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校”合一 “三证”结合 科技与文化融合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探析

2015-06-05

农民科技培训 2015年6期
关键词:农广校农民培训

几年来,北京市农广校在市农委、市农业局、农职院的领导支持下,紧紧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需求,探索出了“‘两校合一,‘三证结合,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为首都郊区培养了近5万名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充分发挥了农民教育培训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为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

一、培育特征

(一)“两校”合一,扎实开展农民中等职业教育

“两校”合一是指将农广校的农民中等职业教育与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合一推进。北京市农业局在全市农村建有田间学校900余所,对农民实施技能培训三年。北京市农广校将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植入田间学校建设项目,在对农民实施技能培训的同时,全面提升农民学员的综合素质,不仅把他们培养成技术能手,更把他们培养成了合格的中专毕业生。几年来,农广校不仅利用田间学校培养了近万名合格的中专毕业生和技术能手,还使田间学校成为了农广校重要教学平台,为扎实开展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三证”结合,做实农民教育培训

“三证”结合是农广校根据阳光工程培训项目的要求,探索出的“培训项目+跟踪服务+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有效地将阳光工程培训任务按农时分解,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采用农学交替、跟踪服务等形式,充分利用田间学校和田间课堂,农闲时学基础,农忙时学技术,完成一个完整生长季节的技能培训,掌握生产技能和实操本领。在农闲时开设相关的基础知识培训,使学员不仅知道了怎么做,更知道了为什么这么做。整个培训过程共计完成1000学时,学业期满,经考核合格,学员可获得“阳光工程培训证书、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和中专学历证书”。从2011年到2013年,结合阳光工程培训任务,共计培养3万名合格的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中等职业人才。

(三)科技与文化融合,全方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1. 文化搭台,科技唱戏,促进全科农技员整体素质提升。“文化搭台,科技唱戏,课证融合”是北京农广校针对全科农技员培训设计的一种培训模式,精心设计“全科农技员培训套餐”,实行培训课程与中专学历教育相结合的“课证融合”模式,整个课程承载全科农技员岗位分析、岗位素质提升、自我教育发展等功能,并将“田间小剧场”这一“文化快餐”植入其中,包含剧本采集、剧本续写、分组展演、情境再体验、经验分享等环节,辅助学员从情境到现实,再从现实到情境,几进几出,其职业素养、岗位素质得到由表及里的提升。学员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一方面深入了解他人的感受和立场,学到人际交往的技巧;另一方面重新体验自己的思想、情绪,释放工作压力,疏解情绪困扰。情境剧表演使学员对岗位素质的理解得到了升华。此外,注重引导参训学员填写《全科农技员岗位关键事件采集表》,表中学员描写了在岗位上发生最具挑战也最能体现岗位价值的事件,同时分析了应对此类事件应具备的素质。经过系列培训,使学员在岗位职责上得到了全方位提升。如在大兴区全科农技员培训中,学员们自发地创编出了“全科农技员之歌”,其中写道:“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相聚在冬日的校园里,一起把农业知识来学习,老师用多种方法教学,让我们学习更加轻松,学到了更多知识,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我们共同来努力,把农业技术送到千家万户,跨过最后一公里”。

2. 实施农艺入户工程,弘扬传统农耕文化。“农艺入户”工程是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实现市农广校四级网络办学体系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机融合,实施教师、媒体资源、人才培养进村入户,开办现代农艺专业中专班,开展家庭种植设备开发制作、家庭有机蔬菜种植、家庭花卉养护、家庭果树盆栽系列教育活动,掌握家庭现代农艺开发技能,建设家庭小农场,培养家庭“农艺师”,使他们成为家庭种植产业的带头人,实现创业致富在农家、家庭美化在农家、健康生活在农家、文明和谐在农家的目标。“有机蔬菜家里种”项目是农艺入户工程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推广家庭有机蔬菜种植技术,使社区居民在享受快乐家庭田园生活的同时,又陶冶情操,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弘扬传统农耕文化。自2013年7月以来,经过试点、推广及举办“阳光工程杯”有机蔬菜家里种技能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共计在全市10个郊区县30个农村社区开展了培训活动,培养了2000余人。其中,在门头沟区军庄村,已经初步形成了以芽苗菜生产为主的产业,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目前,学校正在积极帮助该村打造“芽苗宴”乡村旅游品牌。此项活动得到了农业部、教育部及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定,也得到了农民日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

二、培育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农民的参训热情。北京市农广校根据农民特点,创新出“双师合作型”和“主持型”两种适合农民培训的教学方法。以学员为主体,以主持人、教师和专家为主导,参与式、互动式、启发式综合运用,使培训内容与农民需求相结合、授课时间与农时相结合、授课方法与团队建设相结合、培训过程与课堂文化建设相结合、培训目标与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相结合,由起初的“要我学”变成了农民自发的“我要学”,提高了培训质量。

三、实施步骤

创新培训流程,实现全过程质量管理。北京市农广校创新出农民培训“十步法”,即任何一个培训都要经过:培训需求调研、课程设计开发、教学团队组建、教学方法确定、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效果检验、培训成果转化、跟踪服务指导、培训效果评估、培训工作总结十个步骤。培训一年后,要对农民增收、产业增效、区域和谐方面的促进作用进行评估。

(一)培训需求调研:农民培训前,要围绕当地优势主导产业,进村与农民共同讨论分析产业发展问题、技术需求,并形成农民技术培训需求调研分析报告。

(二)课程设计开发: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当地急需开展的技术培训,确定学员范围、编制培训计划,由教师团队设计课程安排。

(三)教学团队组建:根据学员所在地区优势,以当地农广校、农技推广、种养殖类服务站等部门的专业教师、专家为教学团队主体设计开发课程。

(四)教学方法确定:围绕村主导或特色产业,根据农民需求和生产季节,组织农民参与科学试验、农民专题讨论、团队建设活动等,组织互动式交流,共享技术与经验。

(五)教学过程实施:由分校教师团队组织专家指导农民学员进行关键技术全过程培训,并由农民学员分组完成学习成果展示。

(六)教学效果检验:培训结束前,组织学员进行培训小结,对所学内容突出重点,做好培训后实操前准备工作。

(七)培训成果转化:培训结束后,学员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将技术进行提升,提高经济效益。

(八)跟踪服务指导:学员在生产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和发展瓶颈问题时,与农广校联系后,组织专家进行跟踪服务指导,解决生产问题。

(九)培训效果评估:对农民学员参与的培训开办效果评估,随时掌握农民对技术与培训内容变化的需求,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

(十)培训工作总结:经过系列培训后,将全年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总结出来,传授给农民,使农民得到经济效益。

北京市农广校对培训过程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和务实的跟踪服务,有效地实现培训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效果。

四、模式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大力加强开放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

结合学校实际工作,主动对接农业主管部门,实现农科教结合。同时,努力实现“一社一校”、“一企一校”、“一园一校”,使农广校全面延伸覆盖新型经营主体。

(二)逐步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机制

充分利用农职院资源,积极推荐农广校优秀毕业生进入农职院学习,实行免学费的全脱产高等职业教育。

(三)创新并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法和操作规范,开发配套教材

面对北京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任务,要组织力量,创新培育方法,编写操作规范,开发适合都市型现代农业背景下的培训教材,以满足北京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要求。

五、成效分析

(一)建立“现代学徒制”,提升农民致富本领

在培训过程中,学校创新了师带徒方式,建立了“现代学徒制”。老师与学员之间建立师徒关系,教师既是授课教师,又是学员的师傅,实现教学相长。“师傅”通过现场指导、信息平台、手机电话等途径对“徒弟”的生产管理进行具体指导,“徒弟”在生产中时时咨询学习,通过周年生产实践,掌握相关技能。通过这种拜师学艺和师傅的传帮带模式,实现果树技术快捷有效的传播和推广,解决果农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延庆开办的果树培训班,打造出了以学员周顺海为队长的“金剪子”果树服务队,每年为农户修剪果树6000余亩,涉及800余户,使果树增收500余万元,其事迹被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几年来,与北京市林业工作总站合作,培养了600余名林果乡土专家,打造出了121支林果技术服务队,为郊区果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注重技术培训,推出品牌效应

在延庆珍珠泉乡开展的玫瑰栽培技术培训使产量增产35.7%,家庭收入增收90%;板栗栽培技术培训使产量增产200%;冰糖李子培训实现了由收入几万元到今年的30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终于有了第一次分红。在怀柔开展的怀柔民俗餐饮品牌挖掘与创新,将倭瓜变金瓜,结合红色旅游主题,推出“红色旅游抗战餐”,使一个小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民俗旅游村。

(三)采用全程保育模式,科技服务送到田间

全程保育模式是充分利用农广校由市校-区县分校-乡镇工作站-村(社、园、企)教学点四级办学体系,通过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采用了全程保育模式为农民服务。在此过程中,帮助大兴区一名学员,解决了西甜瓜生产技术难题,挽回了经济损失,他代表全村来到农广校送了一面“全程保育解农忧,科技服务到田间”的锦旗,其所在乡、区领导也对农广校的全程保育模式予以高度肯定。

北京市农广校采用“两校”合一,“三证”结合,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教育培训模式,通过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建设农民田间学校,围绕村镇主导产业,开展农业专项技术培训,以喜闻乐见的文化教育形式,吸引农民自愿接受科技知识培训,以文化促科技,以科技带文化,实现科技文化融合,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的综合素质,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适应都市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

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朱启酒   王福海

猜你喜欢

农广校农民培训
科技示范推广?助力乡村振兴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培训通知
加强教学质量提升农广校教学管理
加强教学质量 提升农广校教学管理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农民培训在县级农广校的组织工作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