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党群关系研究述论

2015-06-15王本文

学海 2015年5期
关键词:研究

王本文

改革开放以来党群关系研究述论

王本文

党群关系是党建科学化研究的一项重要议题。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党群关系研究逐渐溢出了单一的党建学科领域,成为更多学科所关注的问题,研究成果日渐丰硕。但总体而言,党群关系的探讨在研究方法论上尚欠自觉,在研究领域、研究思路和研究深度上还需进一步拓展。基于此,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群关系研究情况加以梳理,回顾党群关系研究“老话题”,缕析党群关系研究“新话题”,从而把握党群关系研究整体脉络,并反思和批判其存在问题,对其发展趋势作一展望,以在新起点上推进党群关系研究深入开展。

党群关系 学术历程 主要议题 学科展望

党群关系研究在中国政治语境中有着其特殊意义。自197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重新拉开大幕,不仅中国共产党开启了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人民群众也由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分化为众多社会阶层并存。可以说,正是党群关系在实践中由单一向多维、由经验形态向科学形态、由同质性向系统性等方面的转型,使党群关系的研究,特别是近十年来,不论是在研究数量,还是在研究层次上都取得了长足进展。综观国内党群关系研究,只有深刻扫描研究中的“老话题”,深入缕析研究中的“新话题”,才可能明确当前党群关系研究的“软肋”,继而获得新的问题意识,寻求新的研究思路、方法和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党群关系研究的学术历程

综观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党群关系研究,通过主题为“党群关系”在CNKI中的查找,以及图书资料的查阅①,得到相关论文3309,其中博士学位论文43篇、硕士学位论文261篇、期刊论文3005篇。按年度分布如图所示:

根据不同时期党群关系研究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党群关系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任务和挑战的差异,结合我们党自身转型和社会转型等方面因素,可以将党群关系研究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经验总结阶段;经验总结向理论探索转变阶段;理论发展和创新阶段。

1.经验总结阶段(1978-1990年)

众所周知,中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这一现象在党群关系研究中表现同样明显。最初对农村党群关系的讨论主要围绕着计划生育、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和完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等问题展开。随后因城市改革的全面进行,围绕着城市物价改革、国营企业改革和发展等问题,开始分析这些领域党群关系如何改善。当然,这一时期党群关系研究并非仅仅局限于农村和城市之中。对于中共早期领导人邓小平、张闻天等关于党群关系的阐述、革命斗争时期及建国后党群关系的回顾与思考,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等问题也有着较为深入的讨论。应该说,这一阶段的党群关系研究还处于开创期,虽不乏颇有前瞻性的理论思考,但从总体上看,这一阶段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经验总结型,与此相对应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地调查,也有研究者通过查阅文献,将革命战争年代党群关系好的传统经验与做法加以总结。

2.经验总结向理论探索转变阶段(1991-2002年)

这一阶段早期,即90年代,党群关系研究成果仍以经验总结式为主,但在90年代末,开始将党群关系与党的执政使命结合进行理论思考,并对党的现代化和科学化等问题予以理论分析。显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为这一阶段党群关系研究由经验总结向理论探索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很多发表的期刊论文,开始将腐败视为影响党群关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而将反腐败的力度和成效看作是保持党群之间血肉联系的关键因子。在一定意义上说,党的现代化建设问题的凸显,意味着党群关系研究视角颇有战略眼光的调整。

此阶段党史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和专著,对党群关系已经开始了理论上的探索,但基础性研究和科学性的实证调查研究比较薄弱。研究视野仍局限于国内党群关系固有的框架,即就党群关系而讨论党群关系,缺少比较研究和国际视野。研究路径也主要限于“问题—对策”式研究,即党群关系遭遇着怎样的挑战?如何应对?对党群关系的实质性认识基本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成果水平。

3.理论发展和创新阶段(2003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不断推进,社会阶层分化日趋加剧。这一阶段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等更多学科领域的学者对党群关系问题加以关注,致使党群关系研究不论在量、还是在质上都有不小的进步。以“党群关系”为主题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大量涌现。研究视角逐步由单一走向多维,问题域也有了很大拓展。这一阶段党群关系研究出现了一些新动态,新思想。概言之,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作了积极探索:(1)新世纪党群关系的新背景,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公民社会的形成给党群沟通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方面的研究。(2)在介绍和总结国外政党,尤其是欧洲社会党,古巴、越南等其他社会国家政党处理党群关系的主要举措及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着重阐述对我国党群关系建设的启示。(3)基于执政条件下的党群关系分析,比如,提出将利益整合作为密切党群关系的关键环节,②重视民意基础,争取民众支持,是执政党有效的根本。③

此阶段党群关系研究内容面广量大,学术含量有着较大程度的提高。学者们开始有意识地打破固有的学科框架,特别是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其他学科的专家学者进入这一问题域之后,研究的视野得到了进一步开阔。比较性的研究方法开始应用于党群关系研究,但数量较少,而且仅仅局限于国外政党的一些具体的举措,或者是经验教训的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党群关系研究的主要议题及其评析

改革开放以来,党群关系研究积累了较为丰盛的理论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党群关系的基本内涵、党群关系的历史经验、党群关系的现实境遇等方面。议题既有30多年来一直加以讨论的“老话题”,又有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新话题”。

议题之一:党群关系的基本内涵

党群关系的基本内涵构成了党群关系研究的起点。虽然研究者们在研究视角上存在着明显差异,不过均认为党群关系就是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微观上说,是指执政党同与组成社会各个团体、公民及自治性组织的关系。在社会阶层不断分化的当下,作为与执政党相对应的“群众”这一概念,确实要复杂得多。有学者指出,要厘清党群关系概念,关键是要明确什么是群众?并提出了认识群众的两个维度:一是从量的方面把人民群众理解为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二是就中国语境来说,人民群众可定义为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④

在党群关系的阐述中还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党群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关系,执政党同代表人民根本利益以及人民对这种代表性的认同”。⑤将党群关系视为利益关系,是一种颇有影响的观点。在现代性社会中,利益作为沟通党的执政和群众之间的桥梁,其作用被凸显出来。但问题在于,人民群众的欲望如果只是向利益转换,这在实质上矮化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性质。中国共产党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以人类解放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其奋斗目标。如果中国共产党执政只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将注定无法实现这一奋斗目标。

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在长期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不同概念性表述。有学者将其归纳为6种:种子与土地关系说、鱼水关系说、血肉联系说、公仆关系说、先生与学生关系说、舟水关系说。⑥虽然这6种概念性表达存有一定差异,但在基本意义上是一致的。显然,这些多样化概念表述既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更重要的是,虽然这6种比喻形象生动,但不可避免地导致概念的严密性大打折扣。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多样化的概念表述持一种批判性态度加以审视。对党群关系的内涵界定,首先必须分清是价值判断还是事实判断,党群关系是什么和党群关系应该是什么必须区分开来。此外,不论是党群关系的描述性定义,还是功能性定义,都需要将其置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中加以解释。现代性社会条件下,群体的分化不可避免,原子化的个人、不断增加的社会组织、市场的扩大、国家和社会乃至政党自身的转型,都是党群关系界定中需要认真思考的因子。

议题之二:党群关系的历史经验

党群关系的历史经验经过文化积淀,已经构成党的自身建设中最重要的传统资源之一,这些经验将党群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凝聚在一个统一体当中。概括起来,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对国外党群关系历史经验总结基础上,分析其对我国党群关系建设的启示。二是对党在革命和建国时期的历史经验加以总结。三是采用比较法,分析国共两党党群关系经验。认为国民党始终未能有效解决民众动员问题,其统治的崩溃也是无视群众利益、脱离群众的必然结果。⑦

不难看出,对党群关系历史经验的研究,已经超越了局限于本国一定时期的具体做法,不论是国际性比较,还是国内国共两党之间的比较,都为党群关系历史经验的分析研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

议题之三:党群关系的现实境遇

改革开放以来,党群关系所处环境发生深刻变革,社会转型、全球化、新媒体是当前党群关系所处的现实环境,也是大多数学者研究的焦点。分析宏观环境特征,指出党群关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提出应对策略,一直是该问题惯用的研究框架。

(1)社会转型。社会转型的核心是社会结构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转型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深刻变革。原先的阶级阶层不仅发生了分化,而且新的社会阶级阶层不断涌现,社会阶层构成已经多样化。基于此,有学者提出,社会分化条件下的阶级阶层成员价值取向更加多元,我们党能否获得广泛持久的政治认同?工农阶层地位的下降,我们党如何增强党的群众基础?阶层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社会成员流动频繁,党群之间联系的渠道、工作方式该如何转型?因收入差距和地区、行业间的差别,党如何协调并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关系?⑧等等。不难看出,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对党群关系产生着重大影响。此外,社会转型使得社会成为一个相对独立提供资源和机会的源泉。国家和社会的分离,执政党如何加强社会管理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有学者则基于公民社会视域讨论党群关系,提出党群关系建设总体思路必须突出利益代表性,以拓宽群众政治参与渠道为党群关系主要内容。⑨但由于缺乏对公民社会组织与党群关系的实证研究,致使这类研究实际上只是将西方公民社会理论和中国党群关系作一般嫁接,不仅忽视了当前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实际情况,而且遮蔽了社会转型期党群关系中诸多深层次问题,如公民社会发展、党政之间、人民群众三者之间是何种关系?如何和谐?等等。

社会转型对党群关系带来的影响及原因之讨论,应该说是当前党群关系现实境遇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由于对社区、新型社会组织、民营企业等缺乏应有关注,深度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均颇为匮乏。在这种情况下,党群关系社会大变革的环境分析很容易落入“宏大理论”陷阱。

综观之,不论是新媒体对党群关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还是对中国共产党如何运用新媒体密切党群关系的对策措施,都存在着研究内容高度同质化,说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层次过于一般化,对真正的问题缺乏深刻的感受。应该说,媒介技术本身就蕴含着价值倾向性,对党群关系并非是中性的,而是带来了相当程度的风险,但研究者们却没有对此加以重视,遑论对其深入研究。可见,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有很大深入和拓展的空间。

综上所述,对党群关系全球化背景的阐述,仍然局限于全球化对党群关系的挑战及如何应对的分析路径上。笔者以为,只有把视角提升到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高度,才能不囿于从策略上被动思考党群关系,研究者还需进一步提升认知水平,从更为宽广的世界范围来深化对全球化背景下党群关系问题的认识和研析。

党群关系未来研究展望

展望改革开放以来党群关系的研究,未来的着力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加强党群关系研究的多学科协同创新。随着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和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的加入,党群关系研究已不断拓展和深化。但若要使党群关系研究取得新的整体性突破,必须从整合和互动两个维度加强多学科协同创新。整合维度重在知识和资源融合互补,互动维度旨在将各学科间互惠知识分享、提高系统匹配度。多学科之间只有对党群关系研究成果和诸多研究资源实现充分共享、全面整合,以超越狭隘的学科视域局限,才可能提高党群关系研究的系统性和整合度,也才能有效减少“抽象的经验主义”和“宏大理论”两种研究倾向的束缚。

第二,大力提倡党群关系研究的学术反思意识。党群关系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但令人遗憾的是,国内党群关系研究的原创性成果还甚为缺失。一是对党群关系既有的经典文献和传统,缺乏合理的时代性阐释和批判;二是既有理论研究很多是对党群关系遭遇及其对策的论证和阐释;三是在“西方中心主义”影响下对外来的诸多理论盲目吸收。要超越党群关系研究成果的同质化困境,必须开展严肃认真的学术反思和学术批判。一方面,要对党群关系研究予以先验性的批判。这种批判是针对党群关系研究主体的知识生产能力及其有效性的批判,论证的是党群关系研究者精神观念生产本身的合法性,是关于思维方式的批判,它直接规定着党群关系研究本体论上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对党群关系研究予以“存在”领域的经验批判。它针对的是党群关系知识生产中各种具体产品,是对现已存在的客观材料加以批判,尤其对那些看似自明的具体思想或流行性观点予以再审查。对当前党群关系的理论发展而言,批判是一项极其必要和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第三,超越功利主义境界,对党群关系基础理论研究持有深切关注。党群关系的深入研究离不开研究主体自身的改造。研究者要有强烈的兴趣、深厚的责任感和超功利动机,有着对党群关系现实苦乐忧患的深切感受,这样才可能拒绝“应景式”、“被动式”研究。研究者们只有远离浮躁和浮夸,才可能逃离那种浮于表面的问题——对策式探讨,进而转向从党群关系的“真问题”出发,而不是嫁接或移植的“假问题”入手,才有可能摘除迷惘的眼镜。因此,必须重视基础研究,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为主流,与现实问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求得党群关系研究新的理论成果。

①截止到2015年2月28日。

②戴立兴:《执政党思维与党群关系建设的取向》,《探索》2006年第5期。

③贺先平:《长期执政条件下党群关系研究》,《理论探讨》2007年第2期。

④蒋维兵:《党群关系中的群众概念分析——一种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视角》,《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第5期。

⑤姚恒、洪水良:《建立和谐党群关系科学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想》,《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第12期。

⑥毕瑛涛:《中共“党群关系”若干概念性表达的考究与分析》,《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4年第2期。

⑦潘清:《立群为民者赢:国共两党历史经验之比较》,《郑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⑧湖北省党的建设研究会课题组:《社会阶层构成变化对党群关系的影响及对策》,《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⑨姚恒:《转向和挑战:社会变革背景下的党群关系》,《学术前沿》2012年第7期。

〔责任编辑:蒋秋明〕

王本文,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210098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辽朝“一国两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声、光、磁、触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层脱落的攻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