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思维优化

2015-05-30赵桂荣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18期
关键词:实现语文教学

赵桂荣

摘 要:由《语文课程标准》可知,教学不仅需要发展语言能力,同时还应该发展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更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个观点现今已经被大量的语文教学工作者所认同。然而由于受教学模式、教材体制、考核方法及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学生思维的灵感尚未被充分激发,教学效果低下,学生的思维远没有达到最优化。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思维的优化呢?首先让我们先认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及优化状态。然后,认识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优化的标志。再感悟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优化的途径及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实现 思维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175-02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课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语文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更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个观点现今已经被大量的语文教学工作者所认同。然而由于受教学模式、教材体制、考核方法及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学生思维的灵感尚未被充分激发,甚至有的教师提不出一两个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学生当然不能展开积极的思维,教学效果低下,学生的思维远没有达到最优化。《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鼓励学生对语文教材多元理解。”新课标为学生思维的优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思维的优化呢?让我们先从对思维的认识谈起。

1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及优化状态

人类智能的核心就是思维能力。思维指的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特性的认识以及间接、概括的总结客观规律。可以说,思维是一个过程,因此它存在着不同的状态。一般来说,思维分为思维活动状态和思维休止状态。

思维活动状态包括重复认识已知领域,拓进、探索未知领域。思维活动状态是加工处理、获取知识,产生智慧、智力、知识的最佳时期。但是,人脑无法一直处于思维活动状态。那么,相应的就出现一个问题:人脑在思维活动状态之前是怎样的呢?思维活动状态前有惯性思维状态和思维间歇状态两种。

惯性思维状态指的是人类持续的重复相同内容的过程。也就是说,这个过程就像是在进行惯性运动一样。例如,气象员看云图,机房人员看仪器图表,大体上有个共同规则。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思维虽然没有进行间歇,但却是在重复的进行一种机械思维,并没有进入到新的、位置的领域中,可以说,实际上这种思维是一种滞留状态。

思维间歇状态指的是除了睡眠、失忆等自然间歇之外的,被迫的中断认知的过程而进入的一种间歇状态。例如,百慕大死三角、神农架野人等消息风靡一时,科学家、商家也大力宣传并实地考察。

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也往往重复着这种机械的模式:作家简介——时代背景——划分段落——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样的一种被动接受的惯性思维,如果长期进行,则很严重降低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中,往往产生厌烦逆反心理,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力的一种扼杀。在这种主观意识的作用下,许多有价值的知识也就被排斥了。因此,上课不注意听讲,看书时不专心,复习,作业效率不高等现象都出现了。以上教学效率低下情况,当属惯性思维作怪。

与以上两种状态相反,思维的活动状态就是对未知领域的认知拓进。这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人类未知领域,通过思维,把未知变为已知,叫做创造性认知拓进;还有一种是对人类来说是已知的,但对某个人来说还是未知领域,通过思维变成自己的已知领域,这叫学习性的认知拓进。学生的学习、教师的备课属于这一种思维。当然,学习中也有创造性思维,创造中更离不开学习性思维,二者相辅相成,很难截然划分。

了解了思维的状态,语文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注意用新的方法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状态,让他们兴奋起来,对语文学习感兴趣,产生

认知拓进的欲望。就像把刘姥姥引进大观园一样,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乐趣,有新奇感。如此,我们的教学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不难理解,语文教学中思维的优化状态就是思维的活动状态,就是对认知的拓进。这种优化状态应该是这样的:教师可以在教学在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寻找合适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口悱悱、心愤愤”,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思路通畅。学生要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既要“学会”还有“会学”。在教学中还需要张弛有度、缓急适度,不仅开发尖子生的智力,同时也要让中等生、后进生的智力得到开发。

2 教学中思维优化的标志

打破惯性思维状态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优化的标志,把教学过程中的人的参与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达到对未知领域的认知拓进。思维优化的标志从人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思维积极性方面进行探讨,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教师是思维活动的宏观调控者,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

教师在进行思维优化的语文教学时,应该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利用思维反馈,对学生的思维流向偏差进行纠正,交流方法但是不传递结论、引导但是不束缚、启发但是不代替。当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时,教师不压制、不呵斥。

2.2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思维活动的参与者

从学习主体来说,学生在进行思维优化时,需要“视通万里、思接千里”。在激活思维之后,经历“口欲言而未能”和“心求通而不得”,最后产生顿悟,感受求知的喜欢、豁然开朗的满足,从而让生命焕发活力。

2.3 师生在教学时相互配合,融合感情、沟通思想

从师生关系的方面来说,思维优化指的是在教学时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气氛良好的思维场所。教师在教学时引而不发,而学生则是跃跃欲试;教师打破传递信息的屏障,而学生则是占领信息的高峰;教师搭建一个思维传递的桥梁,学生则在上面纵横驰骋。

3 教学中思维优化的方法和途径

思维存在着不同状态,因而在不同状态下对语言信息处理的效果也不同。很显然,当思维处于某种休止状态时,语文教学自然不会取得良好效果。因此,想办法优化思维,使学生处于认知拓进状态,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由《教育心理学》可知,思维是按照遗传、成熟、环境、教育和活动进行发展的,遗传和成熟是前提,环境、教育和活动则在思维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机会和环境。换言之,教师是学生思维优化思维能力提高的引路人。这个“引路人”要不断找寻和点击思维优化的兴奋点,使学生主动进入认知拓进状态,自主地掌握知识。那么,教师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来创造环境和机会,触发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进入活动状态,促进学生思维的优化呢?

3.1 发掘教材潜质,深化思维

课本中有些内容是浅显易懂的,但是对内容进行挖掘时,会发现一些可以引起学生深层思维的、客观的内容,则可以利用这些内容那学生进行纵向的、深层次的思考,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深入,学生也因此从中受益。现代文阅读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就属于考查思维能力范畴。

3.2 巧语启思,打开思考之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不应是一次性消费的物品,而应是反复让学生脑海荡起层层思维涟漪的桨。教师要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创设问题情境,去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打开生学思考的门户,用语言把学生的心点亮。如教乐府诗《十五从军征》时,笔者问学生:“‘八十始得归的老兵还乡后,找到了他的家人吗?”学生齐答:“没有。”笔者紧跟着问:“老兵的家人为什么都不在了?即使老的逝世了,那至少那些年轻的后代也应该在世呀,为什么会这样呢?老兵的家人是怎么死的?”问题一出,学生都积极开动了脑筋。这个启发性很强的问题让学生脑海中的思维涟漪“一波才动万波随”,学生联想到了战争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巨大祸害,很多人即使没上战场也深受其害。

在教学时,教师的语言像是酶,可以让学生的知识更加活化,让学生深入思考、独立思考,形成像磁场一样的吸引力。

3.3 多角度思考,加大思维空间

在教育学生阅读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让学生的视野得到扩大,让学生的思维变的更加的广阔。例如,教师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可以从三个例子中发散学生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对三个事例进行讨论。从地点看,分别为战场上、朝鲜老乡家中、坑道里;从时间看,分别为作战中、行军时、休息时;从斗争目的看,依次是抗美、援朝、保卫国家;从精神品质看,分别为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从思想感情看,分别是对敌恨、对友爱、对民忠。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分析材料,可以形成一个多重意义的辐射,使文章的主题得到深化,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作者选材的方法,更加使学生思维的广度得到锻炼。

3.4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强化思维深度

语文教学并不是单纯的训练某一个方面,而是对多种智力同时进行开发。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力度才能够得到加强。如在教《三峡》一文时,笔者先用多媒体让学生看有背景音乐的三峡风光片,然后组织学生谈对三峡的认识,接着学习课文看“三峡”有哪些特点,并指导当堂背诵,最后启发学生就三峡的未来进行想象发言。观察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发现,教学时仅有情感体验,还有感知活动;既有听说训练,还有阅读欣赏。

3.5 填补文学“空白”,提升创造性思维

由于表达效果的需要,文学作品一般都是比较含蓄的,往往会存在一些“空白”。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填补这些空白,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乐府诗《陌上桑》对罗敷的美貌并没有正面着笔,而让读者从旁观者的表情动作中去想象。教学时,笔者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挥他们想象的创造力。

3.6 正反剖析,增加辩证思维

初中生在思考问题时常常存在片面性,认为深浅、难易、好坏等都是绝对的。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一些事物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剖析,从而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例如,《力学》中有:“天下事,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作者在教学时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分析作者表达的观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明白并不是所有的事物只要“为之”就是可以成功的。

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智能的活动,思维状态标志着智力发展的水平。因此笔者认为,思维的优化应是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将要致力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戴贤泽.教会学生反向思维[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08:11-12.

[2] 杨仁平.重视逆向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语文学习·教师,2008:11-12.

[3] 徐向丽.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2(6).

猜你喜欢

实现语文教学
信息系统安全评价系统设计及实现
高校声像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实现路径
办公室人员尚需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苏州信息学院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浅析铁路通信传输的构成及实现方法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