⑦内维尔·凯恩斯认为,归纳法和演绎法是互补的,假设如果具有现实性,预言则正确,如果不正确,则与“干扰因素”有关。罗宾斯则完全摈弃了历史归纳主义,强调抽象在假设构成中的作用,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目的和可供选择的稀缺手段之间关系的、无关于个人伦理评价的科学。

其次,评述证伪主义对现代经济学的影响。布劳格对托伦斯·哈奇森将波普尔证伪主义方法论导入经济学给予了高度评价。不过,哈奇森虽指明了经济理论须接受经验验证,却并未明示检验假设还是验证预测,这便成为日后萨缪尔森操作主义和弗里德曼工具主义长达10年之久的争辩焦点。前者强调经济学的解释功能,认为经济学方法论核心问题是推究经济学中在操作上有意义的一般原理,即一种关于经验资料的假说,并可以想象这个假说会遭到反驳。相反,后者崇尚工具主义,坚持经济理论的假设前提本身并无对错和好坏之分,对其检验是不必要的,经济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对尚未发生的经济现象进行预测。布劳格却认为,萨缪尔森和弗里德曼二人均受证伪主义的影响,其方法论之争并无实质区别,都旨在对防御性方法论进行改造,企图使之免遭假定不真实的指责。此外,作者还进一步指出,先验主义和实在论等旧方法论仍有一定市场。

再次,对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进行区分。关于“休谟的铡刀”命题,即社会科学存在“是什么”和“为什么”两种思想问题,布劳格借对帕累托福利经济学的评判给出了答案。他认为,事实和估计在社会科学中的相互作用十分强大,只有在增加事实的作用的同时,又不断减少价值的作用才能促进科学思想的进步。经济学的进步应绝对优先考虑那些可证伪的经济理论的产生和检验工作。

(四)第三编对新古典研究纲领的方法论进行评价

在本编中,布劳格运用前文所得到的方法论知识对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纲领,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一般均衡理论、边际生产率理论、剑桥之争、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凯恩斯—货币主义之争、人力资本理论、家庭经济学等进行案例分析。研究理论的经验预测,评价理论经验预测的证据,探讨理论预测基础的解释性质,分析经济理论的各种假说和结果是否存在一种因果关系机制。作者指出,案例研究的目的在于阐明一些方法论教训,告诉经济学家在所有相互竞争的方法论体系中,只有波普尔证伪主义才是适合经济学科的科学方法论思想。

(五)第四编对全书主要观点进行总结

本编是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结论部分,布劳格旗帜鲜明地陈述了自己证伪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立场和态度。他指出,经济学的功能在于预测而不在于解释,经济学方法论的目的是为经济学家提供接受或反对某种研究纲领的准则以便分清良莠。“现代经济学的主要弱点在于不愿使它所产生的一些理论包含一种可以明显地被驳倒的结论,随后又普遍地不愿把这种结论同事实相对照”。⑧激进派、现代奥地利派、制度学派和马克思主义者公开反对证伪主义方法论,“新古典主义主流经济学家并没有同样的借口。他们鼓吹将种种理论交付以经验为依据的检验的重要性,可是他们极少实行自己所宣布的方法论信条”。布劳格的目的在于“要说服经济学家认真地对待证伪主义”。⑨最后,他引用波普尔的话结束了全文。“什么事件,会导致我们反对那个框架?一个研究框架如果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就已经表明它无法满足科学知识所能达到的最高标准。”⑩

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的核心思想

(一)捍卫波普尔证伪主义方法论思想

从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论来看,库恩的方法论思想不同于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范式理论属于防守而非攻击的方法论,旨在寻求对科学实践的保护。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理论则被公认为是对波普尔证伪主义和库恩范式思想的调和。从某种程度来看,库恩和拉卡托斯都对波普尔科学哲学的部分思想进行了否定和背叛,但布劳格认为两者在本质上依然是波普尔同盟者。

总之,证伪主义思想如一根红线贯穿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始终。经济学方法论学者公认是马克·布劳格的《经济学方法论》确定了上个世纪80年代方法论研究的大部分议程,从而把波普尔证伪主义推向了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者的议论中心和研究焦点。

(二)实现证伪主义与经济学方法论的契合

波普尔科学哲学思想一是源于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批判,二是从相对论、量子力学和信息论等重大自然科学发现中获得了灵感,他以“批判理性主义”和“形而上学”为工具,创造性地构建了“猜想—反驳”的“科学发现方法论”。而证伪主义思想正是对理性的批判和受“猜想—反驳”启示的结果。逻辑实证主义形成于20世纪初,其方法论是历史归纳法,它主张一切科学理论产生于归纳推理。波普尔对归纳推理进行了彻底地否定,认为归纳法是对历史经验事实的概括,从逻辑上讲,单称检验判断无法得出全称结论、甚至或然真理,科学理论或事实无法通过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所证伪。这就是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的内核,用符号表示:前提P推出结论C,如果结论C假,前提P则假。

真正把波普尔证伪主义方法论引入经济学的第一人是英国经济学托伦斯·哈奇森。1938年,哈奇森在其著作《经济理论的意义及基本假定》中就开始用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对当时流行的形形色色的经济学先验论进行批判。他指出,过分公理化标准和纯演绎推理不能成为“科学”地位的经济理论的特征。相反,作为“科学”地位的经济命题必须是接受经验检验的结果。

实现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同经济学方法论体系的完美结合正是1980年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的问世。在书中,布劳格用证伪主义思想对经济学方法论体系进行了革命式的改造,从而掀起了哲学界和经济学界对波普尔证伪主义方法论讨论的高潮。证伪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契合经济学方法论体系,首先在于证伪主义方法论为经济学提供了一套简单易行的方法论操作规则。先前的逻辑实证主义重视科学理论的解释功能和方法上的辩护功能,已不能很好满足经济学方法论学者对经济学的“科学”性探究欲望,经济学始终还游离在“科学”殿堂之外;相反,证伪主义却迎合了他们对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迫切需求。其次是主流经济学家脱离现实经验的公理化和形式化倾向激起了证伪主义学者的强烈不满。从先验的、不证自明的假设出发推演了一套貌似无懈可击的真理,经济学俨然也变成一套纯逻辑分析演绎系统,无法为政策决策提供经验借鉴和指导。

(三)劝谕经济学家践行证伪主义方法论

哈奇森开创性地把证伪主义引入了经济学,而布劳格则创造性地把证伪主义推向了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核心位置。《经济学方法论》批判了主流经济学过分公理化和纯理论抽象演绎推理的先验主义思想倾向,指出任何经济科学的研究都应该经受严格的证伪主义经验检验,从而规范经济命题的科学性。布劳格以证伪主义的标准审视了保罗·萨缪尔森操作主义后来转变成了描述主义同弗里德曼工具主义的论争,反复告诫经济学家采取防守主义方法论的局限性;并指出,企图保护经济学免遭假设不现实的批判、抵制对预言进行检验有悖于证伪主义原则。不过布劳格认为,萨缪尔森同弗里德曼的论争仍然属于证伪主义方法论分析框架之内的论争。

布劳格运用证伪主义方法,对主流经济学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等9大研究纲领的预言证据进行评价,试图探求经济分析能否为我们提供一种因果方法,以帮助我们能在经济活动中得到经济分析所预言的结果。布劳格指出,主流经济学家虽然相信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接受其科学划界标准;但是,鉴于他们习惯于从实证主义方法去证实其受检验的经济理论,当其理论遭遇前提困境时,又必然产生保护其理论内核的本能冲动,结果是,坐而论道的主流经济学家比比皆是,证伪主义方法论鲜有践行。所以,布劳格建议,经济学的基本任务仍然在于建立可证伪定理,强调经济理论的经验意义比逻辑合理性有更符合科学规范的方法论价值,希望说服经济学家们严肃地运用证伪主义方法论。

对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的评价

(一)《经济学方法论》的学术影响及其进步意义

首先,布劳格把《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论题清晰地界定为科学哲学总结、经济学方法论思想史梳理和主流经济学主要研究纲领评价,并把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在每个研究论题之中。研究论题的精心选择和框架结构的匠心布局为后来经济学方法论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从研究形式上把经济学方法论探索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其次,《经济学方法论》掀起了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浪潮。20世纪30年代以前,经济学方法论向来不被经济学家重视,关于科学方法论与经济学关系的研究也是非常晚近的事情。尽管在《经济学方法论》问世之前,经济学已历经了三次方法论论战,但这并没有改变经济学方法论研究故步自封的旧格局。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的问世掀起了第四次经济学方法论争论的浪潮。自此之后,大量经济学家投身于经济学方法论研究,开始思考经济学的“科学”性问题,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进入了空前繁荣阶段。

再次,《经济学方法论》聚焦于证伪主义方法论的争论,把当时鲜为人知的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推到经济学方法论讨论的中心位置,突破了上个世纪80年代前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范式。《经济学方法论》立足于经济学经世致用的性质,在证伪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探求经济学的“科学”发展道路,寻求一种哲学层面的经济学方法论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方法论》是一项开创性贡献,它实现了对传统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二)《经济学方法论》的局限性

马克·布劳格的力作《经济学方法论》的诞生是经济学方法论发展史上的大事,具有划时代意义。作者高度肯定了证伪主义在经济学方法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甚至认为经济学证伪主义方法论是“整个二十世纪的故事”。然而,经济学方法论发展的现实却是残酷的,被布劳格无比推崇的证伪主义方法论在经济学研究的实际运用中却遭遇了十分尴尬的境况。大量经济学方法论学者声称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之于经济学研究,的确具有明显的优势和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甚至还信誓旦旦宣称要遵守证伪主义的规则,然而经济学证伪主义方法论的实践无处不遭到抵制,显得苍白无力。

结论与启示

马克·布劳格力作《经济学方法论》虽然存在遭受“杜恒—奎因”命题“不确定性”困扰和“环境逻辑”与“免疫战略”自相矛盾的束缚等缺陷,但作者始终秉持波普尔科学哲学思想,实现了证伪主义方法论同经济科学的完美契合,突破了上个世纪80年代前经济学方法论的传统模式,推进了经济科学的向前发展。以证伪主义科学哲学为基础的经济学方法论,其思想意义远远超过其操作意义。因为,任何经济理论,思想远较形式重要,而测试其思想性的试金石正是布劳格反复强调的经验检验。那些既无解释力也无预测力的经济理论,或无思想,或伪思想,都无益、甚至有害于经济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掌握科学的经济学方法论对于经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指明了经济科学研究的方向,也有助于后验地重建起已知经济现象之间科学的因果逻辑关系,从而大大地拓展了经济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当今流行的经济科学理论来源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实践活动,主要揭示的是发达国家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甚至存在伪联系),因此,简单照搬那些理论是无法解释中国经济现象的,更不可能把它们直接用来指导中国的经济实践活动。所以,构建中国本土经济科学理论是必要的。所幸的是,中国经济发展奇迹已为我们搭建好了研究中国本土经济理论的实验平台。当然,这需要每个经济学理论工作者必须以科学的经济学方法论为指导,培养良好、规范的学术思维习惯和科学哲学素养,努力突破基于意识形态或先验的传统经济学方法论的禁锢。特别是在或然因果决定论已成主要科学思维模式的今天,学者们更应该以整体性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深刻洞悉和考察中国经济现象之间的或然性、相对性、模糊性和多元性逻辑联系,从而构建出真正能反应中国经济特质、真正能接受中国经济实践检验和真正能指导中国政策设计的一般性本土化经济理论。

②Mark Blaug. Ugly Currents in Modern Economies, Policy Options,15th,September,1997,and Challenge, May/June,1998.

③Mark Blaug. No, History of Ideas, Please, We’re Economists,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winter,15(1),2001.

〔责任编辑:曹小春〕

杨文武,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成都,610064;罗文宝,长江师范学院讲师,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luowenbao69@163.com。四川成都,610064

猜你喜欢

波普尔方法论主义
新写意主义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失落的大师:卡尔·波普尔
波普尔政治哲学与西方理性主义的危机
近光灯主义
UAF的方法论意义
抓改革落实,习近平的十大方法论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