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做”领航,实现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2015-05-30陶晓燕

新课程学习·下 2015年4期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陶行知

陶晓燕

摘 要:“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思想,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陶行知先生认为:“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最坏的训练,要想它有效,也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的法子。”从“做”的理论依据、“做”的内容、“做”的时间与空间和“做”的方式具体阐述怎样“做”,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感兴趣的问题,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否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物理探究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否能得到较大程度地训练与提高,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一、“做”的理论依据

依据一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其基本观点是:(1)“生活即教育”。生活含有对人的教育,教育又促进生活的变化,教育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发展。(2)“社会即学校”。强调学校与社会具有同一性或者一致性,“整个社会是学校,学校不过是课堂。”两者相互影响,共同进步。(3)教学做合一。是以“做”为中心的整体过程,是生活法与教学法合一。

依据二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观点。做的过程是同化或者顺应的过程,如果是同化过程,“做”可以成为结果导向的理论依据,但更多情况下,学习者运用原有的知识不可能很好地解决现实问题,学生必须对知识进行积极建构,“做”的过程成为学的过程。

依据三是物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验科学。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物理知识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大到宇宙天体的运行、航空科技与军事领域的发展,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依据四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学生的“做”就是行动,既是动脑也是动手,将学生从沉闷的“一言堂”模式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生的“做”既有学校的实验资源,又有丰富的社会和生活资源。

二、“做”的内容

斯托利亚尔认为:“在教学的每一步,不估计学生思维的水平,思维的发展,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学习。”现在学生所处的时代与陶行知先生的时代有很大区别,学生的学习时间大部分都在学校,也就是在课堂上进行。那么,教师怎样安排学生“做”的内容呢?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认真分析《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从以前重视“双基”的教学,转向既重视“双基”的教学又注重科学探究过程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对比新老教材,原来教材中的好多物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分组实验;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新教材中出现了很多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课后小实验及小制作。“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作为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在把握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与内容,使自己的课堂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好多教师都认同让学生动手动脑肯定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往往纠结于课堂时间和升学成绩的压力而压缩了学生自主动手的时间。笔者认为这一做法不可取。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的一生都在“行”和“知”上下工夫,并在教育原理和教学方法方面创立了自己的哲学指导思想:“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即知即行”“即知即传人”“小先生制”等生活教育的原理、方法和主张。如果我们教师囿于课堂时间和学生考试分数而回到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老路上,表面上虽然节省了时间,教师也完成了一节课的“讲授”任务,但是学生的各项能力没有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个性得不到张扬,创新思维也无法得到有效训练。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墙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不仅能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更能使每一位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三、“做”的时间与空间

陶行知先生认为“社会即学校”。物理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的生活环境就是学生學习的更大课堂。这无疑使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时间与空间得到无限拓展的可能。学生对自己所在生活环境中发生的很多现象往往是熟视无睹,其注意多为无意注意。为了使学生学会观察,养成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良好习惯,教师要针对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在课余时间适当地布置给他们一些“做”的任务。例如,在学习“声现象”单元时,让学生课后注意倾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描述它们的不同。回家帮父母烧壶水,比较水烧开前和烧开后声音的变化并思考其原因。将热水灌到热水瓶时,水从少到多的过程中声音有何变化?再如学习“平面镜成像”前,让学生起床洗漱照镜子时,留心人的像与真人有何不同?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平面镜有什么作用呢?还可以布置小的调查报告,如“厨房中的物理知识”“我家的家用电器介绍与连接方式”“霜、雪、雨、露的成因调查”“我家交通工具及其物理知识简介”“我的小发明介绍”等。

一个优秀教师不会让功课和习题填满学生的时间表,要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走出来,在教师的引领下,使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解放出来,让他们留心生活、关注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物理教学要想吸引学生并能使他们保持学习和不断深入探究的兴趣,教师就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特点,引导学生把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四、“做”的方式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重新定位为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担子轻了,恰恰相反,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更重了。首先在备课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即将学习的新内容和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如物理情境的设置、课堂气氛的调动、探究问题的适时提出等。教师在课堂上安排给学生的实验自己必须要事先做,收集第一手数据,对学生在实验中“做”的困难和结论要做充分的分析与准备。“做”不仅是学生的“做”,也是教师的“做”。教师的“做”是铺路或示范,学生的“做”是做中学、学中做。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安排的“做”,可以是师生合作“做”,如进行演示实验时,教师可以让个别学生与自己共同完成;也可以是生生合作“做”,如分组实验;也可以是学生个体独立做,如课后小制作或小实验等。让学生体验到物理问题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密不可分,让学生切身体验到所学物理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也能使学生对物理问题的探究之火永燃不灭。

虽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已经有好多年了,但是他的理论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符合当今时代的课改理念。新课程的改革呼唤教学方式的改革,我们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多种教学理论,不断去劣存优,继承和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教学理论,并将其创造性地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使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07.

编辑 孙玲娟

猜你喜欢

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陶行知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浅谈如何有效指导幼儿的沙艺活动
传递真爱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