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结尾部分的争议

2015-05-30康凯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批判浪漫主义

康凯

摘 要:本文通过总结对《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的结尾部分的争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通过两条主线,一是汤姆上演解救自由人吉姆的闹剧,二是吉姆最终获得自由的原因,否定了认为结尾部分是小说的败笔这一观点,并提出第一条主线是马克·吐温对浪漫主义进行的最好的批判,第二条主线是马克·吐温对黑白民族的融合的审视。

关键词:浪漫主义  黑白融合  批判

一、概述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杰作。海明威这样评价这部作品:“全部美国文学都来自马克·吐温的一本书,这就是《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它是我们所有的书中最好的一本。它是一本空前绝后的好书”。小说讲述的是美国内战以前南方生活的故事:黑奴吉姆听说女主人要将他卖掉,便逃往北部,去寻求自由,中途遇到不堪父亲毒打而流浪在外的哈克,两人同乘木筏,沿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他们沿途逃避追捕,经历了种种奇遇,最后哈克终于帮吉姆获得了自由。作品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幅带有那个时代深深烙印的美国乡镇的风土人情及社会风俗的生动画面,塑造出一个不愿受“文明”社会约束、一心想回归大自然、聪明机灵又不乏同时心的美国顽童形象。同时也批判了封建家族结仇械斗的野蛮,谴责了蓄奴制度的罪恶,宣传不分种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权利的进步主张。

二、争议

尽管《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在美国文学史的地位不可否认,但是它的结尾部分却遭到了多方质疑,争议的焦点在于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在哈克发誓要把吉姆当成真正的朋友后,由于汤姆的出现,哈克和汤姆又把吉姆当成他们的玩物,设计出一套费尽周折的方法去解救已经自由的吉姆。有人认为这是马克·吐温的败笔,是他写完第15章后又经过两年时间才继续写完的,这时的马克·吐温已经失去了原先的创意,只想赶紧定稿才匆匆结束的。以至于在结尾部分又让汤姆成为中心人物,想出让蛇,蜘蛛去陪伴被囚禁的吉姆,还让不会写字的吉姆写血书等等荒谬的行为,而哈克成为汤姆身边一个没有任何主意和想象力的小跟班。尽管哈克不赞同汤姆的做法,但是也没有站起来对抗汤姆,而只是屈从。这是对全书主题的严重偏离。

也有人认为结尾部分是马克·吐温对浪漫主义最好的批判。小说中的汤姆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他活在探险小说的阴影中,用探险小说家的视角来看自己生活的世界,就像塞万提斯笔下的唐·吉诃德一样,分不清梦幻与现实,还一味放任自己的意象,全然不顾周围的人的痛苦。

第二个问题在于我们在小说中看到的有着种种优点的吉姆,通过自己地不懈努力一心想要成为自由人,却没能成功,而最后戏剧性的被女主人的一纸遗嘱给解放了。不免让人觉得是一个很天真的结尾,假如女主人Miss Watson没有在遗嘱中提到让吉姆成为自由人,那么吉姆的命运又该如何呢?

三、个人见解

马克·吐温是美国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浪漫主义的对立面,现实主义侧重于真实地再现生活,抛弃理想化,虚构的,和不真实的生活画面。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马克·吐温对浪漫主义的批判对象就是汤姆。从小说开篇汤姆成立强盗帮开始,汤姆就已经不是《汤姆·索耶历险记》中的那个天真、顽皮、把人逗得哭笑不得的汤姆,而是成为了过分沉浸在虚幻的历险小说中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带领着强盗帮的成员专干抢劫和杀人的勾当,还要追求气派,但事实上“我们并没有抢劫过什么人,我们并没有杀过什么人,不过是装成这样罢了。我们总是从林子里跳出来,冲向那些赶猪的人和那些赶着车把菜蔬运往菜市场去的妇女。不过我们从没有把她们扣押起来过。汤姆·莎耶把那些猪叫做“金条”,把萝卜之类的东西,叫做“珍宝”。我们会到山洞里去,吹嘘我们的功绩,我们杀了多少人啦,给多少人留下了伤疤。”汤姆的追求浪漫和历险也使他把现实和虚幻混淆,“一得到消息,我们就冲出林子,冲下小山。不过不见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不见骆驼,不见大象……我说,怎么我看不见啊?他(汤姆)说,只要我不是这么笨,并且读过一本叫做《堂·吉诃德》的书,我就不会这么问了,就会懂得了。他说这是魔法搞的。他说,那儿有士兵成百上千,有大象,有珍珠宝贝,如此等等,不一而足。”(chapter 3)几次相同的经历让他们的所有口号和誓言变得毫无意义,就让他们失去了兴趣,这也说明了浪漫主义虽能在一开始让人觉得新奇和向往,但终究因为脱离了社会环境的背景而变得枯燥乏味。

这一点尤其在结尾部分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为了让自己拥有幻想的历险经历,汤姆把本可以轻而易举解救吉姆的这件事设计得“必须经过千难万险方能把他搭救出来”,并声称“这才称得上光荣”。而这种追求“千难万险”的过程又必须要以牺牲别人的利益为代价,例如,为了将吉姆塑造成历险小说中的囚徒形象,汤姆让压根不会写字的吉姆写日记,并且模仿小说中“用最坚硬、最结实、最费劲的东西,像旧烛台,或是能弄到手的别的什么东西,用来做成笔。这就得花好多个星期、好多个月才能锉成笔,因为他们非得在墙上锉。就算是有一枝鹅毛笔吧,他们也不会用,因为这不合乎规矩嘛。”当提到用什么做墨水,汤姆又说道:“很多人是用铁锈和眼泪做的。不过那是庸庸碌碌之辈和娘儿们的办法,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用的是他们自己身上的鲜血。这是杰姆可以干的。他要送出具有一般神秘性质的小小的通常的信息,叫全世界都知道他如今被囚在何地何处,他就可以用叉子刻在一只白铁盘子背后,并且把这个从窗子里扔出来。”另外,汤姆还很夸张地把蜘蛛,响尾蛇,耗子带去让吉姆驯服,坚持的理由是书上是这样干的。让吉姆给耗子拉琴,“奏一曲《最后一个连环断了》——这曲子挺能打动耗子的心,比什么都奏效更快。你只需要奏它个两分钟左右,你就会见到耗子啦、蛇啦、蜘蛛啦、还有其它等等的,都会开始为你发起愁来,会走拢来。它们简直全都围拢着你,快快活活地玩上一阵子。”(chapter 38)要求吉姆用眼泪浇毛蕊花,另外准备洋葱来对着挤出眼泪。所有这些花招,包括刻意隐瞒吉姆已经是自由人这一事实,让哈克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吉姆的所有努力,农场所遭受的所有恐慌都是毫无必要,毫无价值的,所有这一切都是汤姆主宰的一幕闹剧。这时的汤姆就彻底成了读者反感的和厌恶的对象,他的行为是那么无聊,那么荒唐,而且他只顾沉浸在自己的幻想当中,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当萨莉阿姨被汤匙和蜡烛的数目弄得心惊肉跳的时候,汤姆还在为自己的小把戏得意。“啊,这一下她可真火了——简直浑身直抖。她气痛了。不过她还是数了又数,数得头昏眼花,甚至把那只篮子也数作一把调羹,数来数去,有三回数对了,另外三回却又数得不对了。随后她伸手抓起那只篮子,往屋子对面一扔,正好扔在那只猫身上,打得它魂飞魄散。她叫我们走开去,让她安静一会儿。要是从现在这一刻到吃饭这段时间里……到后来,她也弄不清自己究竟有几条床单,还说反正她也不操这份心了,也不想为了这个白费劲啦。为了多活几天,也不愿再数啦,不然的话,她宁愿死了拉倒”。(chapter 37)那么这时读者对汤姆又增加了一层道德方面的批判,其中也暗含了浪漫主义过多地将焦点放在塑造一个令人向往的英雄人物上,而忽视了大众的生活。马克·吐温笔下的现实主义描写的主要就是下层人民的生活,也是他所熟悉的生活中的原型,对下层人民的感受和生活的映射。

对于第二个问题,这正好是马克·吐温批判浪漫主义的精神所在,一个人的行为能力决定于特定的环境。当时马克·吐温生活在内战结束后的重建时期,尽管已经颁发了《解放黑奴》的法令,但是在南方,黑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能得到真正地解放,这也正好说明了要让黑人成为真正的自由人需要白人的接受,主动权始终掌握在白人手中,也从侧面反映了黑白民族的艰难融合。吉姆是黑人的代表,他身上固然有黑人的一些落后的思想,但是他善良,有爱心。在与哈克一同漂流的过程中,不断地照顾他,夜里值班时不忍心叫醒哈克,保护哈克不见到父亲惨死的模样……难能可贵的是, 虽然身为奴隶,却没有卑躬屈膝的奴性,当听到自己要被卖掉时,他决定逃往自由洲。偶然的一个机会使他向往自由,又勇敢地百折不挠地追求自由。这样的吉姆在所有读者看来都应该得到自己的幸福和自由,但是吉姆的命运却一直被别人主宰,更确切地说,是被白人主宰,任何一个白人都有权决定吉姆的命运,这就是当时的美国社会。这一主题通过在小说中的重复出现,表现了马克·吐温对蓄奴制的否定和彻底批评。

四、结论

本文首先列举了对《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结尾部分中的争议,然后通过对两条主线,一是汤姆上演解救自由人吉姆的闹剧,二是吉姆最终获得自由的原因,否定了认为结尾部分是小说的败笔这一观点。并提出第一条主线是马克·吐温对浪漫主义进行的最好的批判,第二条主线是马克·吐温对黑白民族的融和的审视。

参考文献

[1] 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芬历险记[M].张万里,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2] Wilfred L. Guerin.文学批评方法手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 熊晖.一个时代的真实记载——析《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否有种族主义倾向[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22-23.

[5] 钱斌.谈英美文学名著汉译中的多书名问题[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4):65-69.

[5] 屈慧.讽刺·历史·种族歧视——《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导读[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6):139-140.

猜你喜欢

批判浪漫主义
漫谈诗的革命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论浪漫主义对新诗功能的影响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出版经济与文学创作
强人工智能和超级智能:技术合理性及其批判
对风险刑法理论的批判与反思探究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在批判中寻求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