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2015-05-30胡培熊腾

2015年18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少数民族对策

胡培 熊腾

作者简介:胡培,在读研究生,湖北民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

熊腾,在读研究生,湖北民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

摘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容,作为多民族国家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面临着诸多的挑战,这些困难和挑战需要结合我国现实发展的状况进行有效的解决。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问题就是我国城镇化发展重要研究内容,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对于缩小我国贫富差距,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探索。本文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概述出发,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机遇进行解读,并且提出了合理有效的发展建议,旨在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水平,推动我国整体发展实力,实现民族的繁荣富强。

关键词:少数民族;新型城镇化;对策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概述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发展不断深入而提出的具有建设性的发展策略,现对于工业化建设而言,城镇化建设深入到城乡建设的基础性问题,以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思考着眼于城乡发展的现实问题。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对于城镇化建设任务和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在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进一步对城镇化建设中农业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建设的格局和建设形态,推动城乡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以实现农村建设同城市建设的一体化进程。城镇化建设是衡量社会主义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上来看,新型城镇化旨在实现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突破,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转变发展观念,注重生态建设的发展理念,关注民生视角,提升社会财富的积累,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新型城镇化建设内容更加完善,在制度和机制、城镇化布局和规划上都有更加细致的划分。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长远的发展规划,新型城镇化是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之路,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①在十八大发展规划中,对于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以良性的发展互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扶持力度正在不断地加大,尤其是对于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更是要充分的考虑到地域发展的需求,充分的尊重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建设和开发,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设和谐发展的环境,从心理上和行动上提升大众城镇化建设的参与性。

(三)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意义。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解决农村建设问题的重要选择,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现代化的建设发展理念,通过扩大内需,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长远的农村发展规划。尤其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历史环境、地域环境和文化环境等问题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弱势,新型城镇化建设正是基于少数民族地区政策文化等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和整合,抓住一切有利的发展因素进行建设性的发展和创新,提升新型城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带动力。从资源优势向人才优势进行转变,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的经济环境的建设,实现国家少数民族的稳定和谐。

二、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关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民族关系的协调。我国人口众多,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的考虑到民族关系协调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问题,有着自身的生活生产习惯,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理念有着自我的认知,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征求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对于发展建设的建议,以民族关系和谐、民族地区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实现创元的发展规划。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中应该注重科学的引导,因势利导,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教育达成与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致,以相互促进和相互联系的关系丰富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经验,实现多元化的发展创新。

(二)保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区域文化特色。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容,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可以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依托,创造出一条具有少数民族区域特色的城镇化建设发展道路。通过具体的考查和了解,秉承着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的发展原则,形成多形态的发展创新,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延续优秀的发展建设的传统,尊重优秀的历史文化记忆,以具有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始终贯彻和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实现主流文化形态和现实发展常态化的发展统一。打造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增进资源经济和文化经济的发展关系,实现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影响,形成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发展模式。

(三)规范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秩序。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通过科学的规划,通过制度的规范和建设机制的创设实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引导。过去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经济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力度较大,通过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能保障少数民族区域的长远发展,因此应该建立长远的发展规划,实现对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序化管理,从传统民族文化的发挥在那角度提升经济发展的价值,灵活的运用现代化的管理和经营手段,丰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形式,以新的产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规范和引导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行为,避免过度的浪费,提升发展的成效。

(四)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制度法制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那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通过法律和制度的完善能够规范生产和经营者的行为,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应该实现有效利用,有节有度的进行开发。通过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经营理念提升经营的效率,规范企业行为,注重生态立法。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进行保护,在充分的吸收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规范性、理性的引导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发展行为。对于构成危害和污染的企业进行严厉的出发,实现合理开发、协调发展,以整体性、全面性的发展视角实现集约型城镇化建设,创设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生态圈,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稳步的发展,实现一个长效的保障机制的建立,发挥少数民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优势。

三、结论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不断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准确的把握少数民族经济建设的现实需求,有效的发挥地区发展的优势性,将新型城镇化建设看作是一项长期的发展任务,以平和的心态稳步的进行发展规划,戒骄戒躁,因地制宜的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创新,重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稳妥发展。站在民族和谐国家富强的战略角度上积极的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克服一切困难,树立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以地区优势带动少数民族特色化的产业发展格局,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稳步向前。(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全文)[N].人民日报,2014(03).

[2]柳建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城镇化问题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11):19.

[3]李艳萍.论西部城镇化与民族文化发展的相关性.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月,第27卷第6期.

[4]孟航.文化实践与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道路[J].中国民族,2013(6):11.

注解:

①秋千:“‘新与‘镇,新型城镇化的着力点”,《中国西部》,2013年3月,第77页.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少数民族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