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三十年无悔 甘为“孺子牛”无怨

2015-06-05张晓江

农民科技培训 2015年6期
关键词:巴州区孺子牛教学班

在四川省大巴山腹地的巴中市巴州区,只要一提起农广校王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从深山中走出来的“书香门第”之子,有着大山般的坚强和执着。自1985年毕业分配到农广校至今,他已在农广战线上奋斗了30个春秋。30年,弹指一挥间,农广教育事业的生涯,既是漫长的,也是美好的;既是艰辛的,更是自豪的。

摸底调查 扎实深入教学

参加工作后,王德一年中先后深入到巴州区上百个村调查摸底,拉开了他艰苦创业的大幕。他在调查了解中发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舍得出大力气,但由于缺乏科学种田的知识,造成投入与产出逆差。看到这一情况,他既觉痛心,又感责任重大,从而更激发了他对农广校教育工作的使命感。于是,王德主动与乡镇党委、政府联系,帮助招生,到责任乡镇教学班讲公开课、示范课,并以家访的形式积极开展“送科技入户”活动。就这样,不到半年时间,他挂包的26个教学班学员巩固率、参考率和及格率均达100%,学员们学用结合实效显著,他从内心深处感到了农广校教育的好处和作用。巴州区农广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也给学校带来了真正的实惠,这中间,无不融进了王德的辛劳和汗水。

1989年,国家和省教委对农广校办学评估定位,他所担任的兴隆场乡教学班教学管理任务在果栽和农经两科抽考综合评比时,名列28个教学班中第一,为农广校顺利通过评估入位作出了积极贡献。他探索的“六步”教学法,即:钻研教材,写好课件;通俗讲授,激发热情;课堂提问,共同探讨;布置作业、阶段测验;典型点评,现场指导;收集问题,解难答疑,在原达县地区和巴中市农广系统普遍推广运用,效果显著。他先后负责的学校办公室、学籍管理和学用结合工作,在历年学校科室业绩考核中名列前茅。特别是学籍管理能把学员姓名与个人信息有机对应,被上级领导誉为农广校里的“活档案”。

1990年,为巩固已办起来的教学班,使农广校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时任教务主任的王德精心编制了《农广校1991—1995年“一五”规划》。在实施新的计划中,他一方面奔赴各个教学班,指导教学和学员学以致用,广泛开展了“比、学、赶、帮”活动,适时地进行评比,使教学工作既扎实又深入;另一方面他将办学和学员学用结合典型撰写成材料,及时地反馈给教学班所在党委、政府,有力地促进各教学班均衡发展。他常对同事们说:要想做好本职工作,必须积极做到“五多三勤”,即:多学、多想、多写、多积、多招,嘴勤、手勤、腿勤。王德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开展农广工作。不少毕业生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依靠科技致了富,常到家中感谢他的教诲,并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

组织规划 破解招生难题

1995年,他分管学校教务工作后,正值招生极度困难之时,截止当年8月底,学校还未招一生,被省校领导大会点名批评。回校后,他及时向农广校班子和农业局领导作了汇报,并配合局领导找当时区委和政府分管领导、组织部和人事局领导汇报,寻求支持,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辛劳付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当年农广校招收中专学历300多人,被省校通报表扬。由此,他抓住机遇,组织编制了《巴州区农广校1996—2000年“二五”规划》,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村级干部中等学历素质教育”培育工程。在区委组织部的支持下,规划期共为全区822个行政村培养了1500多名合格的中等专业管理技术人才。同时,他还把对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分流教育写入了《规划》,通过筹备和协调,1997年正式启动,这一举动配合了后来开展的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2001年,面对农广校中等学历素质教育生源瓶颈,王德沉着应对,冷静思考,编制了《巴州区农广校2001—2005年“三五”规划》,远见卓识地将“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工程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写入《规划》,得到了班子和同事的一致认同。2003年,他精心组织,在全省再次率先开展基层干部高等学历教育,探索性地招收村级干部43人,考试合格38人。2004年,在区委组织部的支持下,农广校招生104人,成考合格98人。区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2005年把基层干部高等学历教育纳入了全区大教育统筹规划和巴州未来人才资源开发建设战略,决定由区委组织部和农业局牵头,农广校负责培育,用8年时间为全区每个行政村(社区)培养一名国民教育大学生。当年招生70人,超出计划20人。

产育衔接 培养三农人才

2005年,王德分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以来,培训效果有声有色。坚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与农业项目实施对接,大力为现代农业发展培育技能人才,15000名技能人才成为了新型职业农民;坚持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与返乡农民工创业对接,3000多名返乡农民工成为了农业产业实体业主和“经纪人”;坚持农业科技培训与农村农事季节需求对接,10万多名农村干部和留守农民成为了农业科技“明白人”;坚持舆论导向,展示办学和培训成果、学员典型事迹,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和极大的支持,确立了农广校“三农”教育培训主阵地和主力军地位。与此同时,他先后担任学校作栽、果栽、植保、农经、土肥、农村社会学、领导学和应用写作等学科的教学任务,累计3000多个学时,保证了农广校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王德选送的王永国、罗全育、罗芝琼和孙光敏等46名优秀毕业生受到了国家农业部、省人民政府和省委组织部、中央农广校领导小组、中央农广校、省农业厅、省农广校、地市农业局等表彰奖励。5210名毕业生走上了领导和技术服务岗位,其中副科级及以上干部386人、各类服务体系负责人和村级干部3160人;获得中、高级技术职称1246人,其中副高职78人。他们正在为巴州建设美丽乡村实现新跨越增光添彩。农广校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王德的辛劳和汗水,他的无私奉献和执着追求,极大地推动了农广教育事业向纵深发展。

30年来,王德先后撰写了专业论文、调研报告、典型经验材料、规划和实施方案、总结、通讯200余篇,其中《不包分配≠不管人才》、《开展科技培训增强“造血”功能》和《贫困山区农广校如何走好城乡统筹培训这盘棋》等文章,在业界引起广泛共鸣;5篇论文获奖,被刊载和发表的有100余篇。

王德,就是这样一个肯学习,吃得苦,勤动脑,善总结的农广教育工作者。30年的农广教育路,30年的农广教育情,使他深深地懂得要做一个合格的农广教育工作者需要比平常人付出更多地艰辛和努力。

如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大幕又一次拉开,王德和他的小伙伴们将用他探索和总结的“高度重视、保障有力,需求调查、产育衔接,科学规划、组织严谨,强师重教、观摩实践,灵活教学、激发热情,跟踪指导、服务长效,考试考核、资格认证,包班管理、绩效挂钩”的教学管理经验,又一次踏上巴州新型农民培育新征程,谱写巴州现代农业新辉煌。

四川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张晓江

猜你喜欢

巴州区孺子牛教学班
巴州区:强化服务保障 让退捕渔民端上“新饭碗”
“孺子牛”的由来
甘为孺子牛
雅韵·智慧·健康
开展对外交流增强文化辐射
——厦门老年大学举办海外教学班
再论巴州区二季玉米开发前景
巴中市巴州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父与子
『孺子牛』的精神长存
巴中市巴州区第11中(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