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新常态,翻转研究生文献检索课堂

2015-05-30谢玉红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新常态翻转课堂互联网

【摘要】“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战略,为研究生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提升研究创新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本研究试构建以研究生为中心、“互联网+”为内容平台、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文检课翻转课堂新模式。

【关键词】新常态  研究生文献检索  互联网+  翻转课堂

【Abstract】The innovation?鄄driven strategy in the stage of the “new normal” puts forward new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for the reform of the postgraduates document retrieval course. The goal of the course is to foster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promote ability of innovation. This research tries to propose a new model for the course which is featured by student?鄄centered, internet+?鄄based and innovation?鄄targeted. It proves that this model can better meet the demand of developing postgraduates ability of innovation.

【Key words】new normal;postgraduates document retrieval;internet +;flipped classroom

【基金项目】2014年郑州大学社科创新团队项目部分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22-02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阐述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三个基本特征:经济增速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1]。这一重要理念,引发各界的高度关注,在广度和深度等方面都正在得到论证和应用,新常态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正从经济领域扩展到其它各个领域。

“新常态”(New Normal)一词源于经济领域,用于描述宏观经济、金融领域和商业环境的新变化,主要指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虽经大力刺激却长期缠绵于缓慢且脆弱的复苏、发展前景极不确定的一种状态。中国经济“新常态”意味着我国将来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创新,创新应该将是人们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的常态。在“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战略研讨会上,教育部有关领导表示,要适应新常态,根据经济社会全方位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2]。本文试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角度,论证“新常态”下高校研究生文献检索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探讨切实有效的教学新模式。

1.“新常态”下研究生文献检索课的定位

保尔·泽考斯基指出,信息素质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3]。”信息素质在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生是创新人才的主要来源,因此,探讨与改革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新思路、新方法是“新常态”下研究生教学质量提高和内涵提升的核心任务。

文献检索课是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换句话说,它是研究生了解并獲得研究所需资料的工具,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必须抓手。因此,重新认知、定位研究生文献检索课是“新常态”对课程的必然要求。

2.翻转文献检索课程教学

2.1 课程改革的迫切性

有关文献表明,研究生文献检索课从无到有,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现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诸如:授课深度不够,不能做到培养研究生科学前瞻能力;内容、方法和模式与国家培养具有高科研素质、高创新能力和高层次人才的精神不相适应;师资问题日益突出;未能从一种创新的教育机制、一种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等高度来定位信息素质教育;师生交流不够等。种种问题表明,文检课教学在定位、师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目标实现等方面亟需改进。表面上看,这些问题是一门课程的问题,实质上它们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所以,探讨“新常态”下教学改革新思路是研究生文检课程当下的迫切任务。

2.2 新环境,新机遇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当今所不在的计算、无所不在的数据、无所不在的知识驱动着社会变革,人们面对的是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造就了无所不在的创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它也带给研究生教育崭新的环境。所以,文检课要以“新常态”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互联网+”新技术为平台,重新审视课程性质,深化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及评价体系,推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果说“互联网+”为文检课改革提供了技术的条件,那么翻转课堂教学为其改革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

起源并发展于美国的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Inverted Classroom)正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一场教学模式的革新。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是建构主义与行为主义的结合,强调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4]。从教学实践上看,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下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的。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成了学生获取资源、利用资源、处理信息、应用知识的指导者,学生成了学习过程的中心,成为内化知识、建构知识的主角,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以及培养创新能力。可见,翻转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继承和发展。所以,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翻转教学模式为文检课提供了理论上的构建。

2.3 文检课翻转课堂构建

首先,翻转课程目标设置。文检课要翻转课程目标设置,把研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是文检课适应“新常态”改革的航标。

其次,翻转课程师资。文检课要翻转师资配置,选用既精通文献检索教学,又具有较全面专业知识的授课教师任教。不同学科的知识结构、发展状况以及文献信息的检索和利用有很大的差异,如果仅仅依赖传统模式下的师资,难以实现专业知识与信息检索的深度结合。所以,翻转课程师资配置将为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保障。

再次,翻转教学内容。当下“互联网+”环境下的大数据,为人们获得更为全面、深刻的信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与潜力,同时也对人们的数据驾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大数据成为科学研究新的基础设施,科研人员基于大量动态的科学数据的聚合、分析和探索,将推动新的科学方法的发现和创新。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提出“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主题,可以预见,未来人们面对的信息会更加大数据化。具备“互联网+”时代中快速获得和利用有价值的信息是高层次研究人员信息能力的“新常态”。因此,翻转传统上的课程内容,构建以“互联网+”大数据的检索与应用为核心的新内容体系是文检课改革的核心任务。

第四,翻转教学方法。 “新常态”和“互联网+”催生了文检课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改变,同时,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也需要构建。有关学者[5] [6] [7] [8] [9]已经开始探讨文检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新的信息环境改变了文献信息资源的结构和数量,因此构建文检课翻转教学方法是适应时代发展,谋求课堂自我变革的必然结果。

3.翻转课堂模式构建与实证

3.1 模式的构建

翻转课堂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以视频为代表的现代数字技术的应用;二是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深度教学活动;三是注重“实践”的教学设计。翻转课堂理念特别适合文献检索课的教学。

我们认为,文献检索翻转课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一是预习任务的设计,包括课前数字教学资料的推送与作业的布置。依托互联网技术平台,教师将视频或其它教学资源推送给学生,学生课前自主观看学习。同时,教师还要把设置的相关问题推送给学生,要求学生课前完成并撰写学习心得。课前,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为课堂指导、教学做充分的准备。二是课堂互动。包括教师讲评、师生及学生之间的课内互动等。三是过程性评价。以“平时考评(70%)+ 期末考评(30%)”的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占比重较大的“平时考评”由学生互评、学习态度、作业完成、课堂互动表现以及考勤等要素组成,“期末考评”主要评估依据是期末检索报告。

3.2 模式的实证

3.2.1 课程设置

设置该课程为研究生必修课。开课院系为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授课对象是学术型学位一年级研究生,授课时间为8周,大班教学形式(包括英语语言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学、翻译以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方向)。

3.2.2关键问题

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如何使来自不同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的58名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外语学科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实现对专业的知识的深層挖掘和利用?

3.2.3翻转课堂模式及关键节点

基于互联网+的研究生文检课翻转课堂模式

如图所示,该模式以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包括课前、课堂和评估三个教学环节。

我们发现,植入专业论题是实现翻转课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目标的关键节点。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文检课教学信息量大、信息源繁杂,只有循着专业论题这一主线,才能做到繁而有序,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正如美国深度教学专家Tochon所言,“特定任务的制定”是翻转课堂的核心要素之一。”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外宣翻译”这个主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设置2-4次作业,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启发学生思考、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而整合出带有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为进一步的深层次探讨奠定基础。比如,经过检索、讨论和反思,就可以沉淀出“外宣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再缩小讨论主题,再检索文化与翻译相关文献;最后提出“文化概念化”这一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把学生的检索和思考引领到外语专业的相对研究前沿。课程结束时,要求学生设计完成一篇诸如“文化概念化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的检索报告或论文提纲。

植入专业论题的文检课翻转课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据统计,有80%以上的学生提出了较新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挖掘出了更加深层次的学术矛盾,体现出了较好的信息发现、管理、分析和知识创新能力。因此,翻转课堂中植入专业论题既锻炼了研究生搜索信息、查阅文献的能力,又加深了专业知识的认知,更好地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3.3 翻转课堂讨论

翻转课堂为“新常态”下实现文检课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模式。凸显了以“互联网+”为内容平台、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为目的的教学内涵。

课前、课堂和评估三个环节是翻转课堂的有机统一体。课前专业论题的植入为翻转课堂注入了新知识、新信息,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成为课堂讨论和互动的主线。课堂上的反馈、互动与反思为问题的挖掘和拓展搭建了桥梁,使“互联网+”的互联互通成为可能,实现师生自我知识的延伸,是知识内化的推动力。第三,综合评价为翻转课堂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平时考评”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体现了课程实践性的特点;“期末检索报告”提升了检索实践活动,拓展了研究思路,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具体结果。

4.结论

“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战略,为研究生文检课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相比以往的研究,研究生文检翻转课堂模式凸显了创新主体,拓展了课程内容,能够较好地培养和提升研究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顾钱江,张正富,王秀琼.习近平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OE/BL].http://news.sina.com.cn/c/2014-11-09/220731118793.shtml.[2014-12-03].

[2]董少校. 中国教育报[N]. 2014-12-09. [2015-05-01] http://www.cssn.cn/jyx/jyx_ggl/201412/t20141209_1434660.shtml

[3]保尔·泽考斯基,人文社科信息检索与利用教程[M],沙振江,张晓阳编,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7年.

[4]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5]贺梅萍.基于FCM 的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探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3(10):27-29.

[6]任庆东,张琳琳.基于翻转课堂教学的文献检索课学习平台设计与开发[J].电子测试.2014(2):5-6.

[7]张洁等.翻转课堂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实践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6):68-72.

[8]陈凤燕.“翻转课堂”: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评论.2014(6):127-129.

[9]朱伟丽.基于翻转课堂的文检课教学设计[J].图书馆杂志.2013(4):87-90.

作者简介:

谢玉红,男,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研究生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新常态翻转课堂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