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生涯规划现状研究

2015-05-30张海霞王东艳马雄雄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

张海霞 王东艳 马雄雄

摘 要:目的:探讨二类综合院校大学生生涯规划现状。方法:采用《职业生涯规划问卷》,对某高校随机抽取的456名学生进行调查,并分析其生涯规划的现状和特点。结果: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水平整体呈中等偏上的程度。六个维度中,得分最高的为自我控制,最低为职业探索;不同性别的学生在生涯规划的自我认识、人际关系维度上存在差异,表现为女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而男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在自我控制维度上,文理科学生得分存在差异,理科生得分高于文科生;不同年级学生在自我控制、人际关系、反馈修正维度上存在差异,大四均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在自我认识维度上也具有差异,大三学生得分偏低。结论:二类院校本科生生涯规划水平呈中等程度,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学校应根据年级、性别、所学学科特点等方面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指导和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辅导; 职业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2-152-002

一、引言

生涯规划起源于20世纪初的职业指导。1907年费齐在英国爱丁堡建立就业指导局,和1908年帕森斯在美国波士顿建立地方职业局,标志着职业指导的开始[1]。可以说,生涯规划主要源于美国早期的职业辅导运动和欧美人文主义的思潮[2]。当前有关生涯规划的内涵实际上更多指的是职业生涯规划,也即狭义的生涯规划,它是生涯规划中与职业方面有关的规划,是生涯规划的主体和重点。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特点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权衡,与时代特点相结合,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准确定位个人的职业方向、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力,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3]。

曾有调查表明,只有7.29%的大学生确定了自己的职业定位,有49.84%的大学生对自己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近一半大学生没有进行过任何生涯设计。可见大学生对生涯规划问题认识不足、缺乏对生涯规划的探讨,这一现象非常普遍[4]。那么,综合性普通院校的大学生生涯规划又是一个什么样呢,为此本研究旨在了解二类院校大学生生涯规划现状,为学校开展生涯规划辅导等工作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某高校510名大学生作为施测对象,收回问卷472份,回收率92.55%。剔除无效问卷16份,得到有效问卷456份,有效率达96.61%。其中男生206人,女生250人;理科生266人,文科生为190人;大一139人,大二111人,大三115人,大四91人。

2.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修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5]。问卷包括28个项目,分为6个维度:目标计划、职业探索、自我认识、自我控制、人际关系、反馈修正。为避免趋中反应,量表分成五个等级:非常不符合、较为不符合、一般、较为符合、非常符合。研究表明,此问卷信效度较好。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大学生生涯规划现状的整体情况

调查群体在六个维度上的等级评定均值在2.82~3.45范围之间,在五级量表中,分数处于中等水平,说明研究对象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整体情况较好。在六个维度中,得分最低的为职业探索,可见大学生在涉及到有关就业和职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搜寻上比较被动。

2.大学生生涯规划的性别和学科差异分析

除自我认识和人际关系两个维度,男女生在生涯规划的其他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在自我认识维度上,女生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在人际关系维度上,男生显著优于女生。文理科学生在自我控制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理科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显著好于文科生。在其他五个维度上,大学生生涯规划不存在学科类型差异。

3.大学生生涯规划的年级差异分析

四、讨论

本研究发现,施测对象在职业规划的六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为2.82~3.45,说明大学生在生涯规划上整体表现较好。在生涯规划的六个方面,自我控制(3.45)最好,而職业探索(2.82)最差。说明大多数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所缺乏,而这又会限制各种信息和资源的获得,进一步加大就业的难度。如果学生不了解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也就不能根据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接受教育培训,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自己就业时的竞争力[6]。这一结果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有关。第一,在我国用人单位与求职者之间常常出现“信息不对称”。用人单位比求职者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对于求职者信息的索取要远大于对于自身信息的供给,两者之间经常出现“信息不对称”,这导致了学生获得的职业信息较少;第二,虽然我国的教育基础扎实,但为学生提供的职业经历并不多,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和实践还很少[4];第三,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不是很了解,也不会去利用,甚至有些人不知道还有就业指导中心这个部门,很多有用资源都浪费了。

本研究发现,在自我认识和人际关系两个维度上,男女大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在自我认识维度上,女生得分极显著高于男生。这可能是由于相对男生而言,女生的细心、敏感、自我意识较强等特点决定了女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更注重分析自我、了解自我,并在自我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选择与自己相匹配的职业;另外,女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更看重的是心理的舒适感、与自己个性的匹配;而男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可能更看重一些外在因素,诸如权力、金钱、地位等,而较少考虑到自我的一些情况,这也许与社会对不同角色的期待有关。在人际关系维度上,则是男生得分高于女生。这种结果并不代表男生更擅长或更喜欢人际交往。因为在生活中,我们更经常看到的是女性与人在一起交流,女性更善于沟通交际。而本研究之所以有此结果,是因为我们所调查的人际交往主要是职业生涯规划范畴内的人际交往,而不是日常所说的人际关系。与普通的人际交往相比,这种人际交往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男性注重这种交往,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自己的职业发展[5]。这与王玉坤、张微等的研究结果一致[5]。

同时,理科生在自我控制上得分显著高于文科生。这可能因为性格以及学科中性别的不平衡导致。据一项关于大学生气质类型的调查表明:理科学生中属于粘液质的较多,文科学生中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比较多。所以文科学生更加活泼,反应迅速、思维灵活,喜欢交往、情绪稳定性较差,因此文科生的自控能力也相对而言要差一些;另外文科学生中女生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而女生的情绪稳定性本来就比男生要更差一些,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另外,研究还发现,职业规划存在年级差异。首先,在职业探索维度上,高年级得分显著高于低年级。这符合大学生在学校中发展的实际规律,大一和大二时,大学生更多的是处于学业适应和发展的阶段,这是进行知识储备的一个重要过程,他们相对较少考虑到有关职业工作的一些问题;而到大三的时候,开始面临考研或就业的选择,这时他们才开始进行积极的职业探索和职业了解。大四阶段,则是职业探索已经完成,开始坚定的执行自己选择的过程,所以才会出现这样一个结果;在自我认识维度上,研究发现,大三年级的学生得分最低。照理说大学生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自我意识、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应该越来越增强。出现此结果可能是因为进入大三后,当面临多种选择时,大学生出现了一个短暂的迷茫期,尤其是在了解了更多有关职业、社会等方面的信息后,开始对自我的一些内容进行修订,甚至会产生一些自我怀疑;在自我控制维度上,发现随着年级越高,自我控制越好,这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经历阅历以及心理成熟有关;在人际关系维度上,大四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这体现了与在校生相比,临近毕业的大四学生更加社会化,更关注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也更加成熟。

综上所述,大学生生涯规划总体表现较好,但在性别、年级、学科等变量上存在差异,这提示我们在对学生做生涯规划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人口变量特点、年级以及所学学科特点等。另外本研究选取的是二本综合院校,若能选取一类院校和职业院校进行比较研究,就可以清晰的了解不同院校生涯规划的特点,这也是后期我们将要做的工作。

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XJG-13-48-1)

参考文献:

[1]李志明.大學生生涯规划与生涯辅导[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28(2):182-185

[2]殷磊,李小萍.专业生涯规划与专业成长[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0):777-779

[3]陶际恒,杨馨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刍议[J]西昌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19(4):132-134

[4]夏海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分析[J]新余高专学报,2007,12(2):116-120.

[5]王玉珅,张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的设计和施测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18):136-138

[6]张冬梅.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6):94-96

[7]赵迎春,杜耀卿.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19(3):98-100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背景下的高职新生适应力培养研究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探析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