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机制影响研究

2015-06-11甄华蓉陈嘉欣刘筱峰

今日财富 2015年34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体育锻炼心理

甄华蓉 陈嘉欣 刘筱峰

摘 要:本文通过归纳民办高校体育锻炼状况呈现的特征,并结合广东培正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心理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认为大学生是否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受个体生理机制、心理机制和环境机制的共同影响,而心理机制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体育锻炼的行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中,认知是根基,兴趣是动力,动机是导线,环境是推动力,且与体育锻炼质量成正比关系。

关键词:民办高校;体育锻炼;心理

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高等教育的普遍化和大众化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国家对社会力量办学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的指导下,全国民办高校顺应当今文化发展的需求,迅速健康发展成为我国高教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5月21日,全国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447所,独立学院275所,中外合作办学7所。可见,民办高校在中国高等人才培养环节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已不容忽视,已然成为了中国当今社会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之一。而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其中“体”代表着健康的体魄,是衡量全面性人才的前提条件,没有强健的体魄,不算是一名合格的人才。然而,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令人堪忧。根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教研室主任吴正宪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已连续 25 年下降,力量、速度、爆发力以及耐力等各项身体素质全面下滑。大学生作为青少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身体素质状况不达标,并且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民办高校体育工作也逐渐成为衡量高校教育工作情况的重要指标,改变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迫在眉睫。

民办高校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的生力军,大学生体质健康是民办高校教育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当今,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差,究其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不足,锻炼时间不能满足身体机能的健康训练需要。在物质充裕的时代,大学生休闲生活面临着众多娱乐选择,户外体育锻炼越来越不受学生的重视,学生普遍缺乏体育锻炼意识,没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是民办高校体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但由于在招生层次、办学水平和教学条件等方面与普通高等院校存在的差异,以及民办对体育场所、设备、师资等的投入有限,民办高校体育锻炼状况呈现的特征,可以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1.民办高校体育锻炼氛围缺乏,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不强2.民办高校体育专业师资匮乏,体育课程设置不够丰富,无法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全部需求,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少。3.民办高校体育锻炼活动缺乏趣味性和愉悦性,无法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

大学生是否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受个体生理机制、心理机制和环境机制的共同影响,其中心理机制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体育锻炼的行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从心理角度探讨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心理影响因素,探索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需求,从而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的作用,将内因的驱动力和外部的诱因相结合,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从而达到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心理机制分析

1.体育锻炼心理机制的构成

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机产生于需要,而行为是满足需要的过程,体育需要、体育兴趣、体育动机、体育态度这几种体育心理因素在个体体育行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同时外部环境又作用于个体心理,刺激需要的变化,进而影响着体育锻炼动机和行为。基于此,将“认知”“兴趣”“环境”“需要”“动机”“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构建出的体育心理机制模型(图一):(1)认知是体育价值观的反应,个体将外部信息经过处理形成的概念,判断等心理活动,积极的体育认知促进体育需要产生。(2)兴趣是需要的原因,因为体育兴趣能使个体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得到感官的愉悦,满足个体身心健康的需要,但同时个体兴趣受外部文化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变化。(3)需要是人类积极性的根源与基础,通过认知、兴趣、环境的共同作用,产生强烈的内在需求,从而引发动机的形成,需要是动机产生的直接原因。(4)动机是个体自身需要的转化,对行为产生推动力。(5)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是在具体实践中产生的效果。

体育锻炼行为的产生受个体心理机制的影响,复杂的个体心理机制又表现为体育认知、体育兴趣、体育需要、体育动机、体育文化环境等因素,因此借助民办高校廣东培正学院调查问卷对民办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的机制的形成进行逐一分析。在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联合下发《通知》,决定从2014年开始,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全面启动和广泛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以下简称“三走”)的背景下,广东培正学院作为“三走”试点工作的唯一民办高校,研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在广东培正学院“三走”活动期间,发放前后间隔半年的两期调查问卷,分别是“三走”活动开展初期和“三走”活动开展一个学期之后的问卷,收回有效问卷分别是问卷一9896份和问卷二11871份。

2.体育锻炼心理影响因素与体育锻炼行为分析

(1)体育锻炼认知

体育认知是指个体获得外部体育的有关信息,并把外部信息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理性认识的心理活动过程。一般来说,体育锻炼认知与体育锻炼行为是一致的,积极的体育锻炼认知能引发正确的动机,进而促进体育锻炼行为的产生,反之则阻碍锻炼行为的产生。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得出,民办高校大学生普遍拥有健康的体育认知,81.9%的学生认为锻炼有益于身体健康,并在日常生活中参与体育锻炼(表1)。

认知是主观意识的体现,在体育锻炼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意识的引导下,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更具有目的性和主动性,而认为体育锻炼无法改善体质健康问题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则可能随意性和无目的性,甚至出现消极应付行为。然而,认知是思维把外界信息进行处理、转化而得,外部信息对个体认知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增强民办高校体育锻炼意识,强化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健康认知,因有效利用媒体宣传、体育健康教育等方式,向学生传达“体育锻炼有利于身心健康”信息,改善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认知。

(2)体育锻炼兴趣

运动兴趣是指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動力。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性的源泉,当人们对某件事情产生强烈的兴趣时,便会主动的关注、了解、执行。换言之,学生对某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时,便会积极主动的参与,以及在运动的过程中寻求愉悦感和满足感。因此,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是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有效途径。由于招生层次的不同,普通高校的学生更多体现的是学习型的学生,而民办高校的学生则更偏向于活动型,因此民办高校大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表现更为活跃,对待喜爱的体育锻炼形式表现出广泛性,同时偏好于具有趣味性、时尚性、新颖性的体育活动。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在“三走”活动项目中Running Man、Happyweekend这种兼具趣味性、时尚性,区别于常规体育课程、体育竞赛的体育活动,更加受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喜爱(表2)。

民办高校大学生普遍兴趣广泛,但也可能更容易分散注意力,未能全身心参与体育锻炼,未能达到体育锻炼标准。所以培养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民办高校应发挥自身特长,充分利用学校人力物力以及发挥第二课堂的灵动作用,从学生喜爱的形式出发,开展更加喜闻乐见的体育锻炼活动,吸引学生参与。

(3)体育锻炼动机

根据动机的来源,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对行为的产生起主导作用。根据体育心理学的相关书籍定义,内部动机是源于学生从体育活动中获得身体上的快感、乐趣、刺激而满足心理需要,而外部动机是自身之外的诱因转化而来的动机,如考试、奖励、荣誉等。内部动机一般是指是推动一个人参与活动的心理原因或内部动力,它能引起并维持人的活动,将活动导向一定的目标,体育锻炼动机是锻炼行为的直接原因,也是锻炼行为的直接动力。动机产生于需要,而行为是满足与需要的过程,但个体心理产生强烈的需要时,内部动机对体育锻炼行为产生推动作用,需要越强烈,推动力量越大。由调查结果可知,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第一动机是为了健康的需要,其次是缓解压力、消遣娱乐。另外女生锻炼动机侧重于减肥健美和应付考试,而男生则侧重于发展个性和社会交往(表3)。

一般而言,内部动机对体育锻炼行为有着关键的作用,但外部动机并非没有用处。对于尚欠缺体育锻炼动机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来说,可以利用外部诱因的刺激是唤醒学生的内在需求,如利用竞争、荣誉、压力等外部条件引发学生锻炼行为。

3.群体效应与体育锻炼行为分析

群体效应是由社会心理学家特利普赖(Tripplet)在 1898 年所做的第十个社会心理学实验中提出的,并由孟斯·特伯(Munsterberg)和莫德(Monde)相继做了集体对个人影响实验, 其研究发现,别人在场或群体性的活动会明显促进人们的行为纠正 。因“当所有人聚集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工作时,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因此,在体育活动中,群众效应的作用增加了个人锻炼的动力,更能带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根据图2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以群体体育锻炼的方式比个人单独锻炼的时间更长,这个说明群体锻炼的形式更能激发民办高校大学的锻炼坚持性。

这也反应出了大学生对集体性项目的需求,同时他们具有高度的集体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正是利用大学生的这种集体观念意识,将群体效应运用到体育锻炼中,在互动合作的体育活动中个人与集体相互依赖,个人的进步依赖群体获得,群体的进步又促进个人的得到心理的满足。这种相互的依赖,使得进行群体体育锻炼比个人单独体育锻炼更具持久性,因此也说明群体锻炼是带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因素和重要吸引力,高校开展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利用班级、社团、宿舍的群体的功能,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将学生带入体育锻炼活动中来。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由于心理机制作用于人的行为导向,想要从根本提高体育锻炼的质量,首先应形成相对应的体育锻炼心理机制。通过调查发现,体育锻炼的形成是多种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体育认知、体育兴趣、体育动机、体育环境是影响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其中,认知是根基,兴趣是动力,动机是导线,环境是推动力,且与体育锻炼质量成正比关系。对人的具体作用如下(图3):

民办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良好条件,如:学生性格活跃,文体形式多样,体育设备充足等,抓住学生心理变化,从体育锻炼认知、体育锻炼兴趣、体育锻炼动机、体育锻炼环境逐一击破,从心理机制的源头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2.建议与对策

体育锻炼的全面推行不仅需要有国家、社会的参与,更需要各级政府与学校的引导及全力推行,学校应重视体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树立“健康第一”锻炼理念 ,树立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

(1)激发民办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根据本研究结论,民办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总体是积极向上的,并且对体育锻炼有明确的认知,但仍然存在一部分同学无法正确的认识体育锻炼。应对此问题,首先,学校应保障基本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要求,确保常规体育教学和体育竞赛的开展得到保证。其次,在日常体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传授运动技巧和方式,更要注重体育健康知识的讲授,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体育锻炼意识,增强体育锻的需要,从而明确锻炼动机。最后,作为学生本身应树立锻炼有益健康的理念,增强自我锻炼动机。

(2)增强民办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兴趣是行为产生的促进因素,重视兴趣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根据问卷调查结论,“感兴趣的内容”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首要因素,这也正是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因此培养同学体育锻炼的兴趣也是带动其参加体育锻炼的有效途径。在我校体育教学部仇法强老师的《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参与行为研究》中曾表明,绝大多数同学对体育课不感兴趣,而不感兴趣的原因主要是教学内容不吸引人。因此,学校应结合当今大学生体育锻炼需求的课程,制定符合学生兴趣的项目,创新传统体育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3)高校应积极探索适应学生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大胆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新颖互动的方式,增加学生互动合作进行体育锻炼的机会,互动合作体育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运动技能是极其有利的,因此可以使得学生在锻炼中获取更多知识与技能,增加教学的实用性;另外在开展活动时应做好工作思路的谋划和活动内容的设计,注重活动的创新性、带动性,注重体育意识教育的强化与创新。其次,应有效利用群体效应的作用,开展团体锻炼、宿舍锻炼等活动创造群体锻炼的机会,让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不单是运用在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更是实际运用到体育锻炼中,使得个人与群体相互依赖、互相促进,从而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时间。

参考文献:

[1]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2005 曾为民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试论体育行为的心理学基础 李强 2011年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机制研究 董宝林,张欢,朱乐青,宋刘玲,陈咸 2013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4]吉林省大学生体育认知水平及行为的研究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2年12月 第29卷第12期。

[5]体育心理学 季浏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6]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的关系性研究 刘桂芳 2010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7]王莉.从“和谐校园”的视角审视高校体育合作教学的群体效应[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9).

[8] 张世富. 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35(5):13 -19.

[9]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及科学化程度的综述 张旭 姬宁 赵岚 李凌 2015 文体用品与科技.

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立项项目

项目组成员:甄华蓉 陈嘉欣 刘筱峰 邹凯淳 杨惠涵 何嘉健

指导老师:余可君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体育锻炼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心理感受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