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公众参与下政府角色的定位

2015-05-30施志杰

2015年24期
关键词:政府角色公众参与角色定位

施志杰

摘要: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国家财富与国际综合实力的剧增,公众的生活水平也相应地提高,与此同时公众政治生活的参与热情也不断的提升,政府面临的问题也凸显。面对实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结合政府服务的职能与角色之间的关系,分析我国政府角色的如何定位问题,阐述公众参与的现实困境并论证政府角色面临的困境对公众参与有着严重的隐患,力图对政府角色清晰地定位且提出相应地举措,以期实现公众参与下的政府角色的有效定位。

关键词:公众参与;政治民主;政府角色;角色定位

一、引言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是作为中国经济腾飞与政治文明取得重要发展的标志性始端。历史的长河中政治文明的进程从来都是与经济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顶层制度的设计是以经济层次的发展为前提的,如今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成就与公众生活水平的改善全球瞩目。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得知,公民生活的变化随之而来是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实现自我的尊重与在社会中价值成功的体现。大数据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公众的信息获取更加快捷方便所形成的看待世界看待政策的视角也更全面,促使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也在不断地提高。公众参与意识的提高与政府职能发展的并不是一致的,两者之间的契合没有那么完美,意识的先进与职能设计的陈旧弊端总是有摩擦或冲突。因此,对待公众的参与热情必须考虑社会经济利益的分配与政府角色的困境,如何在保障社会公众参与的权益前提下尽可能公平分割社会各个结构的利益与矫正政府的社会经济职能并将正确的角色归位是当今我国政府推进政治民主进程应该努力地方向。

二、政府角色理论的演变

(一)“守夜人”——全能型政府

众所周知17至19世纪的英国通过原始资本积累和工业革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18世纪时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著作中认为“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政府的角色被其定义为“守夜人”政府”①。及至二十世纪初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渐渐显露出弊端,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西方各国政府却无能为力,当时的美国胡佛政府也显出软弱无力,表现出来的是在新形势下没有应对的方法。在这个时期的时代背景下所形成了的全能型政府理念,政府的行政权利没有制约地渗透并垄断着社会的全部领域和各个层面,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绝大部分事务属于行政机构的范畴。

(二)有限型——服务型政府

公民的政治参与在全能型政府理论的主导下从一定角度看来成了政党以及国家机器的附属品,导致了公民权利认识的智障。但是,在70年代初的西方石油危机下,不但宣告了全能权杖管制的“空前繁荣的黄金时代”的终结以及“国家神化”的破产,而且还破天荒地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经济现象:“滞涨”。至80年代末,新公共管理理论一时席卷全球并推动了当时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行政管理改革,欧美国家的政府决策者当时均以新公共服务理论、重塑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导向为其政府改革的主要目标。

三、政府在公众参与中的角色定位

(一)规章制度的提供者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者

政府部门是一个国家社会政治规章与制度的提供者,其主导着政治行政改革的进行与社会体制政治的变迁。社会的分工与运行是很复杂的,各个个体之间的利益是犬牙交错的,相互之间难免都有利益分割的冲突,另外每个阶层与集团之间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由于公共产品的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与非排斥性等特征,市场具有信息的不完全、市场分配的不公平等众多因素导致市场失灵的结果,这就使得政府必须承担起公共服务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角色。

(二)公民利益的维护者与群众意志的执行者

在我国政府部门对社会经济的管理目的是为了群众的根本利益,但是政府的管理受限于目前经济基础的性质及内容要求、经济体制等的制约。为此,必须严格防止政府经济行为侵犯其它市场主体的独立人格,维护公众在市场上的参与权益。在历史因素影响下表现出来的是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淡薄,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思想观念落后陈旧。群众意志的执行重要的是维护公众切身的利益,群众的意志说到底就是国家对法律严格执行以管理社会工作,使得群众满意的政府活动行为即是有效地贯彻执行了公众大多数的统一意志。

四、政府角色扮演在公民参与中有效性的实现途径

(一)政府要培育公众法制精神、法治意识和营造社会环境

人们的意识里我国政府关于社会活动的管理是在法律制度的构建下进行的,但社会事件出现的情况下政府会以强大的控制力强制性恢复秩序,会对公众某些权利和自由进行不同程度的限制规范。公众的参与是公民意识的直接体现,公众的参与前提和基础是公民意识的觉醒。大力加强教育宣传是提高我国公民意识的关键,因为在我国政府拥有了极度丰富的宜传以及教育资源,政府控制了能够促进公民学习的平台,政府应该积极采取宜传法制法律的相关策略唤起公民的高度政治参与热情。

(二)政府要健全和完善公民参与的制度和激励机制

从制度的设计有激励机制的完善两方面去分析公众的参与权益的维护,制度是使得程序运行正轨不偏离实际,激励的建立是为公众的表达与投入增大参与系数,两者的配合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觉悟,使其保持积极主动的热情和精神。考核是通过引入企业的绩效管理内容从根本上形成对公务员的监督,提高行政透明度与公开性并且广泛地保障了公众选举的地位平等性与信息广泛性、数据真实有效性,提高了公众公共责任意识和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质量。政府决策者的信息能否公开在阳光下运行就是直接关系到社会大众对政府的信赖程度,也直接关系到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稳定。

(三)政府在公民参与中要积极合作及考虑弱势群体的利益

尊重弱势群体的利益以及平等待遇,使得社会群体共享社会资源,并且给于充分的利益表达机会是我党的一向政策指向。要在承认利益差别与冲突的前提是认清利益各方的利益表达与诉求,以最大的努力尽可能缩小各方的利益差别,实现相对的公平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现实对待群体的区别应该在法律的准绳下进行,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较量,一般都是强势群体取得更大的利益,因他们可以以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更有可能的表达自己并利益自己的政治诉求,从而获得更大的优势,而弱势群体在缺乏自身资源的情况不利益自己的利益获取。因此,要更可能优待弱势群体,适当控制强势群体实现资源的有利二次分配。

五、结语

回顾我国的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改革的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现代化的建设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不可否认还有较多的局限。其中在公民参与与政府角色的关系中表现的很明显,公民参与的有效有序的进行是政府成功行使其职能及担任其角色的体现,公民的参与不仅要从现实情况下的体制去探究其问题,更要从政府自身行为的角度与责任的高度使得公众有序的参与。这应该是今后政府工作努力地方向,相信我國的公众政治生活会走向,更加透明和谐。(作者单位: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注解:

① 许耀桐.西方政治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50.

参考文献:

[1]彭向刚.领导科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4]孙荣,许洁.政府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奥斯本·盖布勒.改革政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政府角色公众参与角色定位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城市文化惠民工程实施中的政府角色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公众参与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的对策研究
行政决策中公众参与面临的困境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政府角色转换探析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满意的影响因素研究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的有效表达机制的构建
张家口蔬菜滞销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农村征地拆迁中的政府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