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学案”设计初探

2015-06-01李浩

师道·教研 2015年4期
关键词:导学案计算方法正方体

李浩

“导学案”的应用能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进入课堂、进行有思考的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导学案”的设计原则

1.“导学案”的设计要“精准”

“导学案”的设计是一节课的开始,它是为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作准备的,具有相当强的目的性的。它通过让学生在课前对新知识进行初步的理解、自主寻求解决办法为目的,起到贯穿课堂教学的作用。比如在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一课时,我布置给学生的导学案是:“请你根据老师提供的数字1、2、3、4、5、9、0、0、0、0,组成你自己喜欢的多位数,举例子说明你是怎样读出来的?然后请仔细分析它们的读法分别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这样设计的导学案目的性非常强,直接告诉学生研究作业的目的就是要你读数,总结读数的方法,然后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就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铺垫,为提高课堂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导学案”的设计要“浅入

在教学一年级“10以内的加法”时,我给他们设计的“导学案”是:“5+3=( ),比一比,谁的方法多。我的计算方法是:

”在课堂交流时,竟然出现了近十种计算方法,有一个一个数的、接着数的、画图表示的、摆学具的、还有编故事的……真是出乎意料!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能通过操作、查找、观察、推理等进行学习的内容,尽量地引导他们在“我的发现”中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出一些方法或规律性的东西来,以达到知识的内化。

3.“导学案”的设计要“开放”

“导学案”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开放性的原则。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考虑到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和厘米,对单位之间的转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课本虽然只是以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转化作为学习内容,考虑到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还是设计了一题开放性的问题:“你还想研究“毫米”与哪个长度单位之间的互化呢?”没想到,在这节课中,最为精彩的交流就是这个问题。

二、导学案的设计类型

1.“感受型”导学案

所谓“感受型”导学案,应突出“感受”两字。“感受型”导学案因要求学生对所要学的知识单元或某个知识点做初步的感知,为后面的系统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设计要任务简单明了,易于操作,鼓励学生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初步感知新知,以学生的初步感知为目标,不做过高的硬性要求。它可以分为“大感受”和“小感受”两种类型。“大感受”适合于中高年级学段的学生,它是对一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整体感受,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融会贯通。“小感受”则适用于低年级学段的学生,它可以围绕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设计成口述或学生游戏的形式。如 “感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一课的导学案,我把它设计如下:

感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导学案

同学们,请阅读课本第二单元,找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实物,仔细观察,挑战自己,完成下表。

我的发现:

这是一份五年级的导学案,设计时遵循了简单明了、易于操作的原则。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观察实物或者网上观看相关的PPT,都能很好地完成预习任务。部分学得好的学生不但了解了长(正)方体表面积的相关知识,在我的发现中,不但能归纳出长(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还提到了求它们体积的相关内容,真正实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认识型”导学案

“认识型”导学案 是在“感受”型导学案的基础上有侧重地分知识点进行设计的。它的设计目的要求高于“感受”型导学案,要以学习的知识点为目标,围绕该重难点,以例带理,以例引理,使得学生明晰概念,研究方法、解决问题,总结经验,达成一定程度的数学认识。一年级的导学案,要求设计时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紧紧围绕计算方法的研究,鼓励学生在计算方法上多样化,既联系实际认识了减法的意义,又突出了本课的计算教学。

3.“整理型”导学案

“整理型”导学案是为学生学习完成一个单元的知识后对该单的知识进行梳理而设计的。它的设计要求学生整理本单元所学知识,梳理思路,查漏补缺,尽可能做到所学尽在掌握中。

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有序的整理,不但可以理清知识间的关系,还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反馈,交流,能使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

责任编辑 邱 丽endprint

猜你喜欢

导学案计算方法正方体
给正方体涂色
多少个小正方体
数小正方体
拼正方体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随机振动试验包络计算方法
不同应变率比值计算方法在甲状腺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一种伺服机构刚度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