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用建筑工程的消防给排水设计分析

2015-05-30刘军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18期
关键词:民用建筑工程施工设计

刘军

摘 要:消防给水系统对民用建筑的消防安全性至关重要。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为整个建筑工程的消防安全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随着消防安全事业的发展,民用建筑设计方式也逐步发生了改变,因此对于消防给水系统的设计就要进一步优化,以提高设计质量,避免火灾造成更大的损害,保证民用建筑的消防安全。

关键词:民用建筑 工程施工 消防给排水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098-02

1 民用建筑的消防给排水系统基本设计理念

一般来说,民用建筑的消防给排水系统设计可按照建筑物本身的平面布局、楼层使用功能、建筑高度,以及满足相应消防规范标准的前提下,合理的选择消防给水形式,如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低压消防给水系统或者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其中,低压消防给水系统是一种给水管道的压力小于0.1 MPa的方式,其应用于小型民用建筑居多。此外,这种低压方式也常常应用在室外消防给水系统中,在实施灭火时,仅仅满足消防车一定的消防用水量,如需大量的消防用水,则需要其他消防水源来保证;高压消防给水系统是指通过消防自动灭火设施作用灭火时,不需要借助其他任何消防增压设施来保证水压和水量的消防给水方式。这种消防给水方式一般的市政管网水压和水量是无法满足的,必须在地势相对较高的位置设置配套的消防水源才能保证高压消防给水系统正常运行;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是指在火灾发生时,最初消防给水管网的水压和水量是不能保证灭火需要的,必须通过相应的自动启动装置联动启动消防增压泵等消防设备来提高消防给水管网内的水压和水量的一种方式。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在平时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消防稳压设备(如气压给水装置)使消防给水管网内保持一定的水压,以便在火灾情况下,消防增压泵等主要消防设备能够及时补充灭火所需要的管网压力和流量。

同时,按照建筑消防给水管网布置形式,结合建筑高度、水压高低、流量大小以及给水范围等因素,我们还可将建筑消防给水形式划分为区域性集中消防给水系统和独立式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区域性集中消防给水系统主要适用于民用建筑较集中分布在一定区域内的高压给水系统。这种系统形式对管理单位的要求是比较严谨的,当然,这种方式也是便于集中管理,充分利用共享消防给水资源,来保护区域内的民用建筑,其具有较高的利用率;独立式高压消防给水系统是一种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消防给水系统,比如遇到大风、地震、规模较大的火灾同时民用建筑分布又较为松散等的状况下,可以考虑采用这种给水方式,相对集中消防给水系统来说,它的投资较大。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是具有火灾自动报警、自动启动、有效控火和灭火等特点,在人员密集场所、人员疏散较困难或者外部灭火救援力量较难到达及时有效开展灭火救援工作的场所或建筑物内使用的较为广泛。利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灭火,必须注意不能用于遇水反应引起燃烧或爆炸、产生有毒物质的物品。这种方式在许多民用建筑火灾中所起到初期控火、灭火作用显著,能在火灾发生初期达到一定的报警、扑灭点火源的作用,从而及时有效地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室内消火栓系统也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消防给水系统,这种系统主要就是依托建筑高位消防水箱以及室外生活用水管网的压力和流量,按照水压和流量的不同划分为四种,如无消防增压泵和高位消防水箱的消火栓系统、竖向分区消火栓系统、设消防增压泵和高位消防水箱的消火栓系统、设高位消防水箱消火栓系统。应用于建筑物内的消火栓系统消火栓数量基本上都超过10个,消防用水量大于15 L/s,系统费用较低,属民用建筑基础消防设施之一,但其主要还是依靠人员来使用灭火,所以,灭火的效果并不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显著。

2 建筑消防给排水系统设计需注意的问题

2.1 消防管网、消防水池、消防设施设备及消火栓系统的注意事项

按照实际情况,科学设置消防给水管网,保障消防供水,为灭火救援工作奠定基础。当市政给水不能满足消防灭火救援用水量时,就必须增设消防水池。根据消防有关规范标准要求,可以将需要的消防用水量去除市政给水管的补水量,来确保消防水池内储存充足的消防用水,并能够及时利用市政给水补充。建设消防水池时,不能用建筑物内的墙体来做消防水池的围护结构,需另外增设专门的实体墙体,以确保水池内不会被污染,也可在建筑物顶层设置消防、生活共用的水箱,但要采取消防用水不被他用的措施。一般消防水池的出水管需2个或2个以上,从而有效保证消防水可以进入消防水泵,防止出现供水隐患,有利于消防设施正常运行。同时,消防水池的容量还应能满足建筑火灾延续时间内的消防用水量,如果室外市政给水无法满足室外消防用水量时,消防水池容量必须同时满足火灾延续时间内室内和室外不足的用水量。消防补水管的流速不大于2.5 m/s,消防水池的补水时间不超过48 h,消防水池一般宜划分为2格,便于日后的维修保养。消防泵房一般应设置在二级以上耐火等级的建筑物内,其房间的门在首层时应直通室外,在地下层或楼上层时,要靠近安全出口,且为甲级防火门。消防水泵房至少应有2条以上出水管与消防给水管道相连,且出水管需进行防超压设置,消防水泵要设置备用泵。

建筑内的室内消火栓应该安装在明显且易于操作的位置,消火栓周围不能设置其他影响使用的设施。多层民用建筑、高层公共建筑等建筑物内的同一防火分区内不能采用双阀双出口的室内消火栓来保证室内两股充实水柱的规范要求,非同一防火分区的室内消火栓不能互相借用。

2.2 消防水泵出水管的泄水阀稳压回流装置的设置问题

一般来说,在消防水泵出水管上安装的一些回流排放阀门,可以根据建筑内实际的排水量大小对这种泄水阀门的位置进行相应的调整,如果泄水量较小,可以将阀门的位置靠近集水池;如果泄水量较大,则可以把阀门出口引入消防水池,这样就可以充分的利用水资源。如果消防水泵在运行过程中发生了消防给水管网水压超高的现象的情况,就可以有效地利用稳压回流装置对管网压力进行调节。同时,还应该对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末端试水装置进行规范的设计,并对末端管道管径进行认真核算,最后对压力表和阀门的位置设置要满足便于开启观察的要求,这样才能保证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2.3 保证末端试水装置的排水能力

以往对末端试水装置的设计,主要是为解决末端试水装置的排放管道的问题,一般试水接头都是接在末端试水装置的压力表和阀门后,然而这个接头的孔口的管径容易被忽视掉,这给日常的消防监督检查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不便于对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压力作用的检查工作,因此,在对建筑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中,一定要选择正规的一整套完整的末端试水装置产品。

2.4 正确地设置建筑消防水池

如果当地市政给水管网的压力和流量无法保证建筑消防用水量时,或者建筑消防给水系统为一路进水时,就需要单独建设一个消防水池,这个消防水池的建设主要作用就是在火灾的时及时的补充消防用水量,当然如果可以将居民生活水池与消防水池合建,且保证消防用水的前提下,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减少建筑工程施工造价还能节约一定的消防投入。

建筑消防水池的容量设计,就是针对民用建筑火灾持续时间内的室内消防栓系统以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进行正确合理的核算。消防水池的建设应该按照建筑的房屋结构、使用特点等,设置合适的进水管,进而使得消防水池可以快速高效地将消防用水供给至火灾的第一现场。同时,我们应该多采用2路或者多路供水的方式,从而确保消防供水安全。

2.5 按照压力分析选择不同的消防给水系统

民用建筑的消防给排水系统设计可按照建筑物本身的平面布局、楼层使用功能、建筑高度,以及满足相应消防规范标准的前提下,合理的选择消防给水形式,如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低压消防给水系统或者高压消防给水系统。

低压消防给水系统是在管网管道压力小于灭火需要的压力时,需要消防车等外力来满足灭火水压和流量的要求,大部分情况都是使用在室外消防的情况之下,这种低压消防给水系统主要用于一些规模比较小的民用住宅中。

高压消防给水系统是指通过消防自动灭火设施作用灭火时,不需要借助其他任何消防增压设施来保证水压和水量的消防给水方式。这种压力系统经常用于拥有相对较高地势水源区域的建筑中。

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是指在火灾发生时,最初消防给水管网的水压和水量是不能保证灭火需要的,必须通过相应的自动启动装置联动启动消防增压泵等消防设备来提高消防给水管网内的水压和水量的一种方式。这种压力系统常见于设有消防水泵房及消防水池、高位消防水箱的民用建筑中。

3 结语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民用建筑的建设高度、数量和综合功能性日益凸显,消防给排水设计作为整个建筑消防安全的重要保障,牵系着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其设计应该要严格按照相关消防规范要求,并结合建筑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经过认真地核查,才能提高民用建筑消防给排水系统质量,有力实现安居乐业,促进消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勇.关于民用建筑消防给排水设计的研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4):30.

[2] 牛建宇.解析民用建筑中消防给排水施工组织设计[J].山西建筑,2014(13):143-144.

[3] 赵树荣.民用建筑消防给排水设计初探[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6):34.

[4] 刘伟.探析高层建筑消防给排水设计中的若干问题[J].山西建筑,2014(31):147-148.

猜你喜欢

民用建筑工程施工设计
采暖工程施工常见问题探究
探讨自来水管道工程施工的通病与防治
BIM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论高层建筑电气防雷接地工程施工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试析民用建筑暖通工程施工要点
浅谈民用建筑房建工程中混凝土的施工技术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