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小学语文核心价值观

2015-06-01杨连仲

师道·教研 2015年4期
关键词:秉性自然段句式

杨连仲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课程的根本核心任务。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务必践行小学语文核心价值观。

一、妙抓关键词句,以读促写

一篇课文往往有重点段,重点段中的关键词,经常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学中,教师紧扣关键词来品读、感悟,可以以点带面、辐射全文,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实现教学效果的突破。

例如:宝瑶小学李转红老师执教《梅花魂》一课,她根据课文第十三自然段介绍外祖父喜爱梅花的原因,是课文的重点段。段中“秉性”一词提要钩弦,既概括了梅花的精神,照应前文,点明课题,又为本段以梅喻人做出诠释。因此,她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直奔重点段,扣住“秉性”一词展开学习。教学片段如下:

1. 请欣赏梅花在风雪中傲然开发的画面,说说你的感受?

2. 文中哪一段赞颂了梅花在这种不畏严寒的精神?段中的哪个词最能说明?理解“秉性”,说说梅花的“秉性”表现在哪里?

3. 深入探究:生活中还有谁像梅花一样“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请你运用拟人手法,用“……愈……愈……愈……愈”赞颂小草、菊花、仙人掌等的秉性。

4. “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你知道那些“有气节的人物”?请举例说明。他们与梅花的共性是什么?

5. 引读:旁的花春暖才开,她却是——

有些人受不了磨难与欺凌,而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却是——

他们都是最有。

6. 小结本段的写法:(1)先赞梅,后喻人;(2)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7. 请你学着本文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赞颂你喜欢的植物和人。

从李老师以上的教学片段来看,她先紧扣“秉性”,理解含义,在围绕“秉性”深化寓意;最后拓展想象,仿写练习。借助“秉性”一词,她引导希望是“反推”研读,感悟梅花与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的共性所在。同时,她不忘寻找语言运用的契机:一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你知道哪些有气节的人物);二是强化语言表达训练(学着本文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赞颂你喜欢的植物和人)。学生融入具体的语境之中,体悟情感,尝试运用。

二、巧析段结构,以读导写

对重点段的聚焦,不可一味地对个别词句进行“精雕细琢”,而忽视了对文章段落结构的分析。一般来说,每个重点段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意思来表达,是一个富有语用逻辑、蕴含感情脉络的框架体系。段中语句紧密相连,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例如:宝瑶小学黄怡芳老师是这样执教《再见了,亲人》前三个自然段,她根据课文一至三自然段,描述了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依依惜别的情景。其语言表达结构相似,可概括为:请求——追忆——抒情。教学时,黄老师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理清结构、懂得结构成段的秘诀:开头恳切请求、中间追忆叙述感人的往事,结尾反问抒情。然后,让学生依据表达结构的特点,自学第二、第三自然段。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改写练习,活用表达结构:以大娘、小金花或大嫂的口气,运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追忆往事、抒发情感,把送别志愿军的场面写下来。学生改写的过程就是运用语言、架设结构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融阅读理解与深度思维为一体,使学生不仅习得造词造句的技巧,而且掌握了条理清晰的段落组织、布局方法。

三、摸准读写结合的语用点,以读练写

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每篇课文的“语用点”和每组课文的“语用核心价值”,实现“语言样式”或“语言结构”的有效建构,让读写相互交融,努力体现“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的理念。

例如:宝瑶小学的陆雪梅主任是这样执教《三个儿子》一课:1.读表现:同样是看到妈妈提水,三个孩子有什么表现?2.说感受:读读三个孩子的表现,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3.品词情:帮妈妈提水的的孩子,动作是跑过去,为什么不是“走过去”?你读出了什么心情?4.思表达:老爷爷把看到情景用三句话写下来。请你读一读,注意“一个……一个……另一个……”。你有什么发现?5.揣文意,这分明是就是三幅画,谁能给这三幅画取个名字?作者把这三幅画放在一起,想告诉我们什么?6.展思维:有人也把这些画面放在一起。看看,它想告诉我们什么?你会怎么说?尝试用课文里的句式。

课文在此阶段的使用形态,被处理成“用件”,在“写什么”上结合。接着,陆主任继续推进,抓住一个“跑”字,引导学生感受造词造句的独具匠心,落实在“为什么这样写”的层面。最后,陆主任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文本的表达,发现句式里藏着的秘密:“一个……一个……另一个”的句式,既有表达的条理性,还有表达的意向性。课文被处理成了“例文”,在“怎么写”上结合。

四、感悟表达方法,创设情境促学以致用

大岗小学胡健英科组长在执教《杨氏之子》一课中,她在学生感受到杨氏之子的善听、妙答、反应快、机智之后,胡老师设计了这样的语言运用情境。

若是来访的是李君平、黄君平,想想杨氏之子又会如何作答?并出示练笔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表达运用:(学生练笔摘录如下)

李指以示儿曰:“此为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李子乃夫子家果。”

黄指以示儿曰:“此为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黄鹏乃夫子家禽。”

学生笔随心动,有话想写,有话可写,兴趣盎然投入到练笔中,既训练了语言表达,又促进了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和积累。

五、以读学写,诱发读写兴趣

大岗小学的张雁瑶老师在执教《燕子》的第一自然段,是这样做:她首先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描写的秘妙:作者描写了燕子的哪些部分?这些部分都有什么特点?随着学生的发言,她将四个句子在黑板上进行了并列式排列,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句式的特点。学生在讨论中相继发现:作者四句话都用上“……的……”这样偏正式的表达方式来介绍燕子的特点,前两句用上了表示数量的词语,第三句用上了比喻,第四句“凑成”用得十分巧妙。此时,学生先对句式的语言特点已有基本的理解,张老师继续追问:如果不看第四个小分句,只读前三个小分句,你能知道作者写的是燕子吗?为什么?学生踊跃发言,普遍认为通过前三个分句的描写可以猜出文章描写的对象。这时,张老师揭秘了:这是因为作业抓住事物最突出的特点来写。此时,张老师因势利导,用课件出示如下句式:一 的 ,一

的,加上 似的 ,凑成了 ,的 。让学生思考片刻后,她当场示范:“一张瘦瘦长长的小脸,一双眯缝着的小眼睛,加上两根麻花似的大辫子,凑成了 ,你们猜这是谁呀?这一句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兴趣骤然上升,不约而同地把眼睛投向了班长。张老师接着说:请一位同学把老师没写完的最后一句补充完整。”立刻有学生举手,说“凑成了一个文静可爱的冯乐怡”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笑声。张老师这时引导:“你们也来试试吧,抓住某个同学最突出的特点来写,让大家猜一猜。”孩子们的写作兴趣被点燃,他们主动地搜索目标,快乐地进行写作练习。

六、实施任务驱动,以写促读

学生带着单元写作任务进入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全方位吸纳写作所需要的各种文本形式要素及写作技能。例如:石湖小学胡转勤语文科组长是这样设计六年级第五组课文时,以第五单元的作文引导学生学习第五组课文。

第一步:明确作文任务:回忆生病的朋友或亲人,写一篇记人的文章。

第二步,明确研究的文章,抓住仿点仿写。

胡老师教《少年闰土》这篇文章,第一,抓住经典的“外貌”描写句,胡老师当场请一学生上台,示范如何抓住这个人物特点写外貌,练习“写谁像谁”。第二,“看瓜刺猹”的仿写——抓住几个动词:扫、支、撒、拉,用几个连续的动词写一组动作过程。第三,仿写文章的结构——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用不同的事例和场景的描写构成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用几个事例表现人物特点,且每个事例表现人物的写法各不相同——侧重于语言、动作等人物特点的某一方面,这种写法也值得学习。

第三步,围绕作文写作任务,设计研读的要求:

1. 在你的写人文章中模拟准备如何开头?研究一下《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两篇文章,看看它们是怎样开头的,你最喜欢哪一种开头,尝试确定自己文章的开头。

2. 上述两篇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你准备选择怎样的写作顺序?

3. 上述两篇文章都通过具体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它们分别选取了哪些事件?你选择的事件是什么?

4. 上述两篇文章在刻画人物的时候都运用了哪些手法?你喜欢哪些手法?你希望在自己的作文中用到哪些手法?

5. 你还比较欣赏上述两篇文章中的哪些写作技巧?你的文章适合采用哪些技巧?

我镇以《读课文,学语言,练表达》这个课题作引领,研究如何高效地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初尝到了实验的喜悦。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秉性自然段句式
三指长的耐心
咏筷子
临江仙·小草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美丽的秋天
春光好 ,任性要趁早
特殊句式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