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关键因素浅析

2015-05-30高雪侯珺然

2015年25期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关键因素

高雪 侯珺然

作者简介:高雪(1991-12.),女,汉,河北唐山,研究生在读,河北大学,世界经济。

侯珺然(1964.2-),河北固安人,研究员,河北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从最初的设想到现在成为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其重要性受到了经济学者及政治学家的广泛关注,其发展水平不仅关系到京津冀三地人民的生活质量,更是一件关系国家整体规划的重大事件。本文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程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并归纳总结出了协同发展中的几个关键因素。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科学规划;区域协调;关键因素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确定

1980年代,国家开始实施国土整治战略,京津冀作为其中的一个试点,其协调发展问题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三十年后的今天,相较于同时期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这两大试点的突破性进展,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却迟迟不见成效,面对长三角、珠三角的齐头并进与京津冀地区的北京一枝独秀、河北发展缓慢的鲜明对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面临着“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尴尬境地。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主席专门就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召开了座谈会,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再次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做了全局性的部署,让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有了现实的可能性,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京津冀这三个地区和城市协同发展不再仅仅是个构想,而是实实在在可以实现的科学规划。

从1986年河北省委、省政府主持召开的廊坊座谈提出“依托京津、服务京津、共同发展”,到后来1993年的冀唐、冀津的高层次互访,再到2004年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促成的“廊坊共识”,2007年《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正式上报国务院,此后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但不得不提到一点的就是,河北一直处在京津冀协调发展的被动地位,省内各地区间发展参差不齐,总体较京津发展缓慢。除此之外,由于“虹吸效应”的出现,使得河北地区的人才、资金等对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流入京津等地,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河北省经济的正常发展。北京无疑是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一直以来拥有较多资源,又凭借历史以及政治原因独揽了全国的几个“中心”的称号。而天津地位就比较微妙,一方面,天津与北京多年来处于竞争状态,但碍于北京的政治地位天津一直处于不利地位;另一方面,天津与河北省存在一部分的产业同质问题,但津冀地区联系较为密切,这就使得天津成为京津冀协调发展的过渡地带。但河北省毗邻京津,相对于京津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为北京解决“大城市病”而进行的产业及人口疏散提供了绝佳的空间,这也为河北省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015年3月23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审议研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4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1]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这意味着,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推动实施这一战略的总体方针已经明确。《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三地的具体功能定位:北京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天津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和改革先行示范区;河北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2]至此,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启了历史的崭新一页。

随着2014年习主席在北京召开专门会议商讨经津冀协同发展加之2015年纲要的颁布,河北省由被动转为主动地位,京津冀的发展在一个理性的框架之下有序的运行起来,通过三个地区和城市的协调配合,既能缓解北京诸多方面的压力,又能促进津冀的发展,[3]并且通过京津冀的协调发展,同时还能实现三地范围内产业的优化升级,人才、资金、能源等资源的合理配置,真正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首都经济圈。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历经30年,在困难中摸索前行,遇到过阻碍也取得过成绩,在之后的协同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对其中的关键因素进行的全面把握决定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水平。

(一)人才因素

如果把京津冀协同发展狭义的定义为是对资源在三地之间最优配置问题的解决,那么人才就是调节资源配置的主观因素中最具有能动性的一个因素,可以说,人才的一体化程度决定了区域协调的深度。

如何对人才这一关键因素加以把握也成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要保障京津冀三地人才待遇的统一化,如果三地人才待遇存在差异,那么无疑会使得人才向工作环境好、生活待遇高的城市或地区移动,具体来说,河北的大部分人才会流入京津地区,导致人才分布严重失衡现象,会与国家的整体规划发生一定程度的冲突。因此要实现人才的自由流动,就要充分考虑人才的激励机制与政策目标的配合。

(二)财政因素

财政因素在整个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相匹配的财政政策会大大促进协同发展的战略进程,相反,如果三地的财政政策不能适应协同发展带来的挑战,那么三地将很难真正实现区域协调。一方面,财政因素的配合使得区域协调事半功倍,适宜的财政政策使得一个地区或城市在经济协调中占据有利的主动地位,从而更好地融入到三地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另一方面,适度的财政政策不仅使得单个城市或地区从中受益,同时更能使三地之间的经济合作更加协调,推动京津冀整个地区的整体发展。

(三)行政因素

行政因素的干扰是造成地区相互孤立的最直观因素,行政区划的初衷只是方便行政管理,但是在随后的发展中各地区的行政机构“各自为政”,各地区之间的“断头路”就是一个显著体现,道路就如同我们体内的血管,血液的循环就依赖这些遍布人体的血管,而血管一旦出现阻塞,人体必将面临危险,道路不通,则人才这一“新鲜血液”难以送达,行政区划的分割,导致京津冀人才缺乏高效对接的最基本的条件,难以实现融合。

行政因素的消极影响不单单体现在各地区或政府联系较少等政治上的影响,更会衍生到对其他方面比如经济也会相应受到不良影响。[4]

(四)经济因素

这是由行政因素衍生的一个关键因素,也可以称为市场因素,京津冀之间由于行政壁垒的存在而使得各地区或城市的市场较为孤立、联系较少,就会抑制市场的活跃性,也催生了一些地域间的市场歧视现象,人为的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不利于三地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阻碍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张书堂.京津冀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4年5月

[2]李宏宇,张梦洁,吴遐.京津冀经济圈可持续协同发展战略讨.[J].国际经贸.2014年6月

[3]李景元.关于河北环首都经济增长极战略突破口的关键部位的思考.[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2年5月

[4]王红茹.给北京一条出路.[J].中国经济周刊.2013年2月

猜你喜欢

京津冀协同发展关键因素
论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关键因素与控制策略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文化认同对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简析建筑工程节能检测的关键因素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关键因素
机械式胀形关键因素对桥壳壁厚分布的影响
部署资产管理的五个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