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商务合同翻译

2015-05-30宋蕾王立松

科技资讯 2015年27期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宋蕾 王立松

摘 要:商务合同是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关键环节,翻译质量的高低与国际商务合作能否顺利达成息息相关,因此,运用理性科学翻译理论来指导商务合同的翻译成为必然。生态翻译学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翻译理论体系,是一种生态范式的翻译研究,旨在以一种独创的视角指导翻译实践活动。该文从宏观生态维度出发,结合微观文本操作的生态学视角,发挥译者主观能动性,在商务合同翻译过程中通过生态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从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层面实现语用等效,从而达到译者、作者和读者等各种因素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商务合同 生态翻译学 生态多维度适应 适应性选择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c)-0214-04

Business Contract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Translation

Song Lei1 Wang Lisong2

(1.MTI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chool of Tianjin University;2.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Department 1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chool of 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300072,China)

Abstract:Business contract is a key link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ctivities; the quality of transl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operation, so using the rational scientific translation theory to guide the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contracts become inevitable. Ecological translation constructed a new system of translation theory, which is a kind of ecological paradigm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imed at with a unique angle of view to guide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This article embarks from the macro ecological dimension, combining the micro ecology perspective of text operation and translators' subjective initiative, with ecological multi-dimensional adaptation and adaptive selected from the aspects of language,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dimensions to achieve pragmatic equivalence in the process of business contract transla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dynamic balance of various factors between the translator, authors and readers.

Key Words:Business Contract;Eco-translatology;Ecological Multi-dimensional Adaptation;Adaptive Selection

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中国同世界各国的贸易和商务往来日益活跃,国际商务合同不仅是作为架起国与国之间贸易往来的桥梁,还成为监督和捍卫各经济体贸易活动的有效法律工具。然而由于各国文化差异、文体术语繁多、句子结构复杂等文体特点使得商务合同的翻译总是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由此,国际商务合同的翻译必须依据合理有效的标准。纵观当下各种翻译理论和策略,譬如奈达的功能对等、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等虽然对此类文本的译法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也对翻译起到了一定的实质推动作用,然而有些理论只提供一种单一且泛泛的理论原则或方法,仅照拂于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文体翻译,而不能在一个大框架下将各类文本类型层面的翻译原则做出统一且合理的指导。生态翻译学是翻译界中一项新兴的研究体,它构筑于生态学之上,以其生态视角勾画出翻译生态环境下各个要素的相互关联及发展方向,以生态学和翻译学之间的关联性及同构性为指引,对于各类文体及同类文体中的不同层面做出细致且适用的理论依据。生态翻译学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翻译学理论,其一方面重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肯定译者主观能动性对于源语与译入语之间语码转换所发挥的积极因素,同时又要求译者在翻译生态系统中必须具有“适应性选择”及“选择性适应”的能力。笔者结合多年的商务合同翻译经验,以译者主体性为主导,探讨“生态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机制在商务合同翻译中的运用,以期产出“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本。

1 商务合同特点及翻译原则

商务合同作为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公文文体,旨在规范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就建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形成具有法律效力且受法律保护的协议。具有逻辑缜密、结构严谨、主旨明确等特点,另外在商务合同中使用了大量的长句和被动语态。因此,在翻译商务合同时,需要遵从几项翻译原则:一是概念准确、单词单义的原则;二是言简意赅、见词明义的简洁性原则;三是符合合同、法律语言及其术语规范,以及国家或国际相关标准的规范化原则。在商务合同翻译过程中,由于合同术语的独创性以及使用语域和语篇功能具有的特殊性,由此形成了法律合同内的一些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表达形式,所以准确理解法律术语和短语的含义,并在译入语中完整且准确地再现源语的法律信息成为合同翻译中的难点,译者需要以合适的翻译理论作为其指导工具,以更好的实现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之间的功能对等并达到译文预期的目的。

2 生态翻译学定义

生态翻译学的概念是由胡庚申教授提出的一种新的翻译理论,它是由翻译适应选择论进化和演变而来的,以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类似性和同构性为基石,以生态学之要义为方法论,用生态翻译学的范式,研究各种翻译问题。生态翻译学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理论作为其指导思想,在生态研究视角下把翻译解读为“翻译过程即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过程”。翻译生态环境在生态翻译学中所指的是原文、源语与译入语所构建的大环境,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也是译者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前提和依据。由此可见,明确翻译的生态环境对译者做出明智的适应性选择非常重要。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活动就是对原文、读者、翻译委托者文化语境进行多维度综合分析的过程,在整个翻译活动中,译者就是在尽力适应与平衡翻译生态环境的各个要素,获得翻译效果与各个要素协调一致的结果,最终实现译者与作者、原文与译文、译文与目的语文化的相互协作与整体和谐的效果。为此,译者必须发挥其主观主导作用,依据文本环境采用适宜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使得翻译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关系成为最佳匹配。

3 商务合同中的“三维”转换机制

生态翻译意识到了生态环境下各个要素之间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彰显于多个维度之下,可能导致原文与译文、原文与译者以及译文与读者之间产生矛盾,因此,只有意识到这些差异性,才能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应性选择,解构性的重构,从而更好地做到实际文体翻译中的通顺和美。生态翻译学摆脱传统的翻译理论的束缚,不再单纯地将翻译学局限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而是将其置身于“自然生态环境”这一更为广阔的空间领域进行探讨与分析,解构翻译的实质就是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下不断地适应和选择的动态过程,而这种动态的语言转码就是体现在译者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实现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特定的翻译环境要素对目的语语言形式在不同层次和方面做出合理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则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考虑原语文化生态和译语文化生态在性质和内容上的差异性,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不但在译文中准确再现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同时能让读者体会到原文文化内涵产生的交际意图。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一篇成功的译品应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否作到了“三维”的适应转换,获取源语、源语-目的语、目的语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在每个独立的语言生态中实现最佳适应与选择。商务合同从属于应用文体, 旨在严述事实,如实传达文本信息, 从而被读者清晰明了的接受,达成共识, 因此译者在翻译此类文本的过程中,应能遵照读者的反映, 让其译本可以”适者生存”。该文将结合商务合同文本翻译实例,阐释如何以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方法指导商务合同的翻译。

3.1 语言维适应选择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强调译者在生产译品的过程中对语言形式进行合理的选择转换,也就是说,译者须重点考虑包括语言结构和措辞搭配等在内的不同层次和方面的语言形式,在翻译过程中做出恰当的适应性转换。例如:下面这段合同文本:Any representations,warranties,undertakings and arrangements on the part of the Guarantors shall survive the making of any assignment by the Company hereunder in respect of the obligations and liabilities of Victory under the Sole Agency Sub-contract,the change in the name of the Company or its/their amalgamation with, or absorption by any other corporation.

在商務合同中,长句和被动句的使用尤为常见,这是因为合同意在严谨表述事实,使用非人称语句可以避免主观臆断,防止产生歧义。以将该段原文进行英译中的译品生产为例,如果按照英文的语言习惯和句式在汉语结构中生搬硬套,就会和汉语表达习惯相抵触,让读者读起来晦涩难懂,甚至造成误解。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有必要对词汇、句式和句子结构等进行“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调整,以符合整体生态环境,真正使译文“适者生存”。据此,可将译文生成如下。

保证人的任何声明、保证、承诺、安排的效力及于该公司依照该保证合同或该公司就独家代理分包合同中维克多的债务和责任设定的其他担保文件而进行的转让,其效力还及于该公司名称的变更,该公司与其他公司的合并、吸收。

该译文将原文中的被动句式全部变成符合汉语读者习惯的语言表达句式,给读者客观易懂和易接受的效果,完成了原文语言到译文语言在翻译生态环境中的适应性转换,使译文完全符合译语生态环境的要求,达到“适者生存”的目的。

3.2 文化维适应选择

文化维适应选择强调由于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差异,译者在翻译创作过程中应当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述,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例如:“must”这个情态动词,一般情况下可译为“必须,一定”,但在商务合同及其他类合同文件中,该词却很少使用,这是因为must带有不尊重合同他方,强迫命令他方履行某事的色彩,如果在合同中出现的话,很可能会让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方感到难以接受。因此,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应充分考虑两个不同语境的文化因素所造成的差异性,在文化维上做必要的调整,寻求符合译语生态环境的词语,站在译语文化的角度来传递原文信息。有鉴于此,当在合同中想要表达“权力性义务”内容时,应以符合英文合同中表述义务性规约的词语“shall”来代替,如下文:

The Seller shall be liable for any damage of the commodity and expenses incurred because of improper packing and for and rust attributable to inadequate or improper protective measures taken by the Seller in regard to the packing.

该条款的大意是:卖方对因卖方在包装方面采用了不当包装而发生的货物损坏和费用以及因采取了不当的或不充分的保护措施而发生的货物生锈,应当承担责任。

3.3 交际维适应选择

交际维适应选择要求译者除了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还应重视原文交际意图是否得以实现。由于商务合同重在客观真实地传递文本信息并且侧重于读者反应,引起读者共鸣,因此,按照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理论,主要归属为信息功能型文本,旨在使译文读者获得和原文读者同等的信息接收效果。就此层面而言,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商务合同翻译的语用等效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这里所说的侧重于交际维,不是让译者在适应性选择与选择性适应中只顾及交际维,而忽略另外两个维度的转换,而是在当译者在进行选择转换过程中很难同时兼顾三维转换之时,可以相对侧重放在交际维层面上,重点关注商务合同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到应有的体现,能否引起读者的反应,达到合同内容传递信息的首要目的。例如下面该段:

如买方提出索赔,凡属品质异议须于货到目的口岸之日起30日提出,凡属数量异议须于货到目的口岸之日起15天内提出,对所装货物所提任何异议于保险公司、轮船公司、其他有关运输机构或邮递机构所负责,卖方不负任何责任。

由于中英文条款表达的差异性,在翻译此项条款时要注意英文条款的表达习惯和句式,如,按中文直译为英文,而不采用英文合同中特有的句式和用法,则会让合同一方的外国人感觉合同内容晦涩难懂,影响双方贸易的顺利进行。该段的对照英译如下:

In case of quality discrepancy,claim should be filed by the Buyer within 30 days after the arrival of the goods at port of destination,while for quantity discrepancy, claim should be filed by the Buyer within 15 days after the arrival of the goods at port of destination.It is understood that the Seller sha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discrepancy of the goods shipped due to causes for which the Insurance Company,Shipping Company,other Transportation Organization or Post Office are liable.

在普通文体中,表示假设条件的“如果”,可以译为“if”,而在商务合同或其他类法律合同这类特殊的实用文体翻译时,如果仅简单译为“if”则缺乏法律专业性,不得显现法律文本的严谨特点,也会让外国合同一方感到迷惑。所以应按英文中的法律术语习惯译为“in case of, in the event of”等,顺利达到合同文本应有的信息传达的交际目的。

4 结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的大环境下,各国之间在经济上越来越多的相互依存,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越过边界的流量越来越大,商务合同无疑是保障对外贸易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工具,因此,对于商务合同的翻译标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翻译学以其生态范式的独特研究视角,勾画出译品生成过程中的适应性选择维度,给商务合同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颖的理论指导工具,虽然生态翻译学的相关理论,尤其是“三维“转换虽不能解决科技翻译中的所有困境,但它的运用却为合同翻译的研究拓宽了领域,也符合全球生态化的趋势。在翻译生态里,翻译是译者不断积累各种最佳改进的过程,而這样的进程就形成了最佳适应度的译文,因此,译者必须主观能动地适应翻译中各个生态要素的需要,综合思量,自主选择, 在源语与目的语两个系统中实现最佳平衡。以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为指导,商务合同翻译在操作层面上将更具有理论上的参照性。

参考文献

[1]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1-15,92.

[3] 董爱华,高越.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实用文本翻译的语用等效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29-132.

[4] 郭玲玲.从生态翻译学看”译者中心“翻译观的双重解构[D].西北师范大学,2013.

[5] 杜海宝 生态翻译学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2):78-81.

[6] 王义静.合同文本中的等值词对译策略[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3-98.

[7] 葛亚军.英文合同[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8.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
《尤利西斯》汉译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赣州红色旅游景介资料的英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红楼梦》俗语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品长存现象分析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
合作翻译—生态翻译学伦理原则视域下的典籍外译理想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