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祛湿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验案举隅

2015-05-30吴华芹商秀洋胡元会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中医疗法医案心绞痛

吴华芹 商秀洋 胡元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关键词:祛湿法;中医疗法;冠心病;心绞痛;医案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7.035

中图分类号:R259.4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7-0116-02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范畴,其病因病机复杂,治法繁多。在其复杂病机和治法领域,瘀血论及活血化瘀疗法一直占有主导地位。然近年来,随着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早期识别,大规模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和名家经验的总结,单纯瘀血论和活血化瘀法已远不能解释临床诸多表现,迫切需要理论的更新。因此,痰瘀论的提出极大弥补了瘀血论的不足,痰瘀同治目前在医学界得到了广泛认可[1]。基于临床经验和流行病学调查,我们认为痰湿和瘀血作为病理产物,其产生与湿邪关系最为密切,因湿生痰,因痰致瘀,是冠心病常见的病理过程,冠心病从湿论治,在痰瘀形成之前,对湿邪进行干预,能起到既病防变的良好效果。笔者现就祛湿法治疗胸痹病案与同道分享。

1 行气除湿法

案例1:患者,女,56岁,退休职员,2008年4月15日初诊。1年前,患者劳累过度后发作胸痛,于当地查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术示“前降支中段狭窄约50%~60%”,诊断为冠心病,经药物保守治疗而好转。此后每于快步行走或情绪激动后出现胸痛,休息或含服速效救心丸可缓解。7 d前因生气后出现胸痛,发作时伴有恐惧感,精神焦虑。刻诊:胸痛,胸闷气短,善太息,心悸,口干,心烦,精神不振,白天思睡,乏力,双下肢尤甚,舌淡黯,苔白滑,脉濡缓。中医诊断:胸痹(证属气滞湿阻、心脉不通)。治法:行气除湿。方用加味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柴胡12 g,赤芍15 g,当归12 g,牡丹皮12 g,瓜蒌30 g,竹茹15 g,法半夏9 g,陈皮12 g,丹参15 g,桔梗15 g,川芎12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7剂后,患者胸痛、胸闷明显减轻,仍口干、夜间失眠,上方减柴胡,加郁金12 g、炒酸枣仁30 g。继服7剂后,胸闷、胸痛消失,口干心烦、失眠均减轻。守方继服14剂,胸痛未再发作,病情稳定。

通讯作者:胡元会,E-mail:huiyuhui55@sohu.com

2 清热利湿法

案例2:患者,男,46岁,干部,2008年8月14日初诊。3个月前,因饮酒后突发胸闷、憋气、心悸不宁,伴心前区疼痛、汗出,服消心痛可缓解,在外院行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经口服药物保守治疗,胸痛时有发作。既往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平日嗜好烟酒。刻诊:阵发心前区疼痛,胸闷憋气,口黏口苦,肢体沉重,头昏沉,夜寐多梦,纳呆,大便黏滞不爽,小便混浊,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细数。中医诊断:胸痹(证属湿热闭阻、心脉不通)。治法:清热利湿。方用甘露消毒丹化裁:豆蔻、滑石(包)各15 g,茵陈、石菖蒲各15 g,藿香、连翘、薄荷各15 g,浙贝母15 g,竹茹15 g,法半夏9 g,黄芩6 g,通草6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7剂后,患者胸闷胸痛明显减轻。守方继服7剂后,诸症消失,偶有胸闷,上方加陈皮12 g、枳壳15 g以增强理气之力。继服14剂后,患者心前区疼痛未发,病情好转。

3 温阳化湿法

案例3:患者,男,75岁,退休工人,2009年11月30日初诊。主诉:反复胸痛20余年,加重3 d。2007年曾于某院行前降支、回旋支各植入支架1枚,术后胸闷胸痛时有发作。3 d前因天气寒冷、胸闷胸痛加重来诊。刻下:胸痛及背,遇寒尤甚,得热则缓,胸部痞闷,纳呆,口干不欲饮,面色?白,周身困重,腰背酸楚沉重,大便溏泄、每日2~3次,小便清长,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腻,脉沉迟、尺弱。中医诊断:胸痹(证属寒湿阻滞、心阳不振)。治法:散寒化湿、宣痹通阳。方用薏苡附子散加减:制附片(先煎)9 g,薏苡仁30 g,细辛3 g,淫羊藿20 g,桂枝6 g,厚朴12 g,干姜6 g,草豆蔻12 g,苍术12 g,陈皮12 g,麸炒白术15 g,茯苓20 g,泽泻15 g,木香6 g,陈皮12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7剂后,胸闷胸痛明顯减轻。上方加鸡血藤30 g、川芎15 g以增加活血通络之功。继服7剂后,诸症消失,守方继服14剂,以巩固疗效。

4 燥湿运脾法

案例4:患者,女,45岁,售货员,2010年3月21初诊。胸闷胸痛反复1年。既往有冠心病史、植物神经功能紊乱5年。诊见:时有胸痛,胃脘痞闷不适,食后胀满,口淡无味,呃逆时作,大便滞而不爽,小便调,平日困倦易疲劳,舌淡,苔白厚腻,脉濡滑。中医诊断:胸痹(证属湿浊困脾)。治以燥湿运脾。方用二陈平胃散加减:姜半夏9 g,陈皮12 g,厚朴15 g,苍术30 g,佩兰15 g,藿香15 g,砂仁6 g,茯苓20 g,泽泻20 g,紫苏梗15 g,草果15 g,枇杷叶12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7剂后,患者胸闷胸痛、呃逆明显减轻,仍口黏口苦。守方去紫苏梗,加黄芩12 g、黄连6 g。继服14剂后,诸症消失,上方减草果,继服14剂巩固疗效。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

5 活血利湿法

案例5:患者,女,65岁,退休干部,2010年9月8日初诊。主诉:胸骨后疼痛2年,加重1个月。2年前,患者劳累过度出现胸骨后疼痛,于当地医院做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冠心病”,此后每于劳累后发作胸痛。诊见:胸部刺痛,胸闷如堵,心悸气短,头昏蒙,肢体沉重,脘闷纳呆,大便黏滞不爽,舌紫黯、边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滑。中医诊断:胸痹(证属湿瘀互结)。治法:活血利湿。方用三仁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黄连6 g,法半夏9 g,豆蔻15 g,炒苦杏仁9 g,黄芩12 g,厚朴15 g,通草6 g,桃仁12 g,当归15 g,川芎12 g,赤芍15 g,红花12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7剂后,诸症大减,但觉头目不清,守方加蔓荆子12 g,继服7剂后,诸症明显减轻,大便黏滞不爽,上方加败酱草15 g、枳实15 g、大黄(后下)3 g。继服7剂后,诸症消失,守方继服14剂巩固疗效。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

6 育阴逐湿法

案例6:患者,男,76岁,退休干部,2010年11月20日初诊。患者20年前出现胸闷胸痛,2006年于当地医院行冠脉造影加支架植入术,于前降支、回旋支、右冠各植入支架1枚,术后病情平稳,平时规律服药。半月前因天气寒冷,胸闷胸痛加重。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诊见:时有心前区隐痛,伴心悸、头晕,气短、神疲乏力,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肢体困重,口苦而腻,寐差,盗汗,小便淋涩灼痛,舌红,苔黄腻,脉细数。中医诊断:胸痹(证属心阴亏虚、湿热内停)。治法:育阴逐湿。方用猪苓汤合竹叶石膏汤加减:猪苓15 g,茯苓20 g,泽泻15 g,滑石(包)20 g,炙甘草6 g,生地黄20 g,玉竹15 g,白茅根15 g,芦根15 g,白扁豆15 g,炒苦杏仁9 g,薏苡仁15 g,藿香12 g,佩兰12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7剂后,诸症减轻,但仍觉心中烦热,守方加黄连6 g、麦冬12 g,继服7剂后,诸症基本消失,上方繼服14剂以巩固疗效。

7 健脾利湿胸法

案例7:患者,男,60岁,退休干部,2012年6月15日初诊。患者1年前出现胸闷胸痛,2011年于外院行冠脉造影示“冠心病,三支病变”,行冠脉搭桥术后,病情平稳,规律服药。半月前因过于劳累,胸闷加重。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诊见:胸脘发闷,气短乏力,头晕,纳呆,食不知味,眠差,精神不振,面色无华,大便排出无力,小便正常,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濡滑。中医诊断:胸痹(证属脾胃气虚、中焦痰湿阻滞)。治法:益气健脾、化痰祛湿。方用六君子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党参15 g,麸炒白术15 g,茯苓30 g,陈皮12 g,法半夏9 g,全瓜蒌20 g,薤白15 g,桂枝12 g,炙甘草6 g,柴胡12 g,丹参20 g,当归12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7剂后,胸闷气短乏力减轻,但觉眠差,守方加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煎)各30 g,炒酸枣仁30 g。继服7剂后,诸症基本消失,上方继服14剂以巩固疗效。

8 小结

上述验案表明,辨证运用祛湿法治疗胸痹心痛可获得满意临床效果。但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重视给邪出路,因势利导。湿邪在上焦者宜加宣肺发汗之品,如炒苦杏仁、藿香、羌活等;湿邪在中焦者加化湿或燥湿之品,如豆蔻、苍术、厚朴、法半夏、瓜蒌、薤白等;湿在下焦者加茯苓、泽泻、滑石、芦根等利水渗湿之品。②顾护肺、脾、肾三脏,尤重脾胃。湿邪困脾者加运脾、醒脾之品,如佩兰、藿香、草果、砂仁等,振奋脾胃运化功能;脾虚生湿者加健脾之品,如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白扁豆等,增强脾胃运化功能。③重视气机调畅。湿为阴邪,易阻气机,祛湿同时应适当加理气药,如陈皮、佛手、砂仁等。④祛湿药多选用平和之品,不可过于苦寒、温燥、分利,以免伤及阴阳之气。

参考文献:

[1] 沈绍功.胸痹心痛诊治新识[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5):11-12.

(收稿日期:2014-05-01)

(修回日期:2014-06-20;编辑:梅智胜)

猜你喜欢

中医疗法医案心绞痛
中医疗法治疗腰背肌损伤研究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
脑癌患者三月治愈 红太阳中医疗法创奇迹
医案聊斋续篇 吐泻案
医案聊斋续篇 晨泄案
癌症是可控制的慢性病 红太阳中医疗法创奇迹
新加香薷饮医案6则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古医籍中刺络放血医案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