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经济人”范式

2015-05-30修云龙

2015年24期
关键词:经济人解读范式

修云龙

摘要:公共选择理论是新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之一,而其中“经济人”范式则是将人的动机假设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被公共选择理论各流派所接受。而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前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实现对公共选择理论中“经济人”范式的完善解读意义凸显。基于此,本文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综述,其次对“经济人”进行了解读与评价,以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经济人”范式;解读

前言:公共选择理论是以新古典经济学基本假设与分析为工具,针对政治制度结构以及相应的运行效率进行分析,是新政治经济学分支,具体来将,则是将政治市场中人的动机假设成经济市场中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此种假设的提出实现了对政治理论研究领域的进一步补充。在该领域中的代表人物为布坎南、塔洛克等,其中布坎南认为学术研究领域的思想成果在传播的过程中将思想转变为现实,进而对他人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新时期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必要针对“经济人”范式这一公共选择理论进行诠释。

1、相关概念综述

所谓的范式指的是科学家在研究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种共同逻辑与方法,而公共选择则属于政治观点范畴,与政治学主题相同,也就是以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来实现对政治学领域的研究,其所研究的主题可以简要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政治制度与最佳经济状态间所存在的关系、官僚体制层面的经济理论、政治制度运转过程中所呈现出规律与不足之处、以具体概念来证明政治制度在历史发展过程的经济因素。基于研究的主题不同,相应理论观点丛生,与西方相应领域的研究相比而言,公共选择理论呈现出了如下特点:构建政府一般理论、且对这一理论的研究较为严谨,同时将政治市场虚拟成个人参与的经济市场,进而以新古典经济理论进行研究,并对相关的政治活动进行了具体分析,从而提出对政府的质疑声,进而表明要缩小政府活动范围的观点。从目前我国相关研究领域的成果看,可以将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人”范式定义为: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与方法等对政治市场上人的行为进行经济学分析,将相应人的行为动机同样假设成经济市场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这一“经济人”范式则成为了当前公共选择理论各研究学派所共同接受的范式。

2、公共选择理论下“经济人”范式的解读

2.1《同意的计算下》的解读

在这一著作中,作者将收益分析法运用到了政治决策的分析之中,进而使得人们更为关注不同决策下宪法与规则的选择给行为主体所带来了影响,这一研究给政治市场主体行为选择的研究带来了较大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研究成果为:多数决策规则所指的是多数人做出的一种决策规则,并使全体接受此种决策,而并非是为了使多数人接受所制定的决策规定,究其根本,这一规则所表明的是全体一致性下所达成的社会契约。与此同时,作者还以个人成本效益等经济学分析方法来分析了经济学与伦理学等,进而成为了“严格的政治理论”模板。

2.2“经济人”范式推导的必然结果

从公共选择理论角度出发,国家与政府本身就如同一个稻草人一样,是由政治家与官员共同组建而成的,而政府决策则是由这些人提出来的,因此,政府决策等的实现都是受相应人员主观动机影响的。而基于人的共性,不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难免会犯错误,所以,要想解决国家与政府和“经济人”之间的问题,就需要利用市场经济的分析方法来进行研究。基于政治制度与市场制度本身存在着很多共性特征,因此,利用经济学的原理来分析政治决策行为是切实可行的,这一点从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上便能够看出,因此,“经济人”范式假设观点便成立。而从公共选择理论出发,对政府行为进行分析时,表明普通选民对选举这一特殊的利益集团所产生的约束作用并不强,政府的操纵者是政治家,而这些人通常为了获得选票,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采用政策“武器”,而官员则为了获得相应的薪酬与名望等,同样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二者都会促使政府预算规模扩大,相应政府规模也随之不断拓展。而结果则从当前西方国家现状上可以看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目前在建设经济的过程中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统治者将其归纳为市场经济制度失灵,而究其根源更恰当的表述为政治制度弊端凸显。政治决策本身就隶属于一种经济行为,其目的是相同的,即不断更新社会财富的分配,因此,“经济人”范式推导的必然结果便是“政府失灵”,而解決这一问题的方法便是将市场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政治市场中,以避免政府干预政策的落实消耗过大成本。

3、相应评价

应从其贡献与缺陷两方面进行客观分析。贡献上,将政府决策构建在“经济人”范式之上,进而实现对政府决策行为下个人出发点的分析,并得出在政治行为与经济行为上,支配人主观意识与行为的动机在本质上并不存在差异性,都是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与此同时,基于公共选择理论下的“经济人”范式能够实现对社会活动中各种问题的有效分析,并从经济学观点来实现对政治学内容的分析,进而实现对政治学相关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拓展与补充。此外,政府虽然能够代表人民的利益,但是这种代表中存在着其自身的利益需求,也就是说并不存在完全的“大公无私”,所以在制定宪法、颁布政策的过程中,要实现对政府行为的监督,避免因贪污腐败、徇私枉法问题的发生而损害到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而缺陷上则呈现出:这一范式本身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且存在着对政治与经济活动所存在差异性的抹杀,同时对于个人利益对个人行为支配影响的重视程度过高,忽略了其中的利他主义、牺牲主义等的存在;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间所存在的关系尚未理清。

总结:综上所述,本文在对公共选择理论下“经济人”范式相关概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经济人”范式进行了解读,并对此作出了评价。而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政府对领导班子道德滑坡等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尤其是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我国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法制社会的过程中,已经用实际行动表明了对“经济人”范式的全面解读,在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共选择机制的基础上,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翟岩.从经济人范式到公共选择理论——评布坎南互动统一中的经济学与政治学[J].学习与探索,2004,06:39-41.

[2]方福前.“经济人”范式在公共选择理论中的得失[J].经济学家,2001,01:88-95.

[3]张飞岸.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经济人”范式评析[J].前沿,2005,08:62-64.

猜你喜欢

经济人解读范式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解读日本摄影家植田正治的摆拍写实现象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学龄前幼儿纯粹经济人假设研究
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及其评析
从“经济人”到“生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