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区际差异对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

2015-05-30郭文秀

2015年25期
关键词:贫民窟城镇化

作者简介:郭文秀(1992-),女,汉族,湖北省黄石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摘要:城镇化(城市化)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发展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如今,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并将长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这也是各种城市病的高发阶段。本文试图从宏观层面说明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贫困问题,并结合国外城市化进程中缓解贫民窟问题的相关启示以及我国的特殊国情对我国城市贫困问题进行说明,主要包括:城市贫困的表现形式、探究直接或间接造成各种城市病进而导致城市贫困的原因及其形成机制。

关键词:城市贫困;贫民窟;城镇化

引言

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发展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促进。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城镇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也开始向城市发生快速转移,在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城市贫困问题逐步凸显,甚至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类贫民窟区域。

本文基于我国特大城市的形成特点,说明了我国在新兴经济发展阶段的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贫困问题。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是相关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阐述了我国这些特大城市的形成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贫困现象和类贫民窟区域;第四部分说明了拉美以及欧美等国家的贫民窟问题,并说明了各国为消除贫民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一、理论框架

(一)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贫困根据其评定标准的不同被区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指人们获得的物质生活资料和服务不能满足其基本的生存之需;相对贫困主要是从社会收入不平等的角度提出的概念,它把任何社会成员中一定比例的人口看作是贫困的,具体指那些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收入虽能维持基本生存所需,但比较之下仍处于较低生活水平的人群。

(二)城市贫困与新城市贫困

国外对城市贫困虽早有研究,但是至今还未对城市贫困阶层这一概念形成确定统一的含义。他们主要依据社会分层理论将社会群体进行阶层划分,并将社会最底层这一群体直接划入城市贫困阶层。关于新城市贫困这一概念源于国外,它是在社会和城市形态不断更新的前提下产生的,主要表明经济制度以及社会制度的变迁是导致城市贫困出现的主要原因。

二、我国的城市贫困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已逐步有类贫民窟区域出现,具体表现为城中村(棚户区)、旧城区、城郊或城市外围和城乡结合部,它们分别在不同规模或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中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现。如今,这些特殊却又普遍存在的城市群正反映了我国严重的城市贫困问题。国际化大都市深圳是中国的移民城市,以大熔炉著称,这里外来人口增长快、比例高,吸纳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深圳下辖六大区,区际之间各异,辖区之间一小时左右的车程却能让你误以为到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城市。

相比这些特大城市,中小城市的类贫民窟区主要表现为城中村(棚户区)和旧城区,就像笔者居住的地级市。与新城区相比,这些旧城区的水电、楼梯、街道等住房设施由于三四十年都未经整修和改善而都严重破损,在夏季或是冬季的用电高峰期和用水高峰期,经常出现电路故障和停水等情况,垃圾的不合理安置也使得这里的卫生状况令人担忧。

考虑到城市贫困产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人们遭受贫困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本文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相关原因:

(一)市场未能完全有效地吸收剩余劳动力。同时工业化经济所带来的原始产业的生产力的提高向市场释放出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表现为农村、乡镇劳动力向各大城市的快速转移。由于我国市场结构自身的繁重复杂性,加上非理性因素在劳动群体中的作用,我国劳动力市场尚且难以有效运行,劳动力剩余和短缺现象以及经济过剩和经济萧条现象经常在不同城市发生。

(二)贫困者聚居行为产生的社区效应

随着贫困问题的严重化,人们追求居住成本最小化这种内在的聚集力形成了如今的类贫民窟区域,而这种聚居行为又会加剧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如此相互作用,只能是恶性循环。

(三)机会获得的不平等

其实上述的第二点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不平等的反映,如生来财富的不平、生来居住环境的差异等。这里主要从社会排斥角度来说明机会的不平等原因。石彤认为社会排斥是指某个人、家庭或者社会群体缺乏一些参加被社会普遍认可的活动的机会,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状态。李斌则将其定义得更加具体,他认为社会排斥主要指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中受到排斥的状态,日益成为被孤立的个体。

三、贫民窟与贫民窟的复兴政策

第一次工业革命起于英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使英国成为了第一个进行城市化的国家。随着工业化的加速,美国的城市化现象也较为突出,同时也像英国一样逐步形成了大面积的贫民区,也因此开展了清除贫民窟活动。这么多年来,人们对贫民窟的看法不断地发生变化,从最初的只将其视作城市化过程中的有害物质,到最后逐渐承认它也是经济系统中合理的一部分,本文根据不同时期的主流政策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分别进行讨论。第一阶段,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贫民窟被视作是城市的边缘区域,是城市中暴力和犯罪活动高发区,当时“城市贫困文化观”最为学术界和各国政府所认可。因此,这一时期最受欢迎的举措就是通过实施公共住房政策来直接消除这些贫民窟。这种消除政策很大程度上扰乱了城市本有的经济、社会关系和社区间的政治关联性。

第二阶段,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一时期推行的主要观点是发动贫民窟居民的自救运动,最先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约翰·特纳(Turner,1977),他指出只需为贫民提供两大帮助,一是提高贫民区的基础公共设施;二是赋予这些贫困家庭房屋不动产权,同时其研究显示实施该措施后,贫民都积极地开始整修自己的房屋,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贫民窟的原貌。

第三个阶段,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时期主要通过授权于私人或非政府部门来提升城市各部门的工作效率,消除城市贫困等诟病。这一时期的主要举措是经济体制上的改革。印度是这一政策的代表国家,但他没能成功地看到政策效果。Mukhija(2003)认为权力下放政策主要涉及利益分散化、私有化和放松管制等核心内容。但这一政策并没有实证研究的支持。印度孟买的失败也表明通过分权的方式来进行贫民窟改造是行不通的,反而引起了有关新资产的权利冲突。(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2015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一般项目

项项目名称:基于区际差异对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

目编号:CX2015SP228

参考文献:

[1]李斌.社会排斥与中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J],社会科学研究,2002,(3).

[2]王来华.“社会排斥”与“社会脱离”[J],理论与现代化,2005,(5).

[3]杨冬民,韦苇.对人才资源中“知识失业”现象的探析[J],经济问题,2004,(4).

[4][印]阿玛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Turner,J.F,1977.Housing by people:Towards autonomy in building environme——nts,New York,USA:Pantheon.

[6]Mukhija,V,2003.Squatters as developers Slum redevelopment in Mumbai Burli——ngton: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猜你喜欢

贫民窟城镇化
贫民窟也能成旅游景点?
来自贫民窟的科学家
贫民窟也能成旅游景点
为肯尼亚贫民窟儿童“造梦”
让老年农民挑起城镇化的重担?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