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

2015-05-30李阔

领导科学论坛 2015年4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效果

【摘  要】 大学生作为掌握新技术、新思想的群体,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因此,让大学生群体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目前各高校非常重视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问题  对策  效果

【作者简介】 李阔,黑龙江工程学院教师,助理研究员,工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4-0029-0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其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四个重要内容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既是我国文化领域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理念,也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步骤。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栋梁,其价值观和素质对于国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要想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重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1.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弊端

一直以来,各高校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更重视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提升,让大学生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保持高度的认同感,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设定更加抽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形式呆板而千篇一律,教育内容不能同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简单来讲,就是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能够做到以人为本。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因为价值观的确立关系到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价值观一旦在人的脑海里扎根,很难被改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脑海中的扎根过程不仅需要讲究教育教学方法,并且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过程,不能进行强行灌输。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尤其是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设计等方面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2. 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应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进行相应改革,这样才能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契合,让大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单一的课堂说教模式只会让大学生觉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浮于表面,空洞无味又形式化,不能深入大学生的内心。高校目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方式的单一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高校教师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过分强调教育的过程而忽略了教育效果的检验,这样一来教师就不能掌握大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很难让大学生在思想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共鸣;第二,教师的教育过程往往简单地按照教学大纲来设计,过分强调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教育内容和方式进行适当调整,这样便会忽略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多停留在理论说教层面,缺少社会实践。教师更喜欢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直接灌输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论,观察社会,逐渐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三、改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对策

1. 以人文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

提升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应该精心设计教育内容,让教学形式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需要。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尤为突出。要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教师首先要了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思想状况,熟悉大学生的生活状态,了解大学生群体所关心的问题和内心的困惑,找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不会让学生觉得空洞乏味,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可以借助一些重要节日、活动等平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宣传,指引学生认可并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培育主要是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的,这也是向大学生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要想切实有效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不仅需要思想政治教师的课堂讲授,还需要专业课教师的大力配合以及辅导员的日常渗透,教师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高校教师应该力争做到言传身教,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具体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重视提升教师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以及文化水平,让教师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的教学工作及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创新教师的工作方法,教师的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适当创新社会实践课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学校各方联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过程既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作用发挥出来,又要在每门课的教学中都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出现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营造出处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

3. 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常来讲,一个人形成一种价值观主要是由以下两点来决定的:能否接受与是否愿意接受。第一个因素主要是由人的认知情况来决定的,第二个因素主要是由人的情感因素来决定的,也就是人对其的需要程度。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在情感教育方面可以说是资深专家,他所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认为教师的教育过程应该将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作为目标,教师首先应该构建一个学生容易接纳的氛围,在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时能够将自身的感情表达出来,然后再由学生自己设定目标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进行情感渗透,最后,学生会主动地去追求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并且做出相应的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深入学生内心主要是由第二个因素决定的,如果解决了第二个问题,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唤起了学生在情感方面的共鸣,那么其理性层面的理解就会容易很多,自然也就能够自觉地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要想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应该有效地结合情感教育。

4.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度过的,所以,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如果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学生必将受到影响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措施为:第一,将团学组织和集体的优势发挥出来,让每个党支部都重视加强优良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可以挖掘优秀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学生干部的先进事迹等,让其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以先进影响后进,进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同化效应。第二,学校应该多开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将价值观教育融入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自觉地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学校还应该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对校园环境进行优化设计,让学生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大力配合和支持。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将高校资源充分整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让学生能够自觉去感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周瑞.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2] 张丁杰,曾贤贵.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2).

[3] 马春蕾.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领导科学论坛,2015,(3).

责任编辑:赵春燕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效果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抓住“瞬间性”效果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