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宁县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5-05-30颜海清等

2015年1期
关键词:比较优势持续发展

颜海清等

摘要:依据静宁县实际情况,着重对静宁苹果的产业结构,品牌保护,市场结构等进行了多方论证,引出了静宁苹果生产的不均衡发展和不协调竞争,静宁县苹果产业存在结构性的严重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充分发挥苹果生产区域的比较优势,提高静宁苹果的综合竞争力,能够切实实现静宁县苹果产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静宁苹果;比较优势;持续发展

一、静宁县苹果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全县苹果总面积100.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4.3%,耕地面积的52.3%,人均占地面积1.725亩,栽培主要以红富士为主,约占栽培总面积的95%。2010年,全县苹果种植一举突破70万亩,此后每年以10万亩的速度迅猛增长,为突显产业效益,全县按照连片规模发展模式建成李店河流域10万亩绿色苹果出口创汇基地,葫芦河10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基地。

图1静宁县苹果和甘肃省苹果种植面积比重

图2静宁县苹果和甘肃省苹果产量比重

二、静宁苹果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地理标志保护难度加大

2013年静宁县苹果总产量50万吨,然随着种植面积的持续扩大,静宁县果品储藏随之快速发展,冷库、气调库的发展,其库容量早已超过静宁苹果产量,2013年静宁县现代储藏业储藏能力早已超过130万吨,在库存为空的情况下,相当数量的陕西、庆阳等地的苹果进入静宁县储藏库,出库时又与静宁苹果混装,由此造成了一个关于保护静宁苹果地理标志严峻的问题:静宁县独特的区域标识名存实亡,地理标志为唯一的静宁苹果如同虚设。

(二)商标滥用问题严重

多年来静宁苹果凭借耐储藏,果品优良等诸多优越品质在我国苹果销售市场上形势明朗,并连续多年在我国苹果销售市场上保持产地销售第一的优势,但最近几年,苹果销售市场上屡屡出现冒用“静宁苹果”品牌的现象,静宁各大纸箱企业,年生产各类纸箱7000万件,远远超过了当年苹果装箱的容量。

(三)劳动力水平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静宁县大量青壮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剥离出来开始从事第二三产业,苹果产业作为一个半自然的再生产的农业经济,由于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力的作用大,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其经营者多为老弱病残,文化素质偏低,留守农村妇女构成,他们过多的是依靠既有的传统经营经验而非科学技术,由此造成了静宁县苹果产业的科技含量低,投资低,产出低的粗放式经营模式。

三、加快静宁苹果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优化栽培结构

静宁苹果要开拓市场走出国门,必须根据其市场需求在突出優势苹果品种富士种植的同时,进行栽培结构调整,在新增苹果园和部分老化的苹果园更新时可以增加种植欧洲人喜爱的偏酸口味的苹果品种,比如可以大幅增加适宜其生态条件的“粉红女士”。静宁苹果大多为晚熟品种,收获季节与欧洲主产国接近,引进早熟品种对于静宁苹果产业的发展很有必要。

(二)重视果品质量

农药残留是阻碍静宁苹果乃至中国苹果向欧盟出口的重要因素,要开拓欧盟市场必须解决这一问题采用无毒化栽培技术,按照发达国家先进的果品生产综合管理制度 (IFP)管理生产,在生产中优先考虑采用对环境安全的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量,注重苹果开花前和果实采收后的病虫害防治,在这一阶段可以采取常规的管理措施,适当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果园施肥向精确化施肥技术发展,减少化肥使用量。

(三)加快贸易方式转变

静宁苹果贸易出口仍是一种粗放式增长方式,其苹果出口产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既缺乏国际竞争力,也不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要想在未来苹果贸易中掌握主动权,必须加快静宁苹果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实施科教兴贸、品牌强贸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投入,加快传统苹果产业的升级改造,尽快实现出口以劳动密集型行业向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行业并重的产业转型,努力提高出口苹果的技术含量,使之符合各项清洁、环保、绿色、无污染的国际标准,减少出口阻碍和各种贸易壁垒,提高苹果科技附加值对我国国际贸易的贡献度,努力实现苹果产业的转型。

(四)促进流通渠道的形成

贸易中的静宁苹果流通渠道形成过程是在一系列诱导和限制的因素下,潜在渠道成员最终结合并使静宁苹果运行的过程。流通渠道越长、越宽、越广,消费者购买苹果就越方便,苹果的销售量就越大,搞好静宁苹果产业的流通,首先应加强苹果市场体系的建设,扩大周边地区消费,并逐步完善城乡流通网络使之形成辐射效应。努力扩大静宁苹果出口比重,提高加工贸易层次,积极发展高科技,逐步降低苹果产业贸易对少数固有的市场的依赖。

(五)推进区域性一体化进程

静宁县二十年苹果发展历程看,不难看出静宁县苹果与周边天水,陕西苹果存在着恶性竞争的现象,静宁苹果商标的盗用,其根源就在于静宁苹果与周边主要苹果生产区相互恶性竞争的结果。未来静宁苹果的发展,需要更加主动的、积极的参加区域性苹果产业的合作,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与周边天水、陕西苹果的区域性地缘、地域合作,形成既有合理的竞争,又有彼此的合作的技术交流与市场资源共享的大市场,实现诸如人才,物资、技术的互通有无,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且能够彰显出各具自身特色、自身地区的独特优势,促进其向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振华.中国苹果国际竞争力分析及产业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周晓蓉.甘肃省特色农业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

[3]汪景彦,程存刚,李敏,李壮,张彦昌,徐锴,厉恩茂.我国进入苹果生产强国要跨的十六道门槛[J].果农之友,2010(05).

[4]王田利.走高端路线 创一流业绩——浅谈中国苹果产业之竞争[J].中国果业信息,2009(12).

[5]张建光,刘玉芳.欧盟成员国有机苹果生产情况[J].中国果业信息,2009(01).

猜你喜欢

比较优势持续发展
美国服务贸易发展与中美服务贸易互补性分析
基于比较优势的江西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探讨
基于差别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企业竞合效应研究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保险营销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试析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环境会计实施
优化供给结构对消费效用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