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疼痛患者服用阿片类药物的围术期疼痛管理分析

2015-06-09吉旻刚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阿片类围术实验组

吉旻刚

(运城市第一医院药剂科 山西运城 044000)

慢性疼痛患者服用阿片类药物的围术期疼痛管理分析

吉旻刚

(运城市第一医院药剂科 山西运城 044000)

目的:探讨慢性疼痛患者服用阿片类药物的围术期疼痛管理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和2014年9月到我院就诊的292例围术期慢性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134例和实验组158例。对照组予以患者常规围术期疼痛管理办法,实验组予以规范化围术期疼痛管理办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统计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的满意率(95.57%)较对照组(65.67%)为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的有效疼痛管理可有效降低患者疼痛强度,提高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

慢性疼痛;阿片类药物;疼痛管理

阿片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中度和重度疼痛,在癌症疼痛和急性疼痛的治疗上应用广泛,由于阿片类药物对患者有一定的副作用,长期服用还会使患者对其产生依赖性,所以阿片类药物能否用于治疗慢性疼痛仍然存在诸多争议[1]。患者在围术期往往感到难以忍受的疼痛,为探讨对服用阿片类药物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患者在围术期实行规范化疼痛管理能否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患者镇痛满意度,笔者选取2013年9月和2014年9月到我院就诊的292例围术期慢性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规围术期疼痛管理办法和规范化围术期疼痛管理办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9月和2014年9月到我院就诊的292例围术期慢性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3年9月的134例围术期慢性疼痛患者设为对照组,其中男82例,女52例,年龄为17-56岁,平均年龄为(34.93± 4.87)岁;将2014年9月的158例围术期慢性疼痛患者设为实验组,其中男96例,女62例,年龄为19-54岁,平均年龄为(35.02±3.65)岁。两组围术期慢性疼痛患者的性别、年龄、麻醉方式、文化程度等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疼痛管理办法

1.2.1 对照组疼痛管理办法

对照组实行常规围术期疼痛管理办法。即患者在入院的第一日的2 h内进行初次病情评估,入院后每8 h评估一次,并且把VAS评分在患者入院护理评估记录本中记入。患者手术前1 d和手术后麻醉清醒后,每6 h进行一次病情评估,并且把VAS评分在患者入院护理评估记录本中记入。在患者感到疼痛明显不可忍受时,由值班护士通知值班医生,给予适量阿片类药物进行镇痛治疗,用药40 min后再次进行病情评估并做记录。

1.2.2 实验组疼痛管理办法

实验组实行规范化围术期疼痛管理办法。

1.2.2.1 制定围术期疼痛管理的规章制度

实行分级分工制度,临床医生、麻醉医生以及护士明确自身职责。临床医生负责制定患者手术前、后应用阿片类镇痛药物的方案,针对突发疼痛进行控制的计划。麻醉医生负责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疼痛管理,适时适量给予患者镇痛药物。责任护士负责患者自入院至出院的围术期疼痛管理,及时准确记录患者病情、疼痛程度,与医生及时进行沟通。

1.2.2.2 进行疼痛健康教育

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1 d内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疼痛健康教育,宣传疼痛相关知识,包括疼痛的概念、疼痛对身体的不良影响、常用镇痛药物、如何使用疼痛评估工具、如何自我控制疼痛等。热情回答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相关问题,耐心讲解,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引导患者正确表达出疼痛的性质和程度,鼓励患者配合医生治疗。

1.2.2.3 疼痛评估

采用数字分级法评估患者疼痛,将疼痛等级以0-10表示,数字越大表明疼痛越剧烈,0为完全感受不到疼痛,1-3为感到轻微疼痛,4-6为感到明显疼痛,7-10为感到剧烈疼痛,且疼痛无法忍受。在患者入院4 h内完成第一次疼痛评估,如果评分为7-10分,则每1 h再次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如果评分为4-6分,则每6 h再次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如果评分为1-3分,则每24 h再次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对患者的疼痛评估持续到手术当日。术后当日在患者麻醉清醒后1 h内完成术后第一次疼痛评估,评分方法和规则与手术前相同,对患者的疼痛评估持续到患者出院。

1.2.2.4 疼痛干预治疗

采用多模式疼痛干预治疗方法。如果患者疼痛评分为1-3,则采用注意力转移法缓解患者疼痛感,如聊天、听音乐,也可让患者换更为舒适的体位,加入冷敷等方法。如果患者疼痛评分为4-6分,则采用注意力转移法联合药力较弱的阿片类药物进行镇痛治疗。如果患者疼痛评分为7-10分,则采用注意力转移法联合药力强的阿片类药物进行镇痛治疗。

1.3 镇痛效果满意度调查

设计镇痛效果满意度调查表,由患者或患者家属在出院前填写。患者或患者家属对镇痛效果进行打分,分值为0-10分,满分为10分,分值越高代表满意程度越高。将0-4分记为不满意,5-7分记为比较满意,8-10分记为非常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5.0软件包对统计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来表示,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 <0.05表示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实验组158例患者和对照组134例患者的镇痛效果和镇痛满意度。两组患者的术前疼痛评分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疼痛评分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对患者或患者家属的镇痛效果满意度调查得出,实验组的满意率(95.57%)较对照组(65.67%)为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镇痛效果和镇痛满意度比较

3.讨论

目前临床上大多数是由临床医生和麻醉医生对患者进行疼痛处理和管理,而护士仅负责了解患者是否有疼痛,没有对疼痛进行准确的评估,缺乏较为系统的围术期疼痛管理办法[2],往往对患者的镇痛效果并不理想,患者的镇痛的满意度很低。为改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患者镇痛满意度,我院开始实施规范化围术期疼痛管理办法,由临床医生、麻醉医生联合护士共同参与患者围术期疼痛管理办法[3],与患者充分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多模式镇痛方法针对患者不同疼痛程度制定个性化镇痛办法,有效避免了药物滥用现象。实验组术后疼痛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且通过镇痛满意度调查问卷得到实验组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围术期的有效疼痛管理可有效降低患者疼痛强度,提高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

[1]吴佳漩,汪自欣,曹红,等.阿片类药物依赖患者的术后镇痛[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1,2(11):222-226.

[2]苏全志,崔立敏,杨丕荣.骨折患者围术期疼痛规范化管理临床效果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4,6(20):18-21.

[3]周燕艳.术后急性疼痛治疗的新进展[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2,5(10):34-38.

R971+.2

B

1009-6019(2015)02-0134-02

猜你喜欢

阿片类围术实验组
无阿片类药物的全身麻醉策略在围术期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阿片类药物的围术期应用:当前的关注和争议
围术期舒适干预应用于口腔颌外科的效果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阿片类药镇癌痛应避开四大误区
围术期血液管理新进展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团体辅导对中职护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后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以及波形蛋白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