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人格健全的当代职专生

2015-05-30屈忠阳

新课程学习·下 2015年4期
关键词:人际交往能力人格魅力

屈忠阳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中职生的状态不佳,尤其是人格素质有明显的缺陷。在班主任工作中为培养人格健全的中职生做了一些尝试:讲究教育艺术,帮助学生找回自信;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实施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行为自律能力;积极诱导学生自我控制情感,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平等对待和点面结合,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让学生走上健康的人生之路。

关键词:人格健全;人生价值观;人际交往能力;人格魅力

所谓人格,就是有特色的个人,它是人经过社会实践所获得的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个人特质结构,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结合。我认为,当代学生的“健全人格”是指人格健康和全面发展,即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与外界社会发展达到完美结合。学生应具有: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敢于挑战、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耐挫精神,善于与人相处的社交能力,较强的自我调节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豁达开朗的性格等。以下是我多年班主任工作中就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学生人格做的点滴尝试:

一、教师要讲究教育艺术,帮助学生找回自信

中职生最缺乏的就是自信,因为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在小学、初中阶段是老师、同学眼中的“差生”:有的学习成绩差,有的思想认识能力差,有的行为规范能力差,有的人际交往能力弱。在学校他们不被看重,挨批评、遭白眼是经常的事,这样长期下来就形成他们人格结构中自卑、懦弱、甘居人后等许多消极因素。我抓住契机,鼓励学生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他们在学习、纪律等各方面都有了好转。

二、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可塑性强,社会上的一些消极价值观,尤其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侵蝕着青少年,往往会使他们的思想陷入困惑甚至混乱的状态。作为班主任,要让学生明白人生的价值在于为社会作贡献,为人民谋幸福。要让学生形成这样坚定的人生信念,仅仅局限于空洞的说教、理论的灌输是不够的,我们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抓起,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对生活在社会不同层面的人作访问,让学生在别人的人生收获与人生遗憾中去感悟、思考自己的人生。我在班级开展这一活动后,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感想:成功并不意味着金钱的多少,也不表现在权势和地位的高低,人要活得快乐、自信,要活得有尊严,人活着要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三、实施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行为自律能力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又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通过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中职生中有不少人有不好的习惯,主要表现有:懒惰、散漫、拖沓、不能及时完成各项任务;缺乏诚信,借钱、物不还,不践行对师长做的承诺;不讲卫生,乱倒饭菜,乱丢乱画现象严重等等。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我认为班主任要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开始,从学生的日常点滴抓起,严格规范学生的一言一行,比如:举手站立回答问题,坐姿端正,容貌整洁,说话算数,上课守纪,热爱集体等。班主任要注意观察,抓住时机对学生提出行为习惯的要求,及时进行教育。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首先要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社会公德的一般规范等,通过学习让学生对做人的良好行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其次,班主任有必要制订一些班规,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量化评分考核,将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从而使学生对养成良好的习惯达到理性的认识。

四、积极诱导学生自我控制情感,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

中职生的身心尚处于未成熟时期,其认识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都还较弱,他们一旦受到挫折就容易动怒或自暴自弃,不能自拔。因此,作为班主任要有意识地组织一些竞争活动,引导学生自我求成,力争上游,在学生遇到挫折出现这样那样的非积极因素和动向时,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转移自己的情绪,教给学生调适心态的方法,并通过教育让学生知道:一个人不经历挫折就难于成熟,不经受磨难就不能真正长大,遇到挫折、困难要顶住,要勇于挑战自我、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乐观向上,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例如,我在班级工作中采用竞选制和定期轮换制的方式组建班团干部队伍,一方面我要求每位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确定一个职务岗位参加竞选,形成激烈的竞争氛围;另一方面,我教育学生要以平和的心态接受竞选结果,通过反复的训练,增强学生的耐挫能力。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格健全的学生虽然不是单独某一主体在短期内就能解决得了的,必须依赖家庭、学校、社会的紧密协作,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深感责任重大。以上是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做的初浅尝试,要把中职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合格劳动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袁小红.新时期人文教育意义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8(7).

[2]李尚清.新世纪职专生人格教育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2.

编辑 王梦玉

猜你喜欢

人际交往能力人格魅力
独立学院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及分析
解析中学英语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策略
高校辅导员培养论文:谈高校辅导员人格魅力的培养
彰显“人格魅力”,提升班主任素养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征与命运联系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浅谈中学数学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
高校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的影响
智能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研究
医学生交往能力对社交障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