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高校后勤构建“农校对接”平台的实践与探索

2015-05-30沙德银

经济师 2015年1期
关键词:实践与探索

沙德银

摘 要:文章分析了农产品基地直供高校食堂工作进展缓慢的原因,总结了上海高校开展农产品团体采购和供应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构建“农校对接”平台的方式,对深化高校食堂农产品采购,开展“农校对接”试点工作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后勤学生食堂 农校对接 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F243,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1-061-02

教育部、农业部和商务部三部办公厅于2009年11月5日联合发文,提出自2009年起开展鲜活农产品的基地直供高校食堂的试点工作(见《关于高校食堂农产品采购开展“农校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教发厅【2009】8号)。四年多来,高校加强了和农产品基地的联系,基地也主动开展了农产品的基地直供高校食堂的工作,但总体进展缓慢。农产品基地反映直供高校食堂的物流成本较高,不能够提高其收益;高校也认为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农产品基地,反而增加了食堂的采购成本。这是因为:各种农产品的基地比较分散,而单一基地供应品种也单一;高校食堂需求的品种多,而单一高校食堂单一品种的需求却较少;高校及高校食堂的布局不集中,而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等。

开展“农校对接”的目的是既能够降低高校食堂的采购成本,又能够提高农产品基地的收益;也只有高校食堂和农产品基地实现双赢,才能够实现“农校对接”。这就需要在高校和农产品基地之间构建一个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可以集中一个区域内的高校需求,与具有优势的农产品基地进行合作,并通过平台的物流系统完成向各高校食堂的配送。上海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和上海高校后勤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构建的“农校对接”平台,即上海高校后勤配货管理中心的实践经验值得借鉴。

上海高校后勤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4月8日,由全市35所高校入股,确立了以教育超市、物业管理、学校餐饮管理和配货管理中心(即3+1模式)等专业公司为主业的发展模式,现已发展为主业发展稳健、副业开拓多元、基业构建扎实的高校后勤载体。作为上海高校新型后勤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出了一条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社会化发展的具有上海特色的高校后勤改革道路。公司所属上海高校后勤配货管理中心承担全市高校食堂农产品采购与配送的工作已有16年历史,并于2004年成为市级储备单位。至2013年底,配货管理中心为全市高校学生食堂配送8个大类、29个小类、1000余种食用农产品,成为上海高校食堂农产品采购和配送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校对接”平台,具有可借鉴的操作模式和成功经验。

一、“农校对接”平台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上海现有全日制在校大学生63万人,为保障学生食堂农产品的正常供应,降低采购成本,规范采购流程,避免商业贿赂,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1998年上海高校后勤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上海高校后勤配货管理中心,主要承担上海高校后勤食用农产品、学生公寓用品的团体采购和集中配送工作。

16年来,配货管理中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98年至1999年上半年是配货项目合作阶段,按照初创时期的“市场统筹、项目分担、统一结算、按股分红”的思路,联合部分高校成立了五个专项配货经营部。1999年至2004年,配货中心实行一门式服务,形成采供一体的服务总台,使得配货管理中心的工作上了集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快通道。2004年至今,配货管理中心进入了发展期,承接了市级猪肉、鸡蛋和粮食的部分储备工作,在稳定高校食堂伙食价格、保障供应秩序上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至今,配货管理中心已累计为全市高校配送大米、面粉、肉类、禽蛋、食用油、蔬菜、豆制品以及各种调味品等45万吨,总价20亿元,配送量占到了上海高校需求量的35%以上,每天有200多吨的食用农产品集中配送到上海各高校,成为上海高校食堂农产品供应的主渠道。主要作用有:

第一,配货管理中心通过“农校对接”的集约化采购模式,不仅减少了环节,还取得了较大的量价优势。比如:粮食和农场对接,仅江苏省大中农场年供应大米超过5000吨;蔬菜和郊区十一蔬菜专业合作社对接,每年直供蔬菜超过10000吨;肉禽产品和大型肉禽加工企业对接,每年直供产品超过10000吨等。通过对2014年主要商品供应价格与一级批发市场价格的抽样对比分析,其量价优势不低于7%。

第二,配货管理中心统一配送的物流模式,和一校一户自行采购相比,降低了学校的采购成本。一般不低于学校原材料采购额的5%,学校规模越小,降低越多。配货管理中心能够根据学校的需求,将各种商品通过其物流供应平台,直接配送到各校独立核算的食堂班组,减少了学校采购、分拣配送人员的配备和车辆、储存设施的投入。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加入高校团体采购后,减少了8名采购、校内配送和仓库保管等人员,搬迁新校区(离市中心100公里)后,也不需要配备采购和配送工具车,也没有建设集中的冷库和仓库等,每年直接减少的成本,约占该校食堂原材料采购额的6%~7%。

第三,配货管理中心通过互联网建立并向全市高校开放了主副食品供应价格信息平台,实现了主副食品供应价格信息共享,起到了高校食堂原材料价格标杆作用。全市高校都可以通过输入专用密码,进入配货管理中心信息平台的高校区,查询到配货管理中心公布的8个大类、29个小类、1000多个商品的即时价格及基本信息,并和其他进入高校推销的供应商的报价单进行比较,这就使得高于配货管理中心配货价格的商品进入不了高校,这对所有参加或不参加团体采购的高校食堂都起到了价格标杆作用。在这方面,用主副食品供应商的话来说,配货管理中心使得他们对高校的报价大大低于社会报价。

第四,配货管理中心通过储备和期货运作等手段,在近几年高校主副食品供应中发挥了保障供应和稳定价格的作用。如:2007年猪肉价格一路上扬且供应紧张,配货管理中心把低价储存的1800吨猪肉,平价供应给高校,最高时平均每吨低于批发市场7000元,为稳定学生食堂价格发挥了作用。又如:2011年春节开学,市场大米价格大幅上涨,配货管理中心把春节前订购的大米,以平均每吨低于批发市场340元的价格供应高校,降低了学生食堂米饭成本。再如:配货管理中心联合28所高校在2012年4月份价格低谷的时候,集中采购了1000余吨猪肉并负责储存,锁定价格陆续供应给高校,在7月份以来猪肉价格一路上涨的情况下,平均每吨低于批发市场2670元,发挥了在市场供应和价格波动中的调控作用。

二、“农校对接”平台的构建方式

上海高校后勤配货管理中心通过“五个统一”:统一订单、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监管和统一结算,构建了“农校对接”平台。

第一,统一订单。配货管理中心建立了全年365天无休的一门式服务窗口——配货服务总台,并建立了高后配货网上平台,公布了8个大类,29个小类,1300余种农产品的价格信息,学校通过电话或传真发送订单,再由配货管理中心统一汇总处理。

第二,统一采购。配货管理中心设立了采购供应部,按照学校的需求,统一采购货物,凸显团体采购的规模优势,做到供应稳定和低价配送。依托政府储备的同时,采购供应部积极介入市场,分析研究市场,把握市场脉动,有效应对由于市场波动对经营产生的影响。

第三,统一配送。配货管理中心建立了物流配送中心,租赁了冷库和仓库,聘请了第三方物流,统一为学校配送食用农产品,既能保证农副产品新鲜度,还降低了学校的采购成本。

第四,统一监管。坚持实施质量监管,从供应商资质、生产、加工、入库、储存、配送、检测等7个环节严格控制,开通投诉电话,认真及时处理学校投诉,建立严格的供应商准入、评价和淘汰机制,与粮油制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市食品研究所检测中心建立协作关系,使得监管机制常态化。

第五,统一结算。配货中心实行货款统一结算制度,即学校向配货管理中心统一支付所有货款,配货管理中心向供应商统一结算货款,搭建起学校、配货管理中心和供应商统一的结算平台。

三、加强“农校对接”平台建设的新举措

上海高校后勤配货管理中心尽管已有16年的历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光有配货平台,没有可追溯安全源头的冷链物流加工基地做配套,要想提高配货水平,使高校的“农校对接”配货工作做到可持续发展也是非常困难的。上海高校后勤配货管理中心根据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三部委提出推进“农校对接”为契机,提出了建设上海高校学生食堂冷链物流加工基地的项目建议书,并于2011年底经上海市发改委批准立项。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010年7月正式印发。《规划》提出了到2015年,建成一批运转高效、规模化、现代化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冷链物流核心技术将得到广泛推广,并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装备先进、上下游衔接配套、功能完善、运行管理规范、技术标准体系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上海高校学生食堂冷链物流加工基地主要包括:农副食品的“农校对接”中转平台仓储、初加工基地、冷链加工系统、冷链物流配送系统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等组成部分。项目用地面积12463平方米,基地规划总建筑面积24926平方米。目前已经初步完成一期工程,一期建设建筑面积13502平方米,其中,地上10590平方米,地下2912平方米。包括:5000吨冷藏库和4000平方米物流仓库和配送处理中心及辅助用房等。二期还要建设全市高校共用的中心厨房和可追溯食品安全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等。

冷链物流加工基地的建设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形成完善的“农校对接”操作平台,进一步提高集约化水平,降低采购成本,保障供应;第二,形成农产品冷链加工中心,变原材料为半成品,成为全市高校食堂的中心厨房,减少学校食堂的用工;第三,帮助高校学生食堂储备更多的食用农产品,满足高校建设食堂冷库的需求;第四,形成可追溯食品安全源头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和发展,上海高校后勤配货管理中心的管理服务也日趋规范、运行效率稳步提高,确立了“真诚主动、专业高效、安全廉洁”12字的服务理念,正努力成为政府采购的延伸、保障高校生活后勤供应的主渠道、稳定高校生活后勤的重要平台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 关于高校食堂农产品采购开展“农校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教发厅【2009】8号

(作者单位:上海高校后勤服务中心 上海 200011)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实践与探索
新课程标准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刍议小学语文语感培养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略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企业“三议一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法的实践与探索
独立院校学业导师制度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物理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民办本科高校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跨境电商英语课程小班化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