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汀围屋古驿苍苍沐雅风

2015-05-30老龙黄玮

海峡摄影时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围屋半圆形长汀县

老龙 黄玮

福建长汀县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和发祥地,从盛唐到清末均是州、路、府的治所,有着“客家大本营”和“客家首府”之称。围屋与闽西土楼历史一样久远,分别代表了红土地不同风格的两种建筑。久经岁月的风骨、别致的建筑格局,都值得一观。

建筑艺术向来被当作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汀留给世人众多的文物古迹,如始建于唐代的古城墙、古城门、古城楼;宏大壮观的明清两代的汀州试院;气势恢宏的汀州府文庙;雕梁画栋的汀州天后宫;独特罕见的唐宋古井“双阴塔”。而传统的客家古民居客家古民居——九厅十八井、牛角屋、客家围屋更独具特色。

长汀客家围屋分圆形和椭圆形两种,它们是在客家牛角屋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围屋有土木结构的,也有砖木结构的,除留有东西两扇大门外,其余均是平房间阁,正中是府第式民居。筑有正门、天井、下厅、天井、中厅、天井和正厅。两侧是厢房和横屋、天井。正门前是空坪和半圆形池塘。正厅背后有一半圆形的花台,呈坦斜状。正中有路直通上厅,路的两旁植有花木。上厅供奉神佛,正厅供奉祖宗,中厅和下厅为族人婚丧喜庆宴请宾朋的地方。厢房横屋多为寝室、餐厅、厨房、禾仓等。围屋的房间多做猪牛栏(养家禽家畜)、厕所以及堆放家具、农具和杂物。家族大的围屋多至两摆或三摆,这种客家民居建筑模式可以说是永定客家圆楼的前身。围屋在汀州延续了1000多年,目前在长汀乡村仍可见到。

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起始点,红军长征第一村——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红屋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是水角哩“九厅十八井”。此外,12座客家围龙屋与该村红色资源交织在一起,距今300多年历史,保存较为完好。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有座客家围屋是红一军团驻地、长征前松毛岭战斗战地医院旧址。

在长汀县涂坊镇,还有保存完好的客家围屋。围屋呈椭圆形,用封火墙砌成,除一扇大门和一边门外,全封闭,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围屋主体前是一个300多平方米的空坪,坪前是一个300多平方米半圆形池塘。客家人在千百年的创业过程中创造了这种家族团聚和谐的大围屋,可住几十户人家。今围屋主人涂竹琛85岁。老人说,他家几代人都住在这围屋里,围屋有300多年历史了。

长汀涂坊镇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共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被中央苏维埃政府授予“第二模范区”的光荣称号。汀连县苏维埃政府曾设在涂坊的赖坊村,中华村的黄家营、庵背头、曹田三个自然村为革命基点村。坐落在红坊村的“围屋群”与永定土楼类似,近年来不少国际友人来到涂坊考察,已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长汀涂坊围屋现存最为完整的是涂氏风如围屋。整座围屋以正栋前厅为中心呈中轴线对称布局,为客家传统的府第式建筑风格。大厅前面是一块鹅卵石铺就的露天地坪,此乃宗族内举行抬菩萨、唱大戏、舞龙灯、踩船灯、抬花灯等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坪前一口阔大的半月形荷池。沲边砌一道架花护栏,据老人说,当年池中金鲤翻浪,水中莲叶亭亭,叶上荷花灿烂,是围屋中人怡情养性,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除供观赏之外,池水还可作防火之用。

涂坊如今尚存十几座围屋,其中鬼子坪那座由上代号称“百万公”的涂氏富户兴建的围屋规模更加宏大,共有六排横屋,中后皆成圆拱,只是前半部分不及围起,总体上未成环状。据老人介绍,共和国少将涂通今即出此屋。

涂坊镇,长汀与上杭交界处的一个小镇,路边有几幢纵横上百米的大围屋。围屋是明清古建筑,呈半圆形在田野间散开,有上百间之多。长汀涂坊的一座围龙屋,前面有围屋包围的半月形风水池……

涂坊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这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院长涂通今少将、武汉军区原第二政委张日清少将、福建省军区原副司令涂则生少将和共和国开国上将杨成武将军的故里。

长汀县宣成乡也分布有很多保存完好的客家围龙屋。围龙屋因绕横屋的房屋连绵围合成月弓形状,犹如蛰龙伏地而得名。屋脊就是龙脊,瓦就是龙鳞。围龙屋与四合院、陕西窑洞、云南“一颗印”、广西干栏式建筑并称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

客家围龙屋多依山而建,前低后高,门前有晒谷场、照墙和半月形的池塘,整体结构呈椭圆形,配上院内方形房间寓意天圆地方。

围龙屋是客家人团结、内敛品格的典型反映。在设有祖宗牌位的厅堂里各家家长聚集议事;逢年过节,合族家家挑着供品到这里祭祖;儿婚女嫁,须在这里拜天地、别祖先,欢宴宾客;老人过世,这里则成了族人共同举哀发丧的灵堂……围龙屋集客家人所有日常需要和不虞之需于一体。“人丁兴旺,不够住了,再加一围龙。”留余堂的张梅祥老伯说。在今天看来,这似乎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样式。

客家牛角屋是长汀客家民居的另一种建筑模式。其布局为前方后圆,中以厅堂为主屋,一般为本族姓氏祖祠。后面及左、右绕以半圆形的住房,地基及屋高由外环向中心降落,各成院落单元,分户立门,向中心开放。门前与主屋之间,留有大块半圆形空地,植树种花,点缀环境,并作晾晒衣物和公共活动之用。

客家人习俗是围屋或牛角屋而居住,保持群体劳作,互相照顾。这种客家民居仍保留了府第式的风格特色,一般是土木结构或是砖木结构的平房,正厅多依地形地貌而建,为矩形,正厅两侧的房间,则依半圆形的弧形似牛角,故名牛角屋。牛角屋的前面,有块空坪和一口半圆形的池塘。从整体上看,牛角屋和池塘正好构成一个圆形。因此,这种半封闭式的客家民居,是另一种客家民居—围屋的前期雏形,随着家庭人口的发展壮大,牛角屋也将逐步进行扩建,最后向全封闭的、圆形的或是椭圆形的围屋发展。

牛角屋属客家围龙形式,依山而建,后围屋一角象牛角,故称牛角屋,客家人建房事先需请风水地理先生看基宅也就是选址。

松毛岭战斗战地医院旧址是一座有着浓郁客家特色的围龙屋,因状似牛角又被称为牛角屋,该屋三进两围成半包围结构,与门前的池塘形成一个圆,有一百五十多个房间,最多时住了七十多户三百多人,是一座具有防御功能的家族式居住的城堡。

猜你喜欢

围屋半圆形长汀县
夏收“丰景”
长汀县优质烟叶种植气候适宜性分析
赣南围屋与闽中土堡的建筑比较研究
福建省长汀县鸟类资源多样性与区系分析
半圆形溜尾提升吊盖吊装应力分析
典型课例培养学生创意实践能力
围屋的月光
《有趣的半圆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长汀 龙岩市老促会深入长汀县调研革命基点村精准扶贫
客家围屋的文化寻绎及其保护策略——以贺州莲塘江氏围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