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模糊语言理论

2015-06-11李莉勤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4期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文学理论语言学

李莉勤

摘要: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是作家哈代的名作,主要描写了苔丝悲惨的人生命运。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通过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手法突出了人物形象和思想主题,实现了小说主题与语言形式的完美融合。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对哈代的这部小说中多种模糊语形式进行分析,与广大学者探讨了《德伯家的苔丝》灵活多变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模糊语言 《德伯家的苔丝》 语言学 文学理论

引言

模糊语言学的历史非常悠久,很长一段时间以内都是语言学家研究的方向。语言具有局限性,同时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以及每位读者理解方面的差异等等都会导致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产生。在分析文学人物形象时运用模糊语言学的理论,肯定能够加深人物形象,能够更好地为文学评论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将文学作品作为研究材料去研究语言学理论又可以加强读者对于抽象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本文将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去探讨哈代的著名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并且使用段落顺序分析其中人物的语言,进而更好的分析作品人物形象,以期对语言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模糊语言学

在语言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模糊语言学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大量关注,逐渐成为语言学家研究的新方向。运用模糊语言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仅能够加深作品的主题涵义和人物形象,同时还能够将文学作品作为研究资料,深入分析语言模糊性理论,给大家更好地理解抽象理论打下基础。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而且模糊性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研究语言的模糊性,加深大家对于模糊语言学理论的认知,将会对语言学的发展以及语言学理论的传播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模糊语言学首次引入我国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伍铁平先生引入的,自此开始我国学者对其予以大量的关注。王希杰在《模糊理论和修辞学》中认为:“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文章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可能性,这便是模糊语言。”这句话中,实际上王希杰是将语言的模糊性和语言的不确定性等同了起来。徐丹晖在《试论模糊语言》一文中指出:“模糊语言不等于含糊其词、模棱两可、令人费解,模糊与含混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决不能等同起来。”他认为语言的模糊性和抽象性是不同的,模糊语言学离不开交际的前提,而且含糊不清的语言显然和模糊语言学的效果是不同的。众多的学者对于模糊语言学的定义都秉持着不同的态度,目前并没有一个合理准确的统一定义,因此,有必要对模糊语言学的定义给出一个清晰的解释。

本文中所指的语言模糊性问题指的是人们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由于语言表达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效果差异。人们在交际交往过程中,往往会由于客观因素的模糊性而引起表达、接收等的不确定性,而且在交际交往过程中,我们并不仅仅是按照表层意思去理解、去表达,由此而导致的语义误解是在所难免的。语言的模糊性问题主要包括了语音模糊、词和词组的模糊和语句的模糊性。

二、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模糊语言内涵

托马斯·哈代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创作型诗人,也是非常有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不仅很好地传承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同时还给二十世纪的文坛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托马斯·哈代的一生创作了非常多的长篇小说作品,我们熟知有《穷人与贵妇》《远离尘嚣》《无名的裘德》《卡斯特桥市长》《一双湛蓝的眼睛》《德伯家的苔丝》等等都是其中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的背景大都是英格兰西南部的多塞特郡大荒原,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将多塞郡农民悲惨的生存境遇展现了出来。《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一生之中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这部作品的女主人公苔丝最终以悲惨的人生命运而告终,借此作者无情地抨击了虚伪的环境。在《德伯家的苔丝》中,托马斯·哈代完美地演绎了主题与语言形式,诠释了“有价值的事物受到不可逃避的环境的扼杀”的悲剧主题,哈代也曾说,“写作这本书的目的是完全真誠的,是企图以艺术形式表现一串串真实事件”。

托马斯·哈代的一生都致力于对于莎士比亚戏剧的研究之中,同时还受到亚瑟·叔本华悲观主义的深刻影响,因此其作品之中难免也会有悲观主义倾向。托马斯·哈代的创作风格独特,对于社会的观察力细致,创作出了维多利亚时代最为杰出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猛烈地批判了当时资产阶级上层的虚伪的道德观和婚姻观,作品对于当时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命运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也是当时资产阶级虚伪伦理观和婚姻观的产物。托马斯·哈代认为即便是人类文明进步了多少,人们总是难免受到命运的捉弄,而作者的这种思想也是他作品的创作基点。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都将人物的命运同大自然的变换紧密联系在一起,环境的变化衬托出人物命运的变化,这也是托马斯·哈代独有的创作风格。

在《德伯家的苔丝》这部作品中,作者托马斯·哈代将莎士比亚的名言引用到了故事情节中,使得作品的语言效果更加突出。例如在牛奶厂里,克莱尔觉得和工人们平起平坐是一种有辱尊严的行为,但后来他发现工人们也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他们都以各自的方式踏着那重归尘土的道路”。其中,“重归尘土”一词就出自于《麦克白》中麦克白的独白,“明天,明天,再一个明天……不过替傻子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作家借麦克白悲观厌世的独白表现了克莱尔的思想变化。

研究《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各个人物形象,不仅能够很好地了解人物性格,同时还能使得读者对于当时英国的文化了解更多。以下内容是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第一部分的对话。主人公苔丝的父亲没有受过什么教育,而且家庭贫困,他的表达实际上是模糊的,但是并不会影响读者对于其话语的理解。这也是语音上所讲的自由变体的实质,即语音模糊。苔丝父亲的话语中的语音自由变体,可以清楚地表达他的文化程度偏低,而且思想观念一定受到当时社会的影响,具有极大的局限性,这对于主人公苔丝今后的人生命运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当老德伯菲德得知自己是贵族的后裔之后,便指使别人为自己干这干那。谈到晚餐之时,他却含糊其词:“告诉我家里的人,说我今天的晚餐想吃,呃,能弄到羊杂碎,就吃炒杂碎,若是没有,就吃猪血香肠得了,若是也没有呢,猪小肠也行。”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德伯菲德本身受过的教育确实不多,文化水平较低,虽然他是贵族后裔一事将其身份地位提高了,但是家庭经济状况并没有好转。这样说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他穷困买不起真正想吃的食物,可见,老德伯菲德是一个虚荣心极强且好吃懒做的人。

托马斯·哈代非常擅长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动作,能够很好地将人物的性格展示出来。在《德伯家的苔丝》这部作品中,托马斯·哈代运用简单自然的语言将一个天真无邪的乡村姑娘形象勾勒了出来。当主人公苔丝和伙伴之间产生矛盾,同伴表现出来了强烈的妒忌心和蛮不讲理的嘴脸时,苔丝不愿意与其为伍,宁可自己一个人承受孤独。这时,亚力克趁虚而入,同苔丝共骑一马进了丛林。这时,本与苔丝一行的卡尔的母亲笑言:“逃脱小难,更遭大难。”老人的语言模糊,但是将苔丝当时所处的境地表达得非常清楚。所谓小难,指的不过是同关系不好的人在一起时的小小挫折,所谓大难,不难看出,指的就是和一个用心险恶的色狼独自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灾厄。“小难”和“大难”从词语本身表面来讲就是非常模糊的概念,不同的环境下其涵义所指不同,听者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涵义。例如卡尔的母亲就能够看出来苔丝的境况逐渐走向糟糕的境地,不过也有人看不出来,听不出来,而且苔丝本人也不知道自己的状况越来越糟糕。但是卡尔的母亲却能够准确恰当地将她所处的困境说得清清楚楚,由此可以看出,苔丝仍旧单纯不喑世事,也更加能够表明亚力克的用心险恶。

此外,在《德伯家的苔丝》中,托马斯·哈代通过描写动物植物以及色彩表现等将故事人物的性格表现出来,整部作品的氛围较为悲观,处处显示着作者对于宿命论的认可,作品的主题思想更加深刻。作者通过描写植物将主人公苔丝的淳朴单纯表达得淋漓尽致,暗示了苔丝是“大地的清新,纯洁的女儿”。比如苔丝从阿历克·德伯维尔家回来时,“胸前戴着玫瑰花……篮子里装满了玫瑰花和草莓”,但在苔丝低头时“玫瑰花刺伤了她”,这暗示了苔丝的此番认亲之行是一个不祥之兆。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以丰富的象征意象、细腻的语言描写、灵活的句式结构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命运,突出思想主题,使作品获得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也使《德伯家的苔丝》成为永恒的经典。

结语

在《德伯家的苔丝》这部作品中,托马斯·哈代使用了多种模糊语形式,语言效果灵活多变,生动有趣,这是作家语言技巧的高超所在。对于语言的发展和研究离不开模糊语言学,模糊语言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文学作品的研究过程中运用模糊语言学理论,能够提供更加深刻的理论框架。要想恰当地表达情感,离不开词汇的选择与运用,在《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形象,其性格、心理等方面的展现离不开作者对于词语的运用和选择。模糊学理论的使用给文学作品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新的视角,不仅能够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也是语言学理论的升华。语

参考文獻

[1]黎千驹.模糊修辞学导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2]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翁向华.莎士比亚戏剧文本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J].语文建设,2015(02).

[4]吴亚欣.语用含糊的元语用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2(01).

[5]王辉.说话人视角下善意谎言的语用分析[J].语文建设,2012(24).

[6]束定芳.现代语义学手册[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7]李慎柱.概述语言的语义和语境分析研究[J].语文建设,2015(02).

猜你喜欢

德伯家的苔丝文学理论语言学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德伯家的苔丝》中情与景的巧妙融合
《德伯家的苔丝》中希腊神话原型理论分析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宿命论思想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
地域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有益尝试——评《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
社会语言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