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叙事学视角分析《羊脂球》中叙述者的话语倾向

2015-05-30田克萍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羊脂球叙事学叙述者

摘 要:以往对于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羊脂球》的分析与研究,多从内容、主旨和艺术特色的角度出发,从叙事学角度分析的文章较少。其实,以叙事学的视角去分析《羊脂球》这个经典文本,会有新的发现——叙述者貌似是隐蔽的,但字里行间仍可以看出其强烈的话语倾向。洞悉这种倾向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隐含作者的写作动机,以及更好地理解小說所要表达的主旨思想。

关键词:羊脂球;叙事学;叙述者;话语倾向

《羊脂球》是法国著名短篇小说之父莫泊桑(1850-1893)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对《羊脂球》的众多赏析和研究成果多从内容、主旨和艺术特色的角度出发,也有个别研究从语言学的角度入手,而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的则较少。其实对于《羊脂球》,叙事学视角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比如叙述者貌似是隐蔽的,仿佛以此来显得自己是极客观的,但字里行间扔可以看出其强烈的话语倾向。洞悉这种倾向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与目的。

《羊脂球》的主要情节比较简单,叙事场景也较为单一,但其内涵深厚、主旨丰富。小说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爆发后法军失利,普鲁士军队进城,许多市民开始逃窜。一辆载有十个人的马车在一个星期二的早晨出发了。这是十个人分别是:伯爵夫妇、厂长夫妇、鸟老板夫妇、两个嬷嬷、民主人士戈尔努兑和妓女羊脂球。除了羊脂球以外,其余九人分别代表着社会中的贵族、资产阶级,还有商界、政界和、宗教界人士,基本上都是由身份有地位有信仰的被人尊敬的人。他们的社会地位与羊脂球的妓女身份形成鲜明对比;而他们一路上的行为又是如此地同身份不符,形成巨大反差,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首先,他们在故作清高地鄙视了羊脂球后,又无耻地分吃她的食物。然后,他们千方百计地劝说羊脂球答应德国军官的无理要求,陪他睡觉,好让他提早放行。无奈之下羊脂球牺牲了自己的肉体和爱国精神,顺从了他们的要求,却竟然又重新遭到他们的冷遇与嘲笑。小说通过描写这辆马车上不同社会身份与地位的十个人几天来的生活经历,揭示了所谓上层社会人士的伪善、与污浊的心灵,人性的残忍恶俗。

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我们首先要分析这个故事的叙述者是谁。这里要注意的是小说的叙述主体并不同于文字主体。“文字主体所指的是作品文字之所由,这是就作品的创作者即作者而言的。而叙述主体则属于叙事作品中故事的讲述者,即叙述者,这样的讲述者将确定作品的叙述声音。”①(P51)所以,《羊脂球》的文字主体是莫泊桑,但其叙述主体即叙述者则不完全等同于莫泊桑。然而,《羊脂球》的叙述者也不可能是一个置身于其所处的世界之外,对其所讲述的事件与人物毫无干系、丝毫不显示其观念态度的不偏不倚的绝对的中立者。他虽然是隐蔽的,虽然始终与其所讲述的故事保持着距离,但依然会以种种方式或隐或显地对故事进行干预。有时,“叙述者甚至情不自禁地撇开故事的进程,直接诉诸隐含读者,希望引起某种最直接的反应。”②(P208)例如,《羊脂球》一开头在介绍故事背景时就有一处突然中断情节,直接插入叙述者评论:“隐名的英雄行为,无声的袭击,这些远比白天的战斗可怕却没有荣誉的声光。”,又比如“居民们在他们晦暗屋子里都吓糊涂了,正同遇着了洪水横流,遇着了大地崩塌,若是相对抗那类灾害,那么任何聪明和气力都是没有用的。因为每逢一切事物的秩序受到了颠覆,每逢安全不复存在,每逢一切素来享受人为的或者自然的法律所保护的事物听凭一种无意识的残忍的暴力来摆布,这种同样的感觉就必然也跟着显出来。”可见,《羊脂球》的叙述者虽然是属于不参与故事情节的,客观的隐藏的叙述者,但其仍然有一定的话语倾向,这种倾向同作品的主旨与内涵息息相关。以下本文从叙事学的几个基本要素入手,试图分析叙述者的话语倾向。

一、叙事时间与叙事空间

从时序上看,小说基本上遵循自然时序,有很多明显的标志性词语,如“午前4点半光景”、“午后1点快到了”、“第三天”、“第六天”等等,让读者很容易推断出故事时间约为五天。从时距上看,有叙事时间小于故事时间的概述,有叙事时间等于故事时间的场景式叙述,也有叙事时间无穷大,故事时间为零的停顿式叙述。叙述者对于不同的事件采取不同的时距,是受到其自身心理倾向与叙述动机的影响的。比如,对于法国溃军的狼狈撤退以及个别英勇反抗侵略者的“隐名的英雄行为”,采用了概述的方式,主要是由于这些大背景的描述要服务于小说通过九个貌似高贵的人物的品行来烘托出羊脂球这个地位低贱却心灵崇高的这条主线。而场景式叙述是在文中占据最大篇幅的。主要体现在车厢上十名旅客之间的对话。这些对话大部分都采用了直接引语的形式,这样把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活泼的表现出来,现场感和音响效果十分强烈。

小说的叙事空间形成了一个环形结构:从车厢到旅店,又从旅店回到了车厢。最能体现空间特点的便是十个人物在车厢上座位的位置。这些位置的安排同样隐含着叙述者的话语倾向。三个已婚的男旅客,分别代表着贵族、大资产阶级和商人,最先把自己的妻子安排在顶前头的位置,接着自己也跟上来。“顶头的地方,最好的位子上,鸟先生两夫妇面对面地打着瞌睡……”根据这一细节,可以推测在叙述者心目中,所谓的上层社会人士的本性其实是自私自利性的,与后来羊脂球的无私奉献形成鲜明对比。

二、叙事声音与叙事视角

叙述者在讲述故事时,必然有一个故事讲述的言语声音的发出者,即叙事声音;同时也必然有一个观察故事的角度,即叙事视角。即便是同一个故事,不同的叙事声音会有不同的侧重,不同的叙事视角会观察到故事的不同方面,从而使故事产生的效果大相径庭。分析《羊脂球》中的叙事声音和叙事视角,有助于我们推测出叙述者的话语倾向。

《羊脂球》的叙事声音从始至终都是客观而谨慎的,尽量避免主观色彩强烈的评论,尽量不作出任何价值判断。但这并不代表叙述者是不带有任何话语倾向的。比如在交代故事背景时,叙述者讲到:“由于等候而生的烦闷反而使人指望敌人快点儿来。”这句话乍看上去是不可思议的,怎么会有这种心甘情愿做亡国奴的心理——盼望敌人快点儿来?细读下去,发现和这句话向照应的句子还真不少。比如:“终于有人根据那种从法国人的娴雅性情所演绎出来的莫大理由,说是不再公开地点和外国军人表示亲近,那么在家里讲究礼貌是许可的。”这些叙述和我们想象中的面对敌军英勇反抗、誓死不从的印象大相径庭,是叙述者貌似不经意间在一开始就埋下的伏笔。他仿佛在告诉我们,对占领者的卑劣的谄媚心理是一种普遍现象,所以在那辆象征着大社会缩影的小马车上,十个人中竟然又九个都毫无民族气节可言,这才显得羊脂球的爱国精神是那么稀缺与可贵。

此外,《羊脂球》的叙事声音在词语的选用上也相当严谨、考究。在描写马车上的三对有权有势的夫妇时,选择了这样得词汇——“高贵、高尚阶级、娇小玲珑、漂亮、颓丧、气派、蔑视穷人的姿态”。 几乎每个褒义词后边总会跟着贬义词,让褒义词显得有反讽意味,让人觉得叙述者并不是真心要赞美他们。而对两个嬷嬷的描述则毫无赞美之意——“臉上满是麻子……显出肺病的胸脯……吃人的信仰”,这样的外貌与下文以上帝的名义教唆羊脂球出卖肉体的恶劣行径相互照应。而对于羊脂球的描述,则几乎全部是正面的——“尤物、丰满、鲜润气色、顺眼、妩媚……具备种种无从评价的品质。”可见,叙事声音无时无刻不在透露着叙述者的话语倾向,它预知故事的结局,它了解每个人物的性格与品德,它情不自禁地把读者引向故事的主题,期待读者与叙述者的爱憎情感产生共鸣。

“讲故事要用声音,而观察故事则要用眼睛和意识。”③(P92)这个观察故事的角度,即叙事视角是由感知者或者说聚焦者发出的。在对叙事文本的情境、事件、人物等进行描述时,总有一个看待所有这一切的视角,或者说观察点。《羊脂球》的叙事视角是上帝般的全知全能的,也就是无聚焦或零聚焦叙事,即“叙述对象按照一种非确定的、不限定感知或概念身份描述出来的聚焦或视点类型。”④(P91)叙述者在讲述故事时,没有看不到或感受不到所希望看到或感受到的任何东西。他的视点可以任意转移,超越时空。他还可以深入每一个人物的内心。在《羊脂球》中,叙述者始终站在故事之外的高度俯瞰整个事件。从描述整个故事的大背景开始,到详细描述长途马车上每个人的外貌、身份、对话、心理以及他们在五天的共同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最后到故事的结局,叙述者始终置身事外,而且无所不知。这种零聚焦叙事使得叙述者在讲述故事时必然要有所选择,不可能事无巨细全部交代给读者。那么,叙述者为何选择这件事叙述而不是那件事叙述的主要原因,依然是为了服务于他的话语倾向,或者说是服务于全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比如,羊脂球由于痛打侵略者而不得不走向逃亡之路的事件和鸟老板们利用战争谋利的可耻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充满爱国情操与英勇无畏的高贵品质,后者自私自利卑鄙可耻。可见,在这种零聚焦叙事中,事件的选择并不是出于偶然,其中暗含了叙述者的话语倾向。

三、人物塑造与人物话语的表达方式

《羊脂球》中高超的人物刻画技巧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以“低贱”身份出场的羊脂球是如何彰显出高贵的灵魂,而拥有着“高贵”身份的贵妇人们是如何一次又一次泄露了自己灵魂的龌龊不堪,这些奇特的叙事效果在叙述者娓娓道来的描述中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那么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叙述者是怎样塑造了这些人物,又是怎样传达出人物的话语,并在其中隐藏了叙述者的话语倾向呢?

首先,叙述者用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如果我们做一个语义轴,横轴为人物所具有的爱国、无私、勇敢、同情心等高贵品质,纵轴为小说中的十个人物,便会清楚地看到羊脂球的品行与长途马车上的其余九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羊脂球是无私的、勇敢的、爱国的、富有同情心的,而其余九人则是自私的、卑鄙的、冷酷的、毫无民族气节可言的。除了人物品行的对比,小说中还始终贯穿着几条对比的线条。比如身份的对比:羊脂球身份卑微,而其余九人身份高贵;逃离城市的目的对比:羊脂球是因为殴打了侵略者而不得不逃离,而其余九人则要么是为了发财,要么是为了逃命;在旅馆对普鲁士军官的态度对比:羊脂球不卑不亢,维护尊严,而其余九人则战战兢兢、卑躬屈膝。这种对比透露出叙述者的话语显然是倾向于羊脂球,而对其余九人则充满鄙夷。

其次,叙述者通过以小见大的方法来塑造人物。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长途马车和旅馆虽小,却象征着整个法国社会。马车上的人物虽少——只有十个,却代表着法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人物在短短五天里说的话做的事虽小,但折射出普法战争时期广大法国民众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面貌,表现出他们对普法战争的态度。所有人都对战争漠不关心,只在乎个人的利害得失。只有地位卑贱的羊脂球表现了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操,虽然身心受辱,却依然保持一颗自尊、高尚的灵魂。

最后,叙述者塑造人物的方式除了简要的外貌描写以外,主要是通过人物话语的表达来完成的。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人物话语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四种: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和自由间接引语。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不同的作用。直接引语有现场感和音响效果,使得人物的个性特征跃然纸上。间接引语具有概括性和借鉴性的作用。自由直接引语的直接性、生动性与可混合性。自由间接引语可以加强反讽效果和增强同情感。有的学者认为,自由直接引语和自由间接引语出现的时间在一战前后,而《羊脂球》发表远早与这个时段,所以其中主要还是以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为主。然而,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一处自由直接引语和一处自由间接引语的运用。自由直接引语为:“由于这种情感,有人对他是感激的;随后,有人迟早可能还需要他的保护。既然应付着他,也许可以少供养几个士兵吧。并且为什么要去得罪一个完全可以依靠的人呢?”这里“为什么要去得罪一个完全可以依靠的人呢?”的声音的发出者并不是叙述者,而是小说中的某个卢昂居民,但作者并未加上引号,为自由直接引语的应用,显得直接而生动,把卢昂居民懦弱、谄媚、自保、恐惧的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自由间接引语为:“伯爵夫人和厂长夫人,她们的脑子里素来怀着正经人对于共和国而起的无理憎恨,以及一切妇女对于神奇活现实行专制的政府而抱的天然爱惜,都不由自主地觉得自己倾向于这个难能可贵的卖淫妇了:她的情感和她们的真很相像。”“她的情感和她们的真很相像。”这句话的声音的发出者也不是叙述者,而是三个贵妇人,但叙述者并没有加上“她们说”说“她们”想这样的字句。“她”指的是羊脂球,“她们”指的是贵妇人们。羊脂球和贵妇人的情感怎么可能真的很像呢?叙述者通过自由间接引语的运用产生一种强烈的反讽效果,间接表达了叙述者的话语倾向。

总之,《羊脂球》的叙述者把自己置身事外,以期达到一种客观、公正的叙事效果。但读者依然可以从叙事学的诸多要素中分析出叙述者的话语倾向。这种倾向与隐含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小说所要表达的主旨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①②④谭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导后经典叙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③申丹.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田克萍(1985–),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语学院印度语言文化系讲师。

猜你喜欢

羊脂球叙事学叙述者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小说《羊脂球》的人物形象分析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谈莫泊桑小说《羊脂球》的主旨表现
美与丑的对比:谈小说《羊脂球》中的人物角色塑造
莫泊桑《羊脂球》的心理解读
叙述结构和聚焦多重性——让·埃什诺兹《我走了》和《一年》的叙事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