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临床药物应用的药物动力学教学

2015-05-30韩德恩田效志贾永艳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18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

韩德恩 田效志 贾永艳

摘 要:药物动力学是通过数学模型来评价和考察药物在人体内动态变化过程的一门学科,是基础与临床应用的纽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探讨如何将药物动力学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合理用药和个体化治疗方案设计中。临床药物应用总结各类疾病临床用药规律,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为最终目标,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1]。

关键词:药物动力学 教学方法 临床药物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239-01

药物动力学是运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研究药物给药后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量变规律的学科,用数学表达式阐明不同部位药物浓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是基础理论应用于临床的桥梁学科,研究内容涵盖生物药剂学、药剂学、药物治疗学、药理学、毒理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和分子药理学等多种学科领域;是联系临床合理用药与治疗方案设计之间的纽带,因此,药物动力学教学,要将药物动力学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合理用药和治疗方案设计中,也是开设药物动力学课程的目的。

1 药物动力学教学目的

药物动力学是运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理论模型来考察和评价药物在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动态变化过程的一门学科。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模型及组织分布,药物代谢、排泄途径,代谢产物,药物与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及其对临床药物代谢规律的影响。对药物在人体内处置过程的全面研究,可以充分认识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规律,对已经发生的或者潜在的不良反应给予合理的解释,也是临床制定合理用药方案和个体化药物治疗的科学基础[2]。此外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的研究过程中还具有广泛的意义,可以用来筛选新药和评价新药的临床疗效,在药物剂型改进的过程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2 药物动力学与临床药物治疗

临床药物治疗是在明确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药物的作用和作用机制基础上,根据病人疾病、生理状况、遗传特征等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结合药物经济学特点,阐明如何给病人选用合适的药物、合适的剂量、合适的用药时间和疗程,制定和实施药物治疗方案,发挥药物的最佳治疗效果,避免不良的药品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以临床药物应用为导向的药物动力学教学,首先要了解和明确临床药物治疗的现状,合理规划教学的主线和主题。临床的不合理用药会带来严重的医疗事故和不良后果。因此,如何合理用药、如何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是目前临床用药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药物动力学课程学习的目的。

目前临床药物治疗方案所选择的药物剂量都是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常规剂量,然而常规剂量并不是最佳选择,患者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同样的给药剂量在不同的患者体内,会存在很大差异性,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例如:胃溃疡病人给予同一安全剂量奥美拉唑后,一部分患者具有疗效作用,而另外一些患者,很容易引起副作用或者没有疗效。主要是因为奥美拉唑被CYP2C19所代谢,而CYP2C19有明显的遗传多态性,导致奥美拉唑在体内代谢变弱或变强,造成剂量不足疗效不佳,或药量过大出现不良反应等情况。

在临床药物治疗中,为了达到更好的疗效,常常两种或者多种药物联合应用,由于药物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药物产生严重不良反应。主要是因为联合应药,导致药物代谢酶或者药物转运体受到抑制,抑制了药物的代谢或转运,超出治疗方案中常规剂量血药浓度最大范围,从而产生严重不良反应[3]。例如:进行器官移植的病人,通常具有高脂血症,在用环孢素A抑制免疫反应的同时,还要服用他汀类降脂药,会导致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引起横纹肌溶解的严重不良反应。究其原因,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被CYP3A4所代谢,环孢素A抑制CYP3A4的活性,导致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在体内代谢变慢,血药浓度升高。

3 药物动力学与给药方案个体化

给药方案个体化是针对患者个体,通过治疗药物监测,运用药物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临床实践,制定个体患者的给药方案,使以最佳给药剂型、最适给药途径、最佳给药剂量和给药周期给药后药物浓度维持在治疗窗内,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获得最佳疗效。给药方案个体化最核心的内容是进行药物浓度监测,是以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先进的分析技术和计算机手段,通过对患者血液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进行监测,探讨用药过程中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药物动力学教学根本目的是药物临床应用和给药方案个体化,服务于临床合理化用药。

药物的常规剂量通常是群体平均剂量,相同药物给予常用剂量范围内的相同剂量,多数人可产生预期的疗效,有些人不产生疗效,而有些人甚至出现毒性反应,这是由于药物在患者的吸收、分布和消除存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患者,需要适当调整给药剂量。例如:氨茶碱的有效治疗浓度是10~20 ?g/mL,但有些患者在血药浓度低于10 ?g/mL时也有效,有些患者在血药浓度低于20 ?g/mL时就会出现中毒症状。那么如何来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呢?首先,医生对患者要有一个明确的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具体因素,选择认为适合的药物及给药途径、给药剂量、给药间隔、给药时间和疗程等初始给药方案,患者按初始方案用药后,观察临床效果的同时,按一定时间采取血样标本,测定血药浓度,根据血药浓度-时间的数据,求出患者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其次,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动力学数据,结合临床经验和文献资料对初始给药方案做必要的修改,制订出调整后给药方案,用于患者疾病的治疗。根据具体情况,重复上述过程,反复调整给药方案,一直到获得最佳给药方案为止。

药物动力学是通过数学模型来评价和考察药物在人体内动态变化过程的一门学科,对临床患者实施个体化给药方案给予指导,为临床合理用药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玲,阮耀.临床药物应用[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10.

[2] 周艳钢,李焕德.体内药物代谢研究的意义与应用[J].中南药学,2009,7(1):45-50.

[3] 陆宗良,杜保民.他汀类调脂药物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2,11(3):191.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数学复习教学方法
高中体育教学方法初探
浅谈高等数学中教学方法的创新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之我见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