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职业教育中把“工厂”搬进学校的教学模式的几点做法

2015-05-30栾吉亮张雨

新课程学习·下 2015年4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厂教学模式

栾吉亮 张雨

摘 要:目前我国的经济和职业教育发展已经表明,将“工厂”搬进学校,走产学结合之路,能较好地解决育人模式、办学条件和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工厂”环境中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与企业、社会的用人需求相符合。因此,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加快制定出台将“工厂”搬进学校的可行性政策与法规,促进职业教育的深度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零距离就业;教学模式

目前的职业教育实践证明,把“工厂”搬进学校,其目标指向是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的零距离就业,是职业教育教学探索出来的新的教学模式,二者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而就业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与就业紧密结合。把“工厂”搬进学校,作为一种在实际工作中指导教学的职业教育模式,是创新职业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目前,这种模式已成为适应我国经济和职业院校发展的主要工作模式,成为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根本保证,实现职业院校长足发展的重要基础。

造成企业招工难、学生就业难的“两难”现象,根本原因是学生在校期间都是从理论到理论,理论与实践脱节,实习时才把学生送进工厂实践,学校难以把握学生的实习质量,从而造成了学生动手能力差,企业不愿接收。所以职业教育的立足点必须建立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之上,而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必须创造工厂化的实习条件。只有把“工厂”搬进学校,确保学生实习全部在校内完成,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从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个个都是理论知识丰富、技术工作娴熟的社会急需的有用之才,从而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的零距离目标。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关键是对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教学场所从传统的课堂及校内实训场地的小范畴转移到“工厂”的大环境。把“工厂”搬进学校,改变实习时才把学生送进校外工厂的传统做法,这样学校不仅把握了学生实习质量的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的实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的理论,使理论知识和技能实习集中融于动手能力的提高上,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使培养的学生受到企业欢迎。

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要求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农民工和城乡新增劳动力就业能力。在实施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和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中,势必会出现一些新兴产业,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要抓好传统专业教育,还要注意研究如何抓好新兴产业的专业技能教育。特别是在国家实施转变方式、调整结构战略、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对适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不仅数量多,而且技能新。因此,面对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殷切期望及经济社会发展对培养适用型技能人才的新需求,更加感到责任重大,需要进一步应用和改进把“工厂”搬进学校的教学模式,为培养更多更好的适用型技能人才作出贡献。

一、把“工厂”搬进学校的模式,关键是抓好“工厂”体系的建设

把“工厂”搬进学校,组织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保证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全部在校内完成,就是将理论教学与企业生产经营有机地结合的过程。进而将现代化工厂的管理理念、经营方式、生产环境引入教学课程之中,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习掌握必需的技能,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用人需求相符合,实现毕业即就业的零距离就业目标。

二、把“工厂”搬进学校的模式,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机制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反复地调研、反馈、修整、制定后才能够更好地用于指导教学,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和不断的改正来加以完善。为保证工学结合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就要坚持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考核,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机制和管理制度,加强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素质的考核。如要制定《“校廠”双方联合共建实施方案》《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工学结合规章制度》《生产实践过程安全制度》等基础性文件,为“工厂”搬进学校工作保驾护航。

三、把“工厂”搬进学校的模式,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保障

由于学校工厂主要以培养技术工人为主,经营生产为辅,生产效率低,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在同类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政府应当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来明确学校和工厂之间的责任与义务,实现约束与激励相结合,也可制定相关的激励与惩罚措施。需要政府在税收等政策方面加以扶持,可适当减免。另外,学校工厂设备更新换代滞后,需要政府在财政方面给予支持;学校工厂人员不稳定流动性大,技术工人少,因此创新能力差,需要政府在技术方面予以支持;对校内没有条件办厂的专业,如卫生等专业可联系卫生部门在实习实训方面给予支持。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如何整合资源、深化创新,实现新跨越、新发展,是摆在职业教育面前的严峻课题。目前国家实施转变方式、调整结构的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日趋激烈的职业教育市场化竞争的现状,都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通过“工厂”进学校的办学模式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一定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为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创出新业绩、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庄泽.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5(6).

[2]韩志刚,金长义.关于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探讨[J].广西轻工业,2008(6).

[3]李忠华.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6).

作者简介:栾吉亮,男,一级教师,现任洮南市教育局职成科科长。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工厂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为什么工厂的烟囱都很高?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离散制造MES在照明工厂的实施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