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对策研究

2015-05-30邢凤玲马广洲张浩

文化产业 2015年8期
关键词:学生管理高职院校

邢凤玲 马广洲 张浩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学生,本文从高职院校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方面探索高职学生管理的对策方法,积极探索学生管理的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综合素质测评;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2

一、绪论

最近几年,为了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需求,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且富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生管理工作面对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因此我们根据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特点,积极研究和探索高职学生管理工作,遵循学生身心发展、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高职教育规律,借鉴国内外优秀高职院校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高职学生的管理工作,更好适应现今社会需求。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二、宏观管理

(一)转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学生家庭多数不太富裕,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不稳定,必须充分考虑高职学生自私、孤僻、冷漠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确定切实可行的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要改变学生管理工作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各方面工作开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改变过去那种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管理学生”的错误观念,变管理为“服务”,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信服,真正落实“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结合当前学生和社会现状,尽职尽责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二)拓展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途径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加强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刻不容缓。第一,通过LED校园显示屏、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等多渠道传授人文知识,开设人文知识必修课、选修课、论坛和讲座等丰富学生知识。第二,强调“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为人师表,教师的人文素质提高了,才能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第三,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无声的景观石、立志的校训、别致的浮雕等等都在默默地影响着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真正做到环境育人。

崇德尚技、励志笃行是高职教育的灵魂和精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将德育与智育、专业培养、素质培养有机结合,在快乐轻松的学习生活氛围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文化素质。

2、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模式和改进社会实践工作。社会实践是高职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企业用工需要,用人标准,能够更好锻炼毅力、增长才干,培养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增强大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知识有效的结合起来。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要视学生为主体,多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模式,从“老师教、学生学”转变为“学中做、做中学”。把培养能力与传授知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掌握学习内容,利用模拟工作场景来加强学生能力训练,经常进行企业调研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其次,学生在校期间采取“校企平行双元制”教学模式,一学期中安排一定时间在企业实习,将学校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反馈课堂共同探讨。将社会资源吸收到学生的社会实践中来,积极联系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部门等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力争学校的每个系、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基地,并建立长期合作,确保高职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够稳定、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微观管理

(一)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1、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鼓励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利用网络、辅导员以及任课教师,多渠道、经常性地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讲座,分析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强化自身的价值和自身的优势补足自身短处。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生社团、专业培训班、用人单位考察等有益的活动,避免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谈恋爱、旷课、玩游戏上。启发学生思考作为高职学生如何拓展就业生存空间,如何发挥高职大专生的优势,如何利用有限的在校时间多方面充实自己,使自身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仅仅为了一张大专毕业文凭。树立正确的大学生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奋斗热情。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也有利于学校的安定团结。

2、积极认真推进并合理利用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要依赖于可行的管理制度,通过调查分析,制定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细则,把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做量化考核管理,从德育和智育两方面做为抓手,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行为习惯和在课堂上、宿舍里、参加活动等各个方面表现以分数的形式将学生们的日常统计出来,加上期末考试成绩分别按60%和40%求得总成绩,并严格以此成绩为依据进行班级评优选先。现阶段的高职学生,有自己的主见,但思想并不成熟,加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侵袭,使得部分学生道德品质较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通过日常事务进行量化考核的管理方法,以量化考核为平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意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辅导员也能通过各个层次的分数,分析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并通过有效措施帮助解决。经过一学期的实施,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真正做到了促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可持续性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

1、辅导员的选拨与任用。辅导员作为青年学生的管理者,自从高等教育改革以来在新形势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辅导员工作的好坏关系到校园的安定团结与教学秩序的稳定,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因此,对待辅导员工作应从战略层面上去看待,在辅导员的任用上马虎不得,更不能随心所欲,甚至带有抽奖的性质。选择辅导员,要研究制定科学、完善的标准。宁缺毋滥,一个合格的辅导员要具备以下几点: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为社会传递正能量,喜欢和学生打交道对学生管理工作有浓厚的兴趣;具有一定的学生管理经验及心理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与爱心;具有良好的体魄与健康的心理素质。合格的辅导员才能带出合格的学生。

2、辅导员的培训与自我提高。高职院校中,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很多人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所以各高校对招聘辅导员的专业要求过松,相当一部分人未经系统培训即走上工作岗位。这部分辅导员存在着先天不足,专业理论与实践匮乏,所以对新辅导员进行岗前相关理论的培训尤为重要,让其正确认识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工作性质以及工作方法的艺术性,善于利用现代网络传媒,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学习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提升自身理论研究能力,使辅导员的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从而更好的完成学生管理工作。

学校要为辅导员的交流学习创造平台,只有交流才可发现自身之不足,取长补短,辅导员自身要加强学习,定期进行总结,闭门造车依据传统不改革不创新必将如同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一样被动落后。定期举办辅导员沙龙活动,开办专家讲座,学习讨论成功管理案例,借此指导、启发,鼓励大家解放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明确管理理念形成更好的管理体系,撰写学生管理论文,开展学生管理课题研究,使辅导员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3、学校对辅导员工作的外部支持。除少部分专职辅导员外,相当一部分辅导员是兼职的专业课老师,面临学生管理部门、教务部门、所属系部众多考核,要完成学校规定的授课任务、科研工作,还要完成学生日常管理、学费缴纳、组织学生集体活动、联系家长以及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等事务,时间和精力上严重不足。所以应适当减少兼职辅导员的课务,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相互协调,信息畅通,减少辅导员无谓的奔波、签字、写证明,以保证辅导员有足够的学生管理时间;同时,有关部门并未对辅导员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政策鼓励,大部分学校对辅导员工作考核上多以罚代管,未考虑实际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因此,应当在政策上制定相关激励机制,在经济、考核、职称评定方面适当倾斜,以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同时鼓励更多的有学生管理能力的年轻教师加入到学生管理这一伟大事业中来,以使辅导员队伍朝气蓬勃、富有战斗力。

四、结束语

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的任务是为了给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毕业生是学校输送给社会的产品,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的今天,人才综合素质的优劣关系到学生的就业,最终影响学校未来发展。在今后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所有老师和管理人员要共同努力,立足于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心境、良好的自教自律意识、较高的人文素质和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辅导员选用培训机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并不断创新实践符合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浅谈新时期高职学生管理工作

[2]关于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3]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猜你喜欢

学生管理高职院校
初中班主任利用自媒体进行学生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