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探究式教法

2015-06-02胡春云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小棒周长面积

胡春云

摘要: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收获知识,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数学素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采取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这其中应用最多的就是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究式教学

新课程的逐步推进要求学校在学科教学中要逐渐抛弃旧有的教学模式,尤其是教师的“满堂灌”的常用做法,而是要尊重学生实际,从学情出发来安排和设计教学活动,尽可能地使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探究式教学逐渐被广大教师所应用。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去探讨、研究所学知识,用自己的已学内容去解决新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数学学科作为小学课程的一门重要学科,非常需要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那么,如何使用“探究式教法”渗透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呢,笔者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激趣引题引发探究

苏霍母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

开头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自学探究阶段。

二、重视操作,实践探究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加强学生体验可以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陷。学习者用自己心灵去触摸周围这个世界,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的创造行为。孩子们的指尖闪烁着智慧,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猜测、推理、验证,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去发现、去创造。

例如,这样的教学流程:

师: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我们一起用摆小棒的办法计算36-8=?(同学们把小棒摆在桌面上。)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用6根减去8根,够不够减?(生:不够减。)那该怎么办呢?生:把一捆小棒打开,与6根合起来再减。师:大家同意吗?(生:同意。)请大家按这位同学说的办法做!(同学们操作学具,教师巡视指导。)师:(待大家操作结束)请一个同学说说你刚才操作的过程。生:我是先把一捆小棒打开,与6根合起来是16根,再用16根减去8根得8根,然后与2捆加在一起,就是28根。(接着,教师出示课本插图。)师:大家都这样做了吗?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还可以怎样算?生:我认为还可这样做:因为6根减8根不够减,可以先打开一捆,是10根,用10根减去8根剩下2根,再把2根与6根合起来是8根,这样得到36-8=28。师:请大家按这位同学的想法再摆一次!(教师巡视指导。)师:(待大家操作完)谁能按刚才的摆法,说说36-8怎样算?生:因为6减8不够减,可以在十位退“1”作10,10-8=2,2+6=8,8......通过这样的渗透能充分地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尝试讨论,交流探究

讨论与争辩是思维最好的媒介,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交换独立思考所得知识,相互取长补短。这里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计算、操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并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有独特见解。

交流讨论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关键环节,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组织学生进行有成效的数学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理清思路后,让学生独立选择算法。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进一步归纳整理算法。最后通过集体交流,明确算法。

四、拓展思维,自主探究

让学生自主探索,并不是放任自流,而要让学生有法可循;不是盲目地进行,而要给学生指出一定的探索方向,这样才能让学生会进行自主探索活动,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让学生掌握自主探索的方法是体现学生主动发展的标志之一,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能让学生自主探索,就会激起更多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出他们的潜能来。不过,教师在考虑评价的激励作用时,也要注意“激励”要有度,评价要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数学有趣、有用和亲切的一面,使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五、体验成功,延续探究

在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在延伸阶段,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在课内实践中,练习设计首先要围绕重点精选习题,并且要由易到难,呈现题组。最后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设计拓展性的练习,来开阔学生的思路。例如,在教学“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学生能区分周长和面积的不同算法后,我出示了这么一个实际问题:用16米长的篱笆去围一块菜地,你能围出多大的面积来?可以用小棒进行操作(要求:取整米数)。这道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合作讨论。通过交流得出了4种围法。接着我再提出:观察刚才围的面积,你有什么发现?紧接着又给他们提出这么一个实际问题:如果现在让你去围16平方米的一块菜地,你有几种围法?哪种围法材料最省?……周长和面积两个概念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周长和面积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其最大值是长和宽相等(正方形)时面积最大;而面积一定时,周长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其最小值是长和宽相等(正方形)时的周长。这样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从运动中,去研究、讨论数量之间的关系,渗透了“变量数学”的思想,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了事物发生的本质规律,使较难理解的关系,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自己亲自参与中有了属于自己的研究结果,这样学生会非常高兴地品尝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加深了对于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

总之,“探究式教法”的精髓在于以学生为主角,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通过亲自动手,积极思考,热烈讨论,探索知识。这能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涵,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小棒周长面积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巧用面积求坐标
巧算周长
巧移小棒
周长小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