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新课程应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观

2015-06-12赵永升

甘肃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新课程

赵永升

【关键词】 新课程;课堂教学观;以人为本;讲授时间;发展过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8—0078—01

对学生来说,课堂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学习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当前和今后的发展;对教师来说,课堂是其职业生涯的最基本构成,教学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师对这个职业的感受、专业水平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课堂教学是师生的生命所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必须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课堂结构和富有可操作性的崭新教学模式,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教师的思想境界和素质同步不断提升和自我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意义就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还是师生探索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交流过程。换句话说,课堂教学是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活动。

一、以人为本,树立新型的课堂教学观

1.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实施中,随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一言堂”、“满堂灌”现象少了,但是,有相当多的教师,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仍把自己当作主体,把学生当作客体,即使承认学生是主体,却不知道怎样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在,教师只在方法的层面考虑问题,只能围绕多提几个问题、多让学生发言、多组织几次讨论等方面组织教学活动,本质上是只追求形式,不讲究实效。由此可见,在新课程实施的同时,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与之相适应,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的任务。

2.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新课程理念是以“生命”为逻辑起点,其核心是:教育直面生命。中学教育面对的是处于集中学习的青少年。这个时期,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宝贵的,但他们自己却并不完全认识其价值。他们缺乏生活体验,各方面都处于形成状态。这个时期,又是学生充满活力和潜力的时期,他们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可能。这一时期教育的影响力,超出现阶段而扩展到学生的终身。因此,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他们多方面发展的关注,是教育不容忽视的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反思与创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重视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和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努力营造平等、和谐与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注重全方位互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1.控制教师讲授时间。为了使教学时间的分配有重大的转变,教师应该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使之占一节课的三分之二甚至更高的比例。也许有人会质疑:教师不讲,学生怎么能够理解呢?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其中深刻的内涵,足以说明教学过程中,教师少讲,学生多讲、多做的重要性。在这种教学中,教师所花时间虽不多,但课堂教学效果会呈现质的变化,学生对知识有兴趣了,思维活跃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新课程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活动”是可以做到的。表面看,时间优化降低教学强度,但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更高了,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正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学的综合实力不仅未削弱,反而得到加强。

2.要关注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要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变成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要重视这一过程的设计。通过设计观察、操作、实验、猜想、归纳、类比等活动,提供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对这一过程有充分的体验,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教学,是学生和教师一起探求新知、历练方法、共同发展和进步的过程。这个过程讲究的是和谐,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内容、方法诸要素的和谐。其中,师生作为活生生的人,是构成课堂教学的最重要也是最活跃的因素,课堂的和谐,关键在于师生的和谐。实现这种和谐,就是师生间的适应。新课改课堂教学,教师要主动适应学生。首先,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即根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习惯选择教的方法,树立教是为学服务的意识,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智力特长灵活整合课程资源,以适应不同特长、不同智力水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提高农村中学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GS[2014]GHB1318)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外阅读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