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与生态效益初探

2015-05-30张旭东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18期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大学校园生态效益

张旭东

摘 要:当代大学校园景观的建设逐渐开始强调生态效益,该文在简述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景观规划的原则,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背景下探究大学校园的生态性,以看待城市问题的观点去解决大学校园的生态性问题;同时指出当前校园景观规划存在的误区和弊端,提出改进措施并着重强调了校园中植被巨大的生态学作用,随后以西南大学为例简析当代大学校园的景观生态规划策略,认为只有充分尊重原有的自然条件进行规划才能真正起到生态学应有的改善和维持环境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校园 规划 生态效益 景观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124-01

1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概述

1.1 大学校园景观发展史

“大学”的概念最早始于欧洲中世纪,由街道设房发展为相对封闭的院落式大学,后随工业与科技的兴起,大学逐渐走向开放,规模也庞大起来。许多大学开始融入城市规划的手法进行校园格局的布置。二战后校园规划的整体趋势变为综合化,注重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于是出现了建筑布局的日益紧密,校园功能分区进一步深入细化,街道、广场等城市要素更加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现代大学校园在此基础上开始关注结合自身的悠久历史文化,打造凸显大学精神与人文特色的校园景观,并且融入生态学理念,打造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校园”。

1.2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的原则

大学校园在景观规划方面的原则主要有人性化原则和生态化原则[1]。当代大学需要追求除了拥有完整的教学、学生住宿、食堂等建筑与相关交通布局,更要设计适合人使用的外部空间,将一些原本相对贫瘠、令人厌弃的场地通过景观改造,例如加入座椅、喷泉、花卉点缀、街头绿地、绿荫植物等城市设计元素,令场地充满安全、诱人、清新感[2],使得原有的空间质量得以提升,而不仅仅是纯粹的传统功能主义布局;生态化原则不仅是校园规划原则,更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原则。大学本身可看作一个功能相对齐全的“微观城市”,要充分考虑校园内人群活动对于校园微气候的影响,以及对其内及周边生物的影响、自然生态要素的自净能力等方面[3]。

2 景观的生态性

2.1 景观生态学定义下的校园景观特征

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是一个生态学系统,是异质生态系统的镶嵌体,是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基本空间[4]。同时异质性是形成不同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基础。

大学校园的景观生态结构同城市一样,其生态系统是消费者占绝对优势的,对于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与传递都极其地依赖于人工的、外部的输入和输出,生态系统本身是不完善的,因此其抵抗力和恢复力稳定性都相对薄弱,自我调节能力差,当系统受到干扰时必须以人工方式进行适当的干预和调整。

2.2 景观的生态效益

2.2.1大学校园的生态性问题

大面积硬质化铺装势必会导致生态系统物质交换过程受阻,最显著的是水循环无法正常进行,降水只能从排水管道排走,造成巨大的水资源浪费。目前许多大学校园只是机械地修建绿地却没有顾及整体的生态效益,导致人工景观单一,生物量少,景观十分“简洁”;或是建人工湖,湖内水生植物和动物都少之又少,只有密密麻麻的水黾在水面跳跃。这些都违背了打造生态景观的初衷。大学校园的生态性景观建设刻不容缓。

2.2.2 植被的生态学作用

植物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唯一的初级生产者,它们为生态系统提供能量,同时在保持水土、促进水循环以及维持动物、微生物数量,使生态系统有序运转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校园植被的生长和分布受当地气候的影响,因此因地制宜发展合适的植被才得以达到改善校园生态的作用。(1)校园植被可以改善微气候,使夏季降温冬季升温。其遮阳作用可阻挡辐射热量;蒸腾作用下吸收大量热量,增加空气湿度。(2)光合作用释放O2为校园带来清爽的学习环境,气体交换的过程可以吸附粉尘,净化空气。(3)树林、地被、草坪均有吸音隔音的效果。校园道路两侧以乔木配合女贞或小叶黄杨,宽度在2~3 m即可衰减交通噪声[5]。(4)植物为校园小动物提供食物来源和栖身之所,减少人类活动对其干扰。同时动植物活动也为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使生态系统平衡有序运转。

2.3 探析景观的生态效益——以西南大学为例

当代大学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巨型化”的特点,譬如重庆市西南大学校本部占地面积9630亩,校园内山地众多,植被繁茂,自然生态质量较高。校园植被类型包括丘陵山地常绿落叶自然体、丘陵山地混交人工林、平地落叶阔叶人工园林等,多样的植被类型增强了景观异质性,大面积的植被增加了降水量,且对温度、空气等均有显著影响。同时林冠层、林下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枝落叶层分别为不同的动物、微生物提供生境,植被种类越复杂,动物、微生物也越丰富,系统机能越多样[4]。

校内新共青团花园于2013年改造完成,在尊重原地形的基础上设计与周围建筑风格相符的古典主义园林,包括一块生态性良好的水体,其亲水平台供师生欣赏水中蝌蚪、小鱼和岸边的芦苇、鸢柳,五月份会有大量小青蛙小蟾蜍爬上岸;加上旱柳、香樟、黄葛树等乔木吸引大量鸟类栖息,鸟鸣声不绝于耳,整体构成和谐的生态景观。

生态绿丘是西南大学植被的一大特色,在尽量保留现状植被生态效益的原则下梳理、美化自然林地[6];香樟树既作为行道树点缀道路,同时又可成林供师生读书休闲;雪松、玉兰、罗汉松等高大乔木为校园添加了无限生机。大量地被如红叶石楠、鸭脚木、春娟、苏铁等遍布校园,保持空气清新洁净,并在视觉上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

大学校园景观应逐步将重点放到生态效益的创造上来,并非单一地造景;景观的营造建立于充分尊重原有的地形、气候、土壤、水分、植被等条件上,继续强化原有的生态特征而不是将其打破另起炉灶。掌握一定的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进行规划设计是打造当代大学绿色校园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 巴里·W·斯塔克(美),约翰·O·西蒙兹(美)著.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设计手册[M].朱强,俞孔坚,郭兰,等译.5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3] 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 郭晋平,周志翔.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5] 宋永昌,由文辉,王祥荣.城市生态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 朱亮,张建林.西南大学校园景观探析[J].Garden园林,2011(5):22-25.

猜你喜欢

景观生态学大学校园生态效益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灰色关联投影理论在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估中的应用
旅游度假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初探
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
现代校园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探讨
山西大同大学校园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大兴安岭年创生态效益16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