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汉英翻译中的被动语态翻译

2015-05-30王燕

校园英语·上旬 2015年10期
关键词:被动语态翻译方法

王燕

【摘要】被动语态在英语中广泛使用是英语有别于汉语的一大特点。文化频繁和英语被动语态常见于各种科技文章和新闻报道中前后缺乏逻辑关系。相对于汉语,英语中被动语态用得比较多,在动作的发出者不可知或不必说出时,英语常用被动语态来表示。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和习惯表达上有很大差异,英译汉就成了学习者学习的难点,尤其是被动语态的翻译。本文就英语被动句的使用情况及其翻译方法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被动语态 翻译 方法

一、引语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它们分属两种语系,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英语广泛使用被动语态,而汉语则更习惯于使用主动语态。由于说英语和汉语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造就了被动语态在两种语言中运用频率的差异。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在表达思想时,往往要说出动作的发出者,这可能和中国人的主体思维习惯有关。汉语民族人们认为“人定胜天”,强调“悟性”,重视“事在人为”,而英语民族人们重客体思维习惯,因此被动语态在英语中得到广泛使用是受其思维方式影响的:

被动语态是英语中动词的一种变化形式,表示句子的谓语动词与其主语之间存在逻辑上的动宾关系。被动句的主语其实是谓语动词动作的承受者,叙述强调的是动作完成后呈现出的状态。在进行英语被动句的汉译时,常常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被动句进行结构上的重组,以达到忠实通顺的翻译目的。

二、英语中使用被动语态的几种情况

了解并熟悉英语中被动语态的用法是英语学习者的首要任务。以下就是英语中使用被动语态的五种情况。

1.动作的发出者不可知或不易说出来时。很多时候,当我们不知道动作的发出者,无法对其进行描述或不容易看出动作的发出者,就不必要列出。因为翻译与否对其原意影响不大。

例如:1).One of his suitcases was stolen.他的一个手提箱被盗了。(大家不知道到底是谁偷的)

2)The job has already been done.这个活已经干完了。(作者或更多人都不知道这个活是谁干的)

2.从上下文来看动作的发出者显而易见,不必说出来时。当动作的发出者显而易见,就不必要提及或列出。因为列出于否对原文无影响。

例如:1)English is spoken in England.在英格兰都说英语。(不必说by Englishmen,不说也知道)

2)I was born in 1984.我生于1984。(不必说by my mother,世人都知道妈妈生的,没必要)

3.有特殊原因不愿说出动作的发出者时。有些时候,由于某种特殊原因,我们不愿说出动作的执行者,句子中可省略by动作者。例如:1)Youve been told so many times not to touch these things.告诉你多少次了,不要动这些东西。(句子中第一人称不愿说出)

2)It is reported that the Federal Government refused to provide the funds. 据报道,联邦政府不肯提供资金。(句子中省略了by动作发出者)

4.作者强调的是动作的承受者时。当作者强调的是动作的承受者,我们可说出动作的发出者时,也可省略。即句子可用by也可省略。

例如:1)The tower was constructed 300 years ago.这座塔是三百年前建造的。(句子中省略了动作的发出者)

2)This song was composed by a teacher.这首歌是一位老师写的。(作者说出了动作的发出者)

5.为了避免句子太过冗长或出现头重脚轻现象时。有时候,句子的主语太过冗长,如果按照一般的习惯就会使整个句子变得头重脚轻。这时候使用被动语态就会让整个句子的安排显得很合理。

例如:1)The plan was especially supported by those who wish to have more chance to speak English.这一计划特别受到那些愿意有更多机会说英语的人的支持。

这个句子如果用those 作主语,因为后面跟着很长的限制性定语从句,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距离就会太远。犯了英语造句的一个大忌:头重脚轻,句子不紧凑。

2)Many new opportunities will be opened up in the course of time for those with a university education.今后,具有大学文化水平的人将获得许多新的就业机会。

句子如果用those 作主语,因为后面跟着较长的介词短语,主语与谓语的位置隔开了一定的距离,导致句子的上下结构变得不够紧密。

三、解决英语被动句汉译问题的基本方法

如果被动语态用得不当,不仅会使译文显得蹩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影响表情达意。所以在进行被动语态翻译的过程中,不要过分拘泥于原文的结构,而要依照译文语言的表达习惯,在语态上做一些必要的变化。我们会发现在初学翻译者的译文中,“被”字往往出现得比较频繁。殊不知汉语中表达被动意义的方式多种多样。现举以下几种译法。

1.译成汉语主动句。这种译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主动形式表示被动,实际上主语却是谓语动词的受动者,整个句子表达的是被动的意义。另一种是将原句主语改作宾语,以原句中的动作发出者作主语。若未说出施动者,则可以补上“人们”,“大家”,“有人”等之类的词作主语。因而在进行英汉翻译时,应充分运用汉语的表达习惯来处理英语被动句。

例如:1)Little of this vast body of law is,however,implemented in the Member States.

然而,这一套法律在会员国中很少执行。这句话在汉译时,我们仍用“little of this vast body of law”作为主语。翻译时将状语“in the Member States”提前,避免了被动的意义,是以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的情况。

2)Is English understood by people outside Eng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英国、美国以外的人懂英语吗?这句话在进行汉译时,我们用动作的发出者作主语,是原文中的主语在译文中作宾语的情况。

3)It is well known that most matter has three states.

大家知道(或“众所周知”)多数物质有三态。原文未说出动作的执行者,我们在翻译时自行补上“大家”这个词使句子有了主语,听起来就不那么别扭了。

2.译成汉语被动句。如果遇到英语被动句显然特别着重被动动作或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时,我们在汉译时也应采取相应的形式,即用被动句来翻译,以突出其被动含义。这种译法在不改变原文主语的情况下,用“被、叫、让、给、受、由、遭到、得到、为……所、加以”等在汉语中表达被动意义的标志词来处理。

例如:1)The Minister was assassinated in a theater last night.部长昨晚在一家剧院遇刺。虽然汉语中的“遇刺”二字不能明显地看出被动的含义,但我们仍将其归为汉语中的被动句。

2)The letters from his wife are read to him by the nurse in the hospital.他妻子给他的信是由医院里的护士念给他听的。这句话在进行汉译时我们采用“由”这个表达被动意义的标志词,使其呈现出来的符合汉语的一般表达习惯。

3)Last year the region was visited by the worst drought in forty years.去年这个地区遭受了四十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此句翻译成汉语时,我们用了“遭(受)……”这一句式。将“visit”的原意巧妙地避开了,使其与“drought”更好地搭配。

3.将译句译成汉语无主句。在英语中,大多数时候,想要描述什么地方发生、存在或消失了什么事物的被动句,以及表示观点、告诫、要求、态度、号召等的被动句,译成汉语时往往可采用汉语无主语形式来表达。

例如:1)Children should be taught to speak the truth.

应该教育儿童讲真话。这句话的英文原文没有告诉我们是谁应该教育儿童讲真话,所以我们并不能直接就随便加一个主语,这时为了句子忠于原句,我们就不要主语了。所以译成“应该教育儿童讲真话”是合理的。

Smoking is not permitted in this theatre.本剧院内禁止吸烟。我们从此句的原文中看不出来到底是谁禁止吸烟,所以我们在翻译时不能随便添上一个主语。但是这个句子告诉我们地点是剧院,因而译成“本剧院内禁止吸烟”恰恰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及表达习惯。

4.将英语的被动句译成汉语的判断句。英语被动句有时并不强调被动的动作,而只是以被动语态的形式来描述书屋的过程、性质及其状况。这其实与系表结构很相似。这类被动句译成汉语时往往可采用“是……的”句式,即汉语中的判断句。例如:1)The manuscript was sent to the printer in London a few weeks before the French Revolution.手稿是在法国革命前几星期寄往伦敦复印的。此句中作者并不强调“手稿被寄”这一动作,所以在汉译时必要的调整句子的结构更体现汉语的地道。

2)My first thirty years were spent in Western America.我的前三十年是在美国西部度过的。英文原句中并不着重“我三十年时间被花费”这一被动含义,所以我们在翻译时不仅要译成主动句,还需调整句子成分使其更符合汉语习惯。

5.对于英语双重被动句的译法。英语双重被动句的译法与一般被动句的译法类似,但英语双重被动句在翻译成汉语时,我们不能照搬硬套,而需要根据汉语民族的思维习惯,采用一些辅助性且综合型的技巧。因为英语中有双重被动句,而汉语中并没有这种句式。以下就是常见的三种译法。

(1)将英语双重被动句译成含有泛指主语的汉语主动句。这种译法是在译句前加上“大家”、“有人”、“人们”等一些泛指的词,使原句中的主语与第二个被动语态结构扩展成一个新的分句。例如:The river is known to have been polluted.人们知道,这条河已经受污染了。此句中作者没有告诉我们第一个被动结构的施动者,我们需自行添加“人们”这一泛指的词。英文原文的主语,即第一个被动结构的受动者与第二个被动语态结构形成一个新的分句。

(2)将英语双重被动句译成“据……”的句式。英语双重被动句在汉译时将第一个被动语态结构的词汇译成“据……”,英文原文中的主语与第二个不定式被动语态结构组合成一个新的分句。例如:The child is reported to have been found.据报道孩子已经找到了。这个句子的第一个被动结构无动作的发出者,故我们用“据……”的句式使其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而英文原句与第二个不定式被动语态结构重新组合成一个新分句。

(3)将英语双重被动句译成无主句。这种译法是只要将英文原文中的主语与第二个不定式被动语态结构扩展成一个新的分句。例如:The guest were arranged to be met at the meeting room.安排在会议室见客人。此句为了更符合汉语民族的思维方式,我们将其译成主动句。因为英文原句中第一个被动语态结构无施动者,而其主语与第二个不定式的被动语态结构恰恰构成动宾结构,故译为无主句较为合理。

四、结束语

以上所有都仅仅只是英语被动语态翻译中的一小部分。想要真正弄透汉英翻译中被动语态的翻译仍需不断地总结。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汉语习惯制定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陈生保.英汉翻译津指[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2]陈文灿.英语被动句的认知及其翻译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0.

[3]曹桂花.英语被动句的汉译[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4]孙信伟.孙万彪.中级翻译教程应试指导[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王国栋.大学英语深层语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王芳,吕娟.浅析英语被动句的汉译[J].咸宁学院学报.2007.

[7]晏微微.浅谈英语被动句的翻译[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

[8]张欲晓.浅谈英语被动语态的汉译技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

猜你喜欢

被动语态翻译方法
被动语态复习(The Paasive Voice) 九年级 Unit5—7
被动语态
被动语态专项训练
被动语态考点大放送
可能是方法不对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