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微电影的公益价值与有效传播

2015-05-30谢哲成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微电影

摘 要:微电影是传播绿色理念的有效载体,在情感认同的作用下,以最简单的情感和价值观的传递,为许多普通人提供一个梦想成真的舞台。本文主要对微电影的公益价值与有效传播进行分析。

关键词:微电影;公益价值;有效传播

一、微电影的公益价值

与传统的公益广告相比,微电影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表现形式。它可以充分发挥了影视艺术的魅力,灵活使用蒙太奇,闪回,高速摄影,景深镜头,设置层的电影拍摄风格,公共福利和故事完美融合的概念。通过情感的契合和感官享受,达到“润物细无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在公共领域中不可小觑。

纵观当今世界,生态文明,绿色浪潮正在涌动,绿色理念“以人为本,注重协调发展,尊重生命质量,追求诗意的居住,遵循人的尺度,观看和谐社会的人文内涵在人们心中正在不断进步。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是人与自然矛盾的真正解决,这就要求我们进行绿色发展的理念和深入沟通。不仅要重视传统的教育方式,而且要充分发挥网络、主题活动等公共性具有巨大的影响和渗透的方式。我们一直追求的是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其最终目标是一样的,因此有一个巨大的潜在观众群体的公共微电影可以成为绿色的概念的使者。

然而,传播的绿色理念和公共理念也不能只局限于公众的微电影、微电影的广告和其他的戏剧电影一样可以承担这个责任。从一种意义上说,它是超越商业价值的公共价值,充分调动受众的情感参与,使品牌文化蕴含在其中,实现传播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微电影要实现长足发展,必须树立大公益理念,并以“绿色”的理念,推动微电影的泛化,所有的积极能量都可以通过微电影展现。如亲情、友情、爱情、乐观、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如普遍价值观和普遍情感,可以完全超越公众微电影的局限性,在广告微电影和其他戏剧电影中被呈现。所以,微电影是突破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并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无论是公益性的微电影,还是广告微电影还是他的戏剧电影,都要突破转移模式和注意力的方式在创作过程中,善于创造情境,让观众成为活动参与者。在这样的情况下,观众的情感认同大大增强,大众的思想和品牌传播也能像盐一样入水无形。

长期以来,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因为其千篇一律的“高”,使很多人失去了兴趣观看,产生主旋律电影的刻板印象。虽然这种现象在《建国大业》后经过了一定的变化,对创作的主旋律又有了新的尝试,但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主旋律”的标签或会产生排斥感。因此,相关部门必须改变方式,借助于情感,将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传达给情感,让观众在情感消费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在这方面,微电影被认为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式,它可以在浪潮中传递最简单的情感和价值观念,它可以让主题的走高到祭坛之上,融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二、微电影公益价值有效传播的探讨

与传统胶片电影消费为主体相比,微电影是对互联网的依赖性更强,智能手机等新媒体终端及其特征也与其相生,这些新媒体所带来的。因此,我们要探索基于新媒体特点的微电影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其发挥传统电影没有的优势,使公众利益最大限度的发挥。

网络时代,观众对标题有明显的依赖性。这个意义上的“标题”微电影必须努力在设计和生产剧照,宣传,简介等,尽可能使精华部分直接反映了微电影,从而加强观众的吸引力。

此外,要尽可能发挥名人的个人魅力和影响力,绿色的理念和对公众的追求以及主旋律的精神通过老人喜欢看到和听到的节目展示出来。北京成龙慈善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发起的“青年微电影”计划,将以“青年微电影”、“公众利益”为口号,充分发挥国际明星成龙的个人诉求,为探索微电影人才和公众利益正能量转移贡献力量。该节目推出的“最美的微电影”,以自己的生命拯救学生莉莉的電影,最美丽的表达,最美丽的教师。

网络时代,受众参与意识空前增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和同理心有着强烈的热情。所以微电影的选择应该尽可能靠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多的关注身边的普通人和身边的凡人。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情感效应是受众对信息的深层反应,是信息分析、判断与选择的内容。为了使公益理念深入人心,要达到情感的效果,就要把组织的内容传播到工作中去努力。只有那些真正的感人,贴近普通人的生存的现实或在传播信息的传播,才能进入到观众的内心世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媒体联动是大众传媒的一种主体行为。不同媒体、新旧媒体的组合使用,可以优势互补,获取注意力资源,发挥累积效应。对微电影公益理念的传播而言,在传播策略上借助媒体联动,可以获取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媒介互动是大众传媒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不同媒体,新老媒体的结合,可以互相补充,获得注意力资源,发挥累积效应。在微电影理念传播的公益理念上,在传播策略上借助媒体互动,可以取得一箭双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罗惠敏.“微时代”微电影流行性与成长前景探析[J].东南传播,2013(02).

[2] 宋丽丽.艺术终结之后:对微电影美学特征的再思考[J].新闻界,2013(04).

作者简介:谢哲成,长沙市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微电影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品牌营销传播策略分析
论微电影的美学和传播价值
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的产生及发展策略
浅析当代微电影传播中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微电影的发展生态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全媒体时代微电影商业元素探析
“微电影”的作用研究及传播意义
国外微电影的“力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