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丘脑出血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

2015-06-01钟志欢许密如牛昱光

中医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中风病丘脑证候

钟志欢,陈 艳,许密如,牛昱光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山东 青岛 266033)

·临床研究·

丘脑出血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

钟志欢,陈 艳,许密如,牛昱光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山东 青岛 266033)

目的:观察丘脑出血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216例脑出血患者,进行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总结出血部位及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并对丘脑出血与中医证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丘脑出血占26.85%,非丘脑区域出血占73.15%。脑出血风、火热、痰、血瘀、气虚、阴虚阳亢6证分别占24.53%、17.13%、26.85%、8.80%、12.04%、10.65%。其中,风证和痰证与丘脑出血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脑出血的出血部位以基底节区和丘脑为最多,中医证候以风证、痰证为主,风证和痰证均与丘脑出血呈正相关。

丘脑出血/中医药疗法;中医证候;相关性;规律性

据统计,中国目前患有急性脑血管病的中老年人超过500万,其中脑出血占10%~30%[1]。脑出血的病死率、死亡率远远高于缺血性卒中[2],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病之一。脑出血临床上具有起病迅速、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其发病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族、发病时间及地区分布关系密切[3-9]。现代研究[10]认为:丘脑和基底节是临床上脑出血的最常发的部位。治疗方面主要包括对症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及并发症的防治[11],其预后往往不理想。中医学是以“证候”(疾病发生、发展到某一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作为特征进行辨证诊治的,无论是预防还是治疗,均具有多角度、多靶点的独特优势。2006年1月—2014年5月,笔者通过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探讨丘脑出血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干部保健科、脑病中心收治的脑出血患者216例,其中男112例,女104例;年龄平均(61.28±3.21)岁;治疗周期平均(11.34±0.97)个月。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平扫明确诊断为脑出血,出血部位包括丘脑和非丘脑(基底节、脑叶、脑桥、小脑及脑室)。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2]中关于脑出血疾病的诊断。

2.2 中医诊断标准

按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13],该诊断标准将中风病分成风、火(热)、痰、瘀、气虚、阴虚阳亢6个证型。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采集

①通过本院病历平台系统,对出院诊断为脑出血的病例进行检索,初步筛选出入院时具有头颅CT检查,且头颅CT明确提示脑出血的病例;②对初筛病例进行二次筛选,筛选出包涵中医辨证诊断及治疗的病例;③根据患者信息填写《脑出血临床病例观察表》,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姓名、年龄、性别、住址、住院号),西医学定位定性诊断,中医学病名诊断及中医证候诊断等。

3.2 数据分析

①总结纳入病例的中医证候及脑出血部位的分布规律;②对脑出血部位(丘脑与非丘脑区域)与中医证候进行相关性分析。

4 统计学方法

单因素分析行χ2检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行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以优势比(odds ratio,OR)及95%置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95%CI)表示。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5 结 果

5.1 出血部位对比

见表1。

表1 出血部位分布

5.2 中医证候分布

见表2。

表2 中医证候分布

5.3 单因素分析

将中风病风、火(热)、痰、血瘀、气虚及阴虚阳亢6型,分别与丘脑出血、非丘脑区域区出血行χ2检验。结果显示:风证、火(热)证、痰证均提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单因素分析

5.4 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风证、火(热)证及痰证,以及现代基础与临床研究中与脑出血相关的阴虚阳亢证共同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运用前进法,经多因素校正后,进入方程的指标为风证和痰证(P<0.05),OR值分别为1.048和2.781。见表4。

表4 多因素回归分析

6 讨 论

本研究在对大量病例研究基础上,首先对脑出血的出血部位及中医证候进行了归纳,结果显示:脑出血的出血部位以基底节和丘脑为最多,中医证候则是以风证、痰证为主;风证和痰证均与丘脑出血呈正相关。

脑出血属于中医学“中风”“偏枯”范畴,病位在脑,涉及肝、脾、肾等脏腑。该病病因病机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感外邪。本研究发现:中医辨证为风证与痰证的人,比非风证与痰证的人更易发生丘脑出血。分析原因,考虑丘脑出血多急性起病,而起病初起病性多实,其病理因素多为风、痰、火、瘀等。一方面,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善行数变,易袭阳位;风邪侵袭,易夹痰夹瘀,上扰清窍。另一方面,痰为阴邪,易伤阳气,痰邪挟瘀留于体内随气升降,上蒙清窍,着而不行;风与痰合而为病,或凝滞经脉,或迫血妄行,导致出血的发生。因此,对于中医辨证为风证、痰证的患者,要加强对丘脑出血的警惕性,预防丘脑出血的发生。本研究为丘脑出血的中医学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依据;但因logistic回归分析存在方法学本身的局限性,只能得出风证和痰证与丘脑出血具有相关性的结论,而无法得出明确的“因果”结论。因此,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应对本研究的结论进行前瞻性临床试验,以明确丘脑出血与中风病中医证候的必然内在联系。

[1]Justine E,FRCA,Martin S.The acute management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 clinical review [J].Anesth Analg,2010,110(5):1419-1427.

[2]唐建勋.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J].临床医学,2011,31(7):103-105.

[3]Lee SH,Kim BJ,Ryu WS,et al.White matter lesions and poor out come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J].Neurology,2010,74(19):1502-1510.

[4]Steiner T,Vincent C,Morris S,et al.Neurosurgical outcomes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results of the fact or s even f or acute hemorrhagic stroke trial[J].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0,32(16):698-701.

[5]洪震,曾军,黄茂盛.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与年龄的关系[J].上海医学,2000,23(11):663-665.

[6]Ciccone A,Pozzi M,Motto C,et al.Epidemiological,clinical,and therapeutic aspect s of primary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J].Neurol Sci,2008,29(2):256-257.

[7]Burns JD,Manno EM.Primary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update on epidemiology,pathophysiology,and treatment strategies[J].Compr Ther,2008,34(3-4):183-195.

[8]秦洁.自发性脑出血发病时间规律的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6,14(7):528-529.

[9]Fewel ME,Thompson BG Jr,Hoff JT.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 review[J].Neurosurg Focus,2003,15(4):E1.

[10]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0-171.

[11]Morgenstern LB,Hemphill JC 3rd,Anderson C,et al.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Stroke,2010,41(9):2108-2129.

[12]胡智伟.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G]//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07:17.

[1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3):64-66.

(编辑 田晨辉)

兄弟刊物简介

《风湿病与关节炎》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突出中国风湿病学特色的专业学术期刊。本刊以风湿病及关节炎的临床诊断、治疗、护理、康复、预防为主,涵盖与之相关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突出临床实用性。本刊为月刊,大16开,每月28日出版,国际刊号:ISSN 2095-4174。国内刊号:CN 10-1073/R。每期80页,定价10元/期,全年120元。国内读者请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36-363。国外读者请与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联系(邮编:100048,北京399信箱,国外代号:M8571)。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115号院6号楼109室《风湿病与关节炎》编辑部。邮编:100101。电话:010-64822337。手机:18611675595。E-mail:fsbygjy@163.com。网址: http://www.fsbygjy.com

1001-6910(2015)01-0017-03

R255.2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5.01.09

2014-08-11;

2014-10-25

猜你喜欢

中风病丘脑证候
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3对前丘脑γ-氨基丁酸能抑制性轴突的排斥作用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基于uAI深度学习算法分析延安地区不同年龄阶段丘脑体积与年龄的相关性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
基于混沌和替代数据法的中风病人声音分析
背侧丘脑解剖结构及其生理机能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丘脑不同部位梗死患者93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