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高校经济学类公选课的设置研究

2015-06-05王凤京黄义乾

教学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公选课调查问卷工科

王凤京 黄义乾

[摘 要] 为了培养工科学生经济学素养,提高其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为工科学生将来从专业技术岗位走向管理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文章基于经济学类公选课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防灾科技学院公选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经济学类公选课设置进行研究,提出丰富公选课课程网站信息量,为公选课课程选择便利;增加经济学类公选课开出量,设置综合性经济学类公选课等多项措施。

[关键词] 工科;经济学类;公选课;调查问卷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5)01-0036-05

开设并开好大学公共选修课程(以下简称为“公选课”)是高等教育实现“全人”教育和通才教育的主要途径。公选课的开设以通识教育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最终目标。目前国内高校公选课已经成为我国大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公选课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令人担忧。纵观国内针对公选课的实践与研究,十分缺乏专门针对工科高校经济学类公选课设置方面的系统研究。

1 研究现状

工科高校经济学类公选课设置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工科大学生的经济学素养。做为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主要组成部分的经济学素养研究,目前国内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方面,学者们普遍认同工科高校大学生需要增强经济学知识的学习。秦鸿滨[1]、马广奇[2]、朱高林[3]等认为,当今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环境,理工科大学生必须具备人文素养,而经济学思维则是其人文素养的最新核心内容之一。理工科大学应该充分认识到经济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上升到教育理念的高度,并切实将经济学课程列入综合素质教育基本内容。

另一方面,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工科高校缺少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代曦[4]分析发现我国理工科为主的高校人文素质课占全部课程比例不适当。美国大学一般通识学分大概占(30~40)%,而我国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占比一般不足10%,且课源严重不足。赵宏、付丽丽[5]发现工科高校普遍重视应用性教育,因此公选课的课程设计,过分偏重工具价值性、应用性,忽视而束缚了学生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方面的学习。

三是关于工科高校大学生经济学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马广奇[2]认为,理工科大学生经济学素养的培养原则是宜粗不宜细,宜浅不宜深。目前可行的途径有:课堂教学、系列讲座、社会实践、课外阅读、网络辅导。朱宇光,吕方瑶与郭威[6]提出,可以从提高认识、营造学习氛围、利用各种形式广泛涉猎、理论联系实际等多方面进行培养。陈璟、杨磊[7]认为,大学生经济学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经济学课程的设置、学校层面的指导以及大学生自主学习这几个方面来实现。虽然这方面的研究较少,但都认同了工科高校设置经济类公选课是培养大学生经济学素养的主要途径。

综合来看,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经济学素养的研究较少,而通过经济类公选课设置来提高工科大学生经济学素养的具体研究更是十分缺乏。文章旨在通过对工科高校经济类公选课设置的研究,以期促进实现提高大学生经济学素养的目标。

2 工科高校经济学类公选课设置的必要性

2.1 经济学有助于人们认识现实和未来社会

米塞斯认为,正如逻辑学和数学一样,经济学所依赖的“先验的定理”是不可能来自实验的,它在逻辑上先于经验[8]。现代社会是一个经济社会,每个个人在这个经济社会中都要具备看社会、看经济的能力。经济学类公选课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经济走势、经济市场,培养认识经济生活的能力。通过学习该类课程,可以使学生在宏观经济形势、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经济市场、金融发展、国际经济联系等方面有初步的认识,从而开拓眼界,提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为工科学生将来从专业技术角色(岗位)走向管理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开设经济学类公选课是提高工科大学生经济 学素养的有效路径

经济学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学素养教育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构成。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公民进行“经济学素养教育”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国外许多大学都设置了经济学方面的公共课程。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开设的经济学公共课程成为学生们的首选课程。麻省理工学院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工科学院,但它的课程设置并不局限于工科,它本着“发展个人的自信和思维的多面性,以为将来知识和职业的发展打下基础”的理念,在课程设置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多方面的选择[9]。该学院的很多学生都选修了经济学课程。与之对比,我国市场经济形成时间较短,经济学素养教育起步更晚,因此对未来担当经济主体的大学生进行经济知识、经济意识和经济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经济能力素养,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无疑有着巨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而工科大学生通过公选课途径培养和提升自己的经济学素养无疑是行之有效的。

2.3 工科大学生具有经济学类公选课的设置需要 和学习能力

从国内高等教育的实践来看,工科大学生经济、人文素质有如下特点。

1)人文基础相对较差。我国目前大多数中学高一第二学期就进行了文理分科,选择理科的学生,高二下学期就不再上历史、地理课了。面对高考压力学生也很少有时间看人文社科方面的书,导致人文知识及素养较为欠缺。

2)工科大学生接触经济、人文知识的机会较少。我国高校在建国后效仿前苏联的模式,进行了院系调整,加强了学校的专业化建设,工科专业教育的目标是指向一个人的职业技能,在教育上表现为偏重应用性知识和操作技术的训练,在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投入较少。随着经济的发展,为迎合市场的需要,专业也越分越细,专业间的壁垒也越来越厚,工科类大学生很少接触经济学类的知识。

3)工科大学生普遍重科学,轻人文。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学好专业技术、找个好工作成为许多工科大学生追求的目标,对于不能立竿见影,需要长期渗透培养的经济、人文教育受到普遍的轻视甚至漠视。

4)工科大学生长期对数学、物理等理论知识进行强化学习,逻辑思维能力普遍较强,有利于经济学类课程的学习。

3 公选课存在主要问题——基于问卷调查

2014年初,笔者针对防灾科技学院工科学生进行了公选课的问卷调查,调查涉及了所有的13个工科专业,调查对象为一至四年级的211名学生,回收有效问卷194份,问卷有效率达92%。对该部分有效问卷的分析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针对性。

3.1 公选课课程介绍信息量有待增加,课程选择 余地有待拓宽

针对学生选择公选课目的和依据,问卷设计了两个问题。问题一是单项选择——选择公选课的主要依据,选项为:A、兴趣;B、课程学习的难易程度;C、课程是否容易取得学分;D、个人未来发展的需要。51%的同学选择了A选项,33%的同学选择了D选项。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在公选课的选择中能够选择跟自己兴趣相关的课程,希望公选课的学习能够对个人发展有所帮助。

问题二是可多项选择的问题——选择公选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选项为:A、专业知识拓展;B、个人素养的提高;C、完成学分要求;D、社会热点问题认知。问卷统计结果为A-55%,B-69%,C-49%,D-42%。统计结果反映了大多数学生选择公选课有着提高个人素养的需要。

与调查结果相矛盾的是,在公选课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所选课程缺乏兴趣,也不知道该课程对自己未来是不是有帮助。由此可见,很多学生选择公选课的意愿和行为存在矛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对公选课课程并不够了解,很多学生是通过别人的介绍和相关评论来选择公选课的,虽然在开课第一周学生还有一次机会调整自己的选课,但由于公选课资源有限,很难再有机会选到自己想选的课程。公选课课程介绍信息不畅是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学校网站上公选课信息的介绍大多很简单,对该课程没有基础的同学很难从简单的介绍中初步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容易造成选择性错误。

3.2 经济学类公选课开设较少

针对防灾科技学院工科学生经济学知识方面设计的问题是:你对经济、管理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有近8%的学生认为自己完全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有42%的学生选择“基本不了解”,48%的学生选择“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只有2%的学生认为自己了解较多相关知识。由此可见,防灾科技学院工科大学生大多缺乏经济管理类知识的积累,开展经济学类公选课十分必要。从有效的15份四年级学生问卷统计结果看,15名学生的选项全部为“基本不了解”(9人)或“了解一些相关知识”(6人)。此项数据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防灾科技学院经济学类公选课开设量是较缺乏的。另外,从调查中也发现防灾科技学院部分学生在公选课的选择中有对经济学类公选课的需求,有10%的学生选择公选课时倾向于经济管理类课程。

3.3 经济学类公选课缺乏课堂讨论环境基础

问卷中就学生喜欢的授课形式进行调查,有9%的学生选择“系统化的基本知识讲解”;16%的学生选择“专题式的案例教学”;42%的学生选择“基本知识讲解和案例教学相结合”;32%的学生选择“专题式案例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即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专题式案例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经济学类课程非常需要讨论与交流,而目前公选课基本上是大班授课,一般课容量都在百人以上,学生回答问题一般附近一些人能听得清,不具备课题讨论的基本条件。

4 经济学类公选课的设置研究——基于问 卷调查

4.1 丰富公选课课程网站信息量,提供公选课课 程选择便利

网络是当今时代便利的信息渠道,在学校课程介绍网站上丰富介绍公选课课程的信息量,使学生了解课程内容、学习基础、学习难度、学习要求和目的等等,以尽量减少选择性错误。

另外,在学校内公开公选课开设具体时间和地点,供一些学生特别是大一刚进校门的同学,在自己空闲的时间内通过选择性试听,发现自己想要选择的公选课,作为以后学期选课时的参考依据。

4.2 增加经济学类公选课开出量,设置综合性经 济学类公选课

丰富经济学类公选课课程量,一方面是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需要公选课的基础,同时也是满足学生多方面经济学知识需要的基础。问卷中有一个问题是,经济学类公选课你更倾向于学习的内容:有34%的学生选择宏观形势分析、政策层面内容;12%的学生选择微观经济层面内容;19%的学生选择基本知识介绍;27%的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还有8%的学生不清楚自己更倾向的学习内容。这个结果反映出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这需要丰富的经济学类公选课开出量才能保证。就防灾科技学院而言,也是大多数工科高校存在的经济学师资队伍人数较少的现实问题,在不能大量提供经济学类公选课开出量的情况下,设计综合性的经济学类公选课是满足学生需求的良策。

4.3 经济学类公选课案例教学设计

前述所提的学生喜欢的授课形式,有9%的学生选择“系统化的基本知识讲解”;16%的学生选择“专题式的案例教学”;42%的学生选择“基本知识讲解和案例教学相结合”;32%的学生选择“专题式案例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统计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喜欢案例教学,这与经济学公选课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提高分析能力的目标是相一致的。案例教学就是用经济学的知识去认识社会,这还要和学生的兴趣结合,多从当前热点问题入手,实现学为所用,以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调查中发现学生了解经济、管理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此为可多选项),有80%的同学选择了互联网渠道。这显示出互联网在当代的巨大影响,因此,经济学类公选课在授课中,应密切联系实际,特别是抓住一些近年、近期的案例进行分析。

比如,在我国实行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后,第一个节假日正逢十一长假,全国多地出现高速严重堵车现象。针对这一现象,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有各种各样的报道,特别是网络上各种声音铺天盖地。怎么去认识这一问题?在长假后公选课上,运用经济学供需方面的基础知识对此进行分析,同时就这一现象提供给行业潜在的发展空间进行简短分析。就刚刚发生、很多学生有切身体会的问题,运用经济学最基本的知识进行分析,有理有据,使学生既增强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习信心,同时还培养了用经济学基本知识去认识社会复杂问题的能力。

4.4 经济学类公选课课程讨论的基础设计

对于公选课,由于课容量大造成经济学类公选课讨论基础缺失的问题,建议经济学类公选课开设一些人数不超过50、60人的课程,以便于课堂讨论。由于现有条件限制,所造成的经济学类公选课课容量大的情况,学校还可以利用提供无线话筒等手段,为课堂学生讨论提供一个基本条件。

4.5 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与经济学类公选课开 设相辅相成

问卷中就学生了解经济、管理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此为可多选项),有80%的同学选择了互联网渠道,54%的同学选择阅读相关书籍的渠道,43%的同学选择报刊渠道,21%同学选择社会实践渠道,还有25%的同学通过其他渠道。通过该项统计结果发现,有大量的同学通过报刊、书籍来了解经济、管理类的相关知识。由此可见,学校图书馆也是学生提高经济学素养的重要阵地,由于大部分工科学生基本没有经济学基础,所以在图书和报刊采购中,应购进一些经济学类基础读物的报刊书籍,以满足相关学生学习的需要,起到与经济学类公选课学习相辅相成的效果。

4.6 注意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问卷中就经济学类公选课课程内容设计安排了两个问题。问题一就是前面提到过的,经济学类公选课你更倾向于学习的内容:有34%的学生选择宏观形势分析、政策层面内容;12%的学生选择微观经济层面内容;19%的学生选择基本知识介绍;27%的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还有8%的学生不清楚自己更倾向的学习内容。问题二是,你可能感兴趣的经济问题(为可多选项)。此项统计数据见表1。

该部分统计结果一方面显示了开设经济学类公选课要抓住学生兴趣这一要点,同时也显示出很多学生关心国家形势、发展的选择方向。在经济学类公选课的设置中要能够满足学生对宏观经济知识学习的需要。从该项统计结果看,学生最感兴趣的三方面问题分别是房地产、国际贸易、中国财政和货币政策,那么在经济学类公选课课程内容设计中,就应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这些兴趣需要。

4.7 经济学类公选课考核环节设计

问卷针对学生考核设计了两个问题。问题一是,你是否认为有些考试是无用的,甚至有些厌烦考试。统计数据为:49%的同学选择是,考试越来越形式化了,我不喜欢;12%的同学选择否,考试是在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考试很有必要;36%的同学选择考试应适当,过多的考试没有必要;4%的同学选择面对现实。问题二是,你认为公选课的考核以何种形式为好(可多选)?最高选项为“开卷”,其余依次为“小论文”、“调查报告”、“出勤”、“平时课堂表现”、“闭卷”、“其他”。

该类统计结果显示近一半的学生认可考试考核,另外近一半的同学不喜欢越来越形式化的考试。这个问题也体现在学生对考核方式的选择上,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认可考核中有平时成绩占比,多数同学喜欢开卷、小论文等灵活考核方式。对选修课程的考核方式47.9%的学生赞成提交论文,这说明学生更倾向带有独立思考和阐发个人观点的教学与考核模式。这些灵活考核方式是非常适合经济学类课程考核的,如小论文、调查报告都是能充分体现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经济学类公选课应多选择灵活性的考核方式,以课程要达到的目的为出发点,设计适合的考核方式。

5 结束语

经济学类公选课的设置目标是提高工科大学生经济学素养。针对防灾科技学院存在的实际问题,经济学类公选课的设置应采取如下措施:丰富公选课课程网站信息量,提供公选课课程选择便利;增加经济学类公选课开出量,设置综合性经济学类公选课;案例教学设计应密切联系实际、课程讨论应满足基础条件设计;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与经济学类公选课开设相辅相成;注意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计;灵活把握经济学类公选课考核等。

最后,借用经济学家穆勒的一句话来定位经济学。穆勒明确指出,经济学既不能概括所有的事实,也不能进行自然科学式的受控实验,因而,只能去建立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真理,即模型真理。模型真理只是在某些假定的前提下,才是真理。所以,经济学理论仅是“近似”的趋势科学[8]。对于对经济学了解较少的工科学生,老师在课堂上既要强调经济学广泛的应用性,也要让学生清楚经济学不是万金油,经济学是“趋势科学”。就经济学的内容来说,真实世界远比它要丰富得多。不能仅凭经济学知识去认识社会,只能说经济学是认识社会的一种视角、一类(种)工具。

参考文献

[1]秦鸿滨.经济学素养:非经济和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短板[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7):98-99.

[2]马广奇.理工科大学生经济学素质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3):42-44.

[3]朱高林.非经济类专业大学生经济学素养的培养[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80-182.

[4]代曦.我国理工科高等院校文化素质课程设置现状分析[EB/OL].(2008-04-29)[2014-07-29].http://www.pep.com.cn/xgjy/gdjy/gjyj/gdjyx/201008/t20100826_746755.htm.

[5]赵宏,付丽丽.理工科院校公选课程的调查与思考[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2,(1):65-66.

[6] 朱宇光,吕方瑶,郭威.理工科大学生经济学知识和思维的调查分析[J].教育教学,2011,(1):79-80.

[7]陈璟,杨磊.经济学素养对大学生素质提升的作用[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1-3.

[8]朱成全.作为科学与人文的经济学[J].社会科学战线,2003,(5):69-74.

[9]坎贝尔.经济学危机: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最初600天[M].贾根良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0.

[10]梁爱云.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融合趋势及启示[J].柳州师专学报,2011,(2):75-78.

猜你喜欢

公选课调查问卷工科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高校音乐欣赏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分析
微信订阅服务中信息过载的调查与防控机制研究
高校摄影公选课与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浅谈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公选课《行为经济学》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