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应对思维定势

2015-06-02田学宁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阻碍形成原因

田学宁

摘 要:作为一门在逻辑和操作上都有着严格要求的学科,高中数学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往往可能由于多种原因形成定势思维,在为自己带来经验的同时也出现了在情况多变的情况下很难变通的情景,进而影响学生对该门学科的进一步学习。教师在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去摆脱存在的思维定势,让他们充满挑战地去灵活应对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形成原因 分析作用 阻碍 打破 课堂授课 习题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c)-0111-02

思维定势,也称“惯性思维” ,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思维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在数学学习中,思维定势既可以帮助学生应对某项典型题目,积累经验并提升效率,同时也可能让学生陷入固定的思维模式中无法自拔,不利用应对新出现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重视定势思维对学生所起到的作用,帮助学生利用这种思维的同时要避免学生一味依赖它,必要时还要帮助学生摆脱一些定式思维,让他们以灵活多变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思维定势的形成过程,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去客观判断某一个思维定势在他们的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最后再根据这一判断去决定学生是否要摆脱这种思维,如何摆脱。总之,应对定式思维,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

1 了解学生思维定势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应对思维定势之前,教师首先必须要了解学生存在的定式思维是如何形成的,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原因、洞察形成这种思维的过程,教师才算挖掘出学生陷入这种思维的根源,才能在发现问题需要解决时对症下药,达到理想效果。

学生的思维定势形成原因具有多样性,可能是学生误解了某项知识;或者是某种题目过于具有代表性因此学生便将其普遍化,认为所有的题目都是这种解决方法;再有就是学生凭直觉和脑海里的记忆,而记忆的根源他们都记得不太清晰;另外老师在授课时对学生的影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形成思维定势。将这些原因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思维定势的形成无外乎这几种情况:(1)对知识点有一定了解,在此基础上总结运用;(2)对某项知识点不清楚,没有理解透彻,一知半解,因此会陷入某种固定的模板中;(3)因为外部原因或者某些误导暗示陷入思维定势中,这些思维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教师大体了解了相关思维定势的形成过程,接下来就是根据学生来进行实际分析,判断某一思维定势对他造成的实际影响。

2 全面分析某一思维定势对学生的影响

思维定势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会让人专注、产生熟悉心理,当它和实际情况吻合时会起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一种惰性和呆板性,影响人的全面思維,让人产生错觉,囿于其中,产生消极作用。

关于思维定势对学生的影响,教师要全面分析,从整体判断某一思维定势是对学生有利还是有所阻碍,再根据这一判断来决定自己是否要对学生的思维定势进行调整。

思维定势有的时候能为学生带来帮助,在有些情况下,学生在总结一些习题的基础上得出关于这些习题的解题方法,之后接触到这些习题时脑海里就浮现出关于这些题目的解答步骤和方法。比如在解方程中的一个数时,学生解题的步骤一般以该未知数的取值范围为分界点,按不同的取值范围在不同的情况下得出完整答案。这样的定式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在解题时节省时间,并能够让学生在习题训练中积累经验。但是,如果学生没有完全理解,在对一些知识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陷入某种固定的思维,就很容易将自己误导,不利于之后的学习。典型的情况就是学生见了一些熟悉的习题叙述和要求,脑海里下意识想到之前一些习题的解法和步骤,然后将这些做法搬到新的习题上,最终很难取得正确结果。一般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是属于被思维定势误导的情况,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和纠正,帮助他们走出这种思维模式。

全面分析某一思维定势的影响,是教师进行下一步行动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教师只有发现思维定势的缺点或者优势,才能决定自己是否需要去做什么。也只有这样提前进行判断,教师才是根据学生情况对症下药,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3 如何帮助学生打破束缚他们的思维定势

当一种思维定势成为学生前进道路上的阻碍时,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来打破这种思维模式,让他们得以解放,更加轻松地去应对将来的问题。

固有的东西是很难打破的,要打破一种现已形成的思维模式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要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就需要多个方面和多种手段的努力。教师在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时,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3.1 解放学生的思想

要想打破思维定势,教师就要首先解放学生思想。

解放学生的思想,教师就要试着鼓励学生,让学生在练习习题时不要过于求稳求简单,而是要试着去尝试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展开思考。同样的问题,学生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方法,当然适合自己的或者最明晰透彻的方法对他们来说才是最恰当的方法。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思考方式,例如逆向思维,即反向行之,当学生面对一道习题,大可不必直接上来就想如何得到结果,而可以从问题出发,一步步推回反问,在逆向思维中洞察这一道习题的目的,再结合所学知识点对该习题进行解答,这样不仅可以省力许多,也避免了让学生陷入某种固定的模板中,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思想的火花,保持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解放学生的思想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教师要意识到思维定势往往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它能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沿着旧思维方法走回原地。所以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让他们思考一下自己是否又跳入原有的固定思维模式。如果是就及时反思、调整,避免陷入其中。

3.2 课堂上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解答疑惑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主要场所。

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方式、解决问题的步骤也是影响学生思维的一大重要因素,很多时候教师对问题的讲解不甚清晰或者在解决问题时方法简单单调,也很有可能使学生陷入进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里。因此教师在课堂授课方面首先要做的就是保证对知识点讲解的明白和解题思路的清晰,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创新思维,学会思考。数学课堂上,教师授课应细致,但不应过于琐碎,要轻重结合,保证学生掌握重点知识点,对课本知识的脉络熟悉了解。在讲解习题时教师要注重思维方法的训练,不要让学生的学习只局限的一道题上,而应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鼓励他们自己探索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尽量让他们不受常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性解答和方法。

教师应好好利用课堂授课的机会,以此为契机,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3.3 在习题训练中打破思维定势

习题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在习题训练中,学生接触了不同类型的题目。其中存在的一些习题可以分为同一类、学生能够采取固定的方法来解决的习题。但是,还有一些习题时需要学生灵活应对的,这部分习题可能和有固定的方法解决的习题在题目要求和一般的解决步骤上存在一些相同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可以采取那种固定的方法去解决,而是要摒弃侥幸心理,尝试着采取多向思维方法,学会创造性、建设性的思考,采取灵活的方法去应对习题。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反向思维等方式,用灵活的思维方式去应对多变的习题,而不是局限在一种固定的思维里无法自拔。

习题训练是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一个重要途径,习题训练中,教师在关注学生运用知识的同時也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开放,及时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摆脱种种无形的思维桎梏,灵活前进。这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之一。

思维定势为学生提供了经验,而在学生习惯定势思维的过程中,思维定势也会阻挡学生洞悉的目光,阻碍学生创新的思路。所以教师要适当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让他们摆脱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思维方法去应对问题,提升甄别能力,开拓视野、丰富眼界。思维定势就像挡在学生面前的一扇窗,永远在窗的这面,学生看不到更美丽的风景,只有勇于打开它,学生才能发现久违的美丽,在学习数学的路上得以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高明.新疆维汉中专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2.

[2] 朱擎天.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现状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3] 庞其云.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4] 张仁清.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探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6.

[5] 吴健.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6] 陈涛.喀什市民汉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调查研究[D].喀什:喀什师范学院,2012.

[7] 胡香兰.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3.

猜你喜欢

阻碍形成原因
阻碍执行职务和妨害公务类违法案件的现场界定和处置研究
浅析《荷马史诗》中女性的依附地位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教学策略
浅析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
微利实体店在高额房价中遇到的阻碍及对策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职校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措施
对政府职能转变路径的几点探讨
关于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