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教学反思

2015-05-30杜浪涛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实验探究教学反思教学模式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明确要求“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要求学生在中学化学学习中,通过科学探究体验,使学生在三维目标方面都得到发展。所以近几年在教学中我们不断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在化学课堂上充分体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本文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这一课题为例来体现对教学的反思,以此促进教学的进步。

【关键词】教学反思  创设问题情景  实验探究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31-01

新课改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其中重要一环就是教师职业化发展,它的最为便利又十分有效的途径就是教学反思,而且教学反思的对象和机会就在每一位教师身边。因此,我们一线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做一个反思的实践者。下面结合一堂省级示范课抒己之见,愿与同行交流。

一、教学准备中的思考

本课内容为:通过探究比较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掌握它们的鉴别及转化方法。我们知道,问题是探究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核心。探究起于问题,而且是好的、有价值的问题,因此,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性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在内心产生一种探索欲望,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换句话说,探究式教学能否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是要有成功的探究问题情景的创设[1]。

因此,在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条件下,我主要创设了四个问题情景诱导学生逐步探究,这四个问题是:①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均可溶于水,但溶解度大小是否有区别呢?②碳酸钠明明属于盐却为什么会俗称为纯碱?难道其水溶液呈碱性?③某化学课外小组欲在实验室里自制简易灭火器,你认为选用碳酸钠还是碳酸氢钠呢?为什么?④碳酸钙在高温下易分解,它属于活泼金属的盐,碳酸钠也是活泼金属的盐,碳酸钠、碳酸氢钠在高温下是否可以分解?

在创设问题情景时,我主要考虑了如下几个问题:

1.问题情景应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欲望。兴趣是刺激学生主动探索的内驱力。因此,应仔细分析所提问题与学生熟悉的什么事物有关,力求使问题情境能紧密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社会中的化学问题、熟悉的科学史实或高科技等,从而有力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基于以上考虑,本课时关于碳酸钠、碳酸氢钠与酸反应和稳定性的学习,就是结合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应用和以实验室里自制灭火器这一课外活动作为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此外,还通过对热稳定性试验装置的改进(学生自备气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

2.问题情景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每个使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思维方式[2]。因此,问题情景的设计要有合理的层次性,尽可能照顾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让全体的学生都参与,也只有这样,创设的问题情景才容易产生效应。本节课共设置了四个问题情境,而这四个问题情景的难度又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从而关注了不同认知层次的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中来。

3.问题情境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思想方法、只是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显的必要了[3]。可实际情况往往是学生有问题发现不了,或是有问题而不敢大胆提出,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和鼓励学生。本课时的问题情景是在学生已熟知一些知识的基础上创设,如结合学生已经知道的俗名及在本书第二章学了物质分类知识的基础上,创设了问题情景②。我觉得在学生已熟知的知识上提出新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知道,知识是发展的,是螺旋上升的,另一方面就是让学生清楚问题的发现与提出并不是遥不可及,关键在于是否勤于思考和敢于质疑。

二、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本节课中,从中国文学史上的“三苏”引入化学上的“三苏”,然后又从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用途过渡到其性质对比,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学生通过实物观察得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通过三个探究实验得出其化学性质。探究实验之前先让学生讨论实验方案,鼓励出现不同意见,选择最易实现的方案,然后做实验。实验完总结实验现象、结论并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课堂上教师就像导演而学生是真正参与者,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培养都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另外通过实验方案改进,将气球装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同时倒入同浓度的盐酸中,通过观察气球胀大的速度来比较它们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使学生体会到创新就在我们身边。

所有实验完成之后,用一个内容丰富的表格将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做一个详细的比较,让学生归纳这节课主要内容,使近乎30分钟的实验探究效果达到最佳,也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总结。

三、课后的反思

本节课的特点是:1.充分体现三维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科学探究达到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2.充分利用现有仪器设备,按新课标要求增加的仪器、多煤体设备等,改进实验方法。3.教学过程重、难点突出,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学生听课注意力集中,观察认真,操作规范,课堂气氛活跃。

通过这节課,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要真正地进行探究,必须大胆地进行问题设计,而且要将一堂课的重点突出来。新课程将改变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学会理解,学会给予,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在学习中探究的乐趣和收获只有学习者自己知道。我们应当引导每一位学生大胆尝试,充分相信学生,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快乐和在学习中探究的快乐,充分认识到,课堂不是对学生训练的场所,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是教学模式、动作化的场所,是教师智慧展现的地方。让我们每个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尚大利.建构主义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4.

[2]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于民伟.创新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

作者简介:

杜浪涛(1984-),男,陕西咸阳人,理学学士,中教二级职称,咸阳彩虹学校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化学教学。

猜你喜欢

实验探究教学反思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实验探究”与“微观认知”的巧妙结合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