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本取向民众视角民生情怀

2015-05-30邹志庆

2015年25期
关键词:民生新闻新闻报道

作者简介:邹志庆(1965.09-),女,汉族,重庆,本科,合川日报社综合新闻部主任,研究方向:教育编辑。

摘要:做好民生新闻报道,关注民生民情,反映群众呼声愿望,不仅是先进办报理念的体现,更是增强党报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的现实需要。要有民本取向、民众视角、民生情怀,才能做好民生新闻,才能让民生新闻成为报纸的亮点。

关键词:新闻报道;民生新闻;策划编辑

近年来,中国新闻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发展格局也发生了显著改变。尤其是新兴媒体的强势崛起,有力冲击了传媒体的发展空间,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发展速度、扩张规模、经济效益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新兴媒体的挤压。党报作为传统媒体的主阵地,在未来的发展中除了要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外,也要求自身要不断创新,改变报道理念、报道形式、报道文风,更加注重内容的可读性、贴近性,将党委政府的工作融入到关注民生、反映民生、服务民生中去,从而抢占媒体话语权,赢得发展主动权。

民生新闻作为一个“上下看好”、“日益走俏”的新闻类别,已经占据着各类媒体的重要位置。做好民生新闻报道,关注民生民情,反映群众呼声愿望,不仅是党报办报理念的彰显,更是党报增强亲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的现实需要。

一、坚持民本取向,加强民生新闻策划,增强党报“吸引力”

2014年,合川区委、区政府向群众承诺办好32件重点民生实事,受到群众高度关注和好评。《合川日报》提前策划,适时推出了《办好民生实事》大型民生新闻策划,从多个角度解读、报道、反映党委、政府全力推进的民生实事。在策划编辑过程中,我们注重从三个方面的统筹把握。

一是“多元互动”增加宣传受众量。依托报社的报纸、网络等全媒体平台开展互动宣传,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开展有规模、有声势、有力度的民生实事动态宣传,报网融合开设“办好民生实事”专栏,开设“办好民生实事·合川行动”、“办好民生实事·我点赞”、“数说民生”等子栏目。

二是“全面报道”拓展宣传覆盖面。分别向19个项目牵头单位征集新闻线索,针对全区32件民生实事的推进情况、项目亮点等内容,全面采访19个项目牵头单位,对32个民生项目逐一宣传报道,实现了项目宣传“全覆盖”,同时推出了《合川推进民生实事办理工作纪略》等综述性报道。

三是“群众视角”增强宣传亲和度。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编辑记者走进镇街村居、民生实事项目工地、家庭,推出“民生实事·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民生实事项目·记者探现场”等4个主题一线采访,用群众声音反映民生实事成效。

大型民生新闻策划《办好民生实事》持续推出40多期,刊发报道700余篇,取得了积极的宣传效果。区政府主要领导对“办好民生实事”新闻报道给予批示肯定,读者纷纷致电“点赞”。

《办好民生实事》新闻策划是近年来我们在加强民生新闻策划,吸引读者“注意力”的一个缩影。《合川日报》立足党报优势,加大策划力度,确保民生新闻在主流报道中的“优势地位”,开设了“民生政策台”、“民生一线”等栏目,每天传递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信息。

二、立足民众视角,拓展民生新闻视野,增强读者“注意力”

传统党报有“仰视”倾向的报道,比如涉及到领导的一些时政报道。而在针对群众的新闻报道中,往往不自觉地流露出“俯视”的态度,过分注重自上而下的指导性,将读者看成需要接受教育的对象,宣传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民生新闻最贴近读者,因此民生新闻一定要立足“民众视角”,站在群众的角度看待、剖析、破解问题,站在与民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上来审视和处理民生新闻题材,这样才能拓展民生新闻视野,增强读者对党报的“注意力”。

在多年的民生新闻编辑工作过程中,笔者的体会是要从三个方面来体现民众视角。

一是报道内容上要关注“民生小事”。民生新闻理所当然地要关注老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也就是老百姓的“家长理短、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笔者将其拓展为12道“民生餐”: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收费、食品安全、安全生产、司法公正、收入分配、企业改制、环境保护、城市拆迁、土地征用。关注这些内容,就可以以小见大,从老百姓身边的小事与国家大政方针的结合点上做文章。

二是报道方向上要贴近“基层现场”。民生新闻来自基层、来自生活,来自群众,要做好民生新闻,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记者编辑只有走进基层、身在现场,才能挖掘出“新鲜动人”的民生新闻。近年来《合川日报》结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了“编辑记者走进村(居)顶岗挂职”、“编辑记者转田坎”等活动,采写了一批“有血有肉有泥土气息”的民生新闻,40多件民生新闻获得了各级好新闻奖。

三是叙事方式上要契合“群众利益”。站在老百姓的利益角度来发现生活的真善美或假恶丑,这就要求报纸要从专家、民众、当事人等多维视角平衡转换。笔者曾经编辑过一些预警新闻,如食品监管部门警示“小心食品安全盲区”,我们就采访监管部门、食品专家、餐饮商店、读者个体等不同对象,把“面”上的“盲区”与“点”上的个案均作客观报道,每个报道方向都坚持从群众的利益来剖析问题,最终组合在一起,取得了良好的报道效果。

党报要多从民众视角来拓展民生新闻的宽度和深度,从而充分发挥党报传递党政声音、通达社情民意、反映群众呼声、解决群众难题的桥梁纽带作用。

三、彰显民生情怀,提升民生新闻温度,增强党报“影响力”

党报不但要成为党的喉舌,及时传递党委政府的声音,也要及时反映群众诉求和呼声,为百姓解忧、解难、解愁。这样才能彰显党报应有的“民生情怀”,提升民生新闻温度,从而增强党报的“影响力”。

《合川日报》编辑记者放下架子,走进百姓生活,带着民生情怀去发现百姓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难点,去捕捉百姓生活中的焦虑、疑惑、困难,去感受百姓生活中的欢喜、悲伤、烦恼,既通过新闻来分享老百姓的快乐,也通过报道来化解报百姓的难题。

针对“巨瘤少女”王晓莉的救助报道,就是《合川日报》近年来关注困难群众、彰显民生情怀的典型案例。

2013年至2014年,合川渭沱镇的“花季少女”王晓莉肚子长出巨瘤,一家无力负担治疗费用。《合川日报》报对王晓莉进行了长期的追踪报道,引发《重庆日报》等市级媒体广泛关注,在多轮宣传下,获捐款20多万元。王晓莉在北京手术成功后,《合川日报》在第一版头条刊登长篇通讯《一封感谢信浓浓感恩情》,对爱心救助王晓莉的全过程进行了深入报道,感动全城。

对王晓莉的报道,让《合川日报》的新闻工作者更加深刻感受到“群众利益无小事”,推动群众难题的解决,让编辑记者新生职业价值感和自豪感,也促使编辑记者将手中的笔触更多地对准普通百姓,更多的版面留给需要帮助的群众。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通过《合川日报》报道呼吁、牵线搭桥,帮助180多名普通群众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合川日报》收到群众表达谢意的锦旗10余面、感谢信20多封。民生新闻报道倡导了社会新风,弘扬了人间大爱,在全社会形成了关爱困难群体、帮助困难群众的良好社会风尚。

总之,“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倾听呼声、传递民意”是民生新闻的一大特征,它与党中央提倡的“以人为本”、新闻“三贴近”原则是一致的。新形势下的党报,要面对和适应激烈的竞争,要抢占新闻的制高点、掌握舆论的话语权,就必须坚持民本取向、立足民众视角、彰显民生情怀,下功夫做好民生新闻,履行党报的社会责任,实现党报的持续健康发展。(作者单位:合川日报社综合新闻部)

课题来源:合川区委组织部、合川团区委、合川区经信委“合川区青年经济论坛”项目。

猜你喜欢

民生新闻新闻报道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电视媒体交通事故报道的现状与创新
探究新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的发展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