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戴季英对创建发展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贡献

2015-05-26高秀用

党史文苑 2015年6期

高秀用

[摘 要] 抗日战争后期,戴季英坚决贯彻毛泽东关于“开展豫西工作基地”的战略决策,深入河南敌后,指挥八路军南下豫西各支队展开英勇顽强的抗日反顽斗争,号召豫西广大民众揭竿而起,组成声势浩大的人民抗日武装,支援八路军打击日伪顽、保卫根据地,使豫西抗日根据地迅速创建发展,为后来八路军、新四军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 豫西抗日根据地 戴季英

戴季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抗日战争后期,戴季英任中共河南区委员会书记、河南人民抗日军政治委员、八路军河南军区政治委员,从挺进豫西到抗战胜利,他以非凡的胆略和精湛的指挥艺术,创造性地执行中共中央、毛泽东提出的战略方针和战术原则,使豫西抗日根据地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方面都取得重大成就,对创建发展豫西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坚决贯彻毛泽东关于“开展豫西工作基地”的战略决策,深入河南敌后,及时作出“三点”“两线”的战略部署,创建发展豫西抗日根据地

河南地处中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后期,豫西地处敌我斗争的前缘,且有随时沦陷的可能。因此,摆在豫西党组织面前的任务是随时准备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1944年4月,侵华日军发动河南战役,国民党军队大多一触即溃,甚至望风而逃,致使河南大地沦陷。在此严峻形势下,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决定派兵深入中原腹地,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阻止侵华日军西进,保卫大西北战略后方,以沟通陕北、华北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联系,为日后中原的战略反攻创造有利条件。4月22日即日军发动河南战役的第5天,毛泽东即致电太行、太岳八路军趁“敌南犯,后方空虚,应乘机开展豫北工作,以便将来可能时,开展豫西工作基地”[1]P88。

5月1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敌进攻河南情况下的工作方针的指示》,明确指出:国民党军溃散者颇多,河南秩序紊乱,人民抗日武装必然蜂起,要求中共河南地方组织领导人民抗战,组织抗日游击队,建立抗日根据地,并要求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华中局等迅速派出干部深入河南敌后,进行群众工作及在可能条件下组织抗日游击队与人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2]P316。

5月下旬,在日军开始向湖南发动大规模进攻、战事重心南移的情况下,中共中央进一步加紧开辟河南敌后战场的部署。6月23日,刘少奇、陈毅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电示张云逸、饶漱石、李先念、郑位三:在目前形势下,新四军“五师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益形增高,五师今后发展方向应该确定向河南发展,完成绾毂中原的战略任务。这一任务完成,使我华中、华北、陕西呵成一气,便解决了我党我军颠扑不破的战略地位”[2]P317。

为实现向河南发展,完成绾毂中原的战略任务,中共中央于7月25日发出《关于发展河南敌后工作的指示》和《关于向河南敌后进军部署的指示》,决定由太岳军区派出2个团开辟豫西;冀鲁豫军区派部队南下,加强睢(县)杞(县)太(康)地区的力量;新四军第5师一部沿平汉路北进,向河南发展;新四军第4师以5个团挺进豫皖苏边,打通与睢杞太地区的联系,相机控制水东地区。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和部署,八路军和新四军先后派出部队向河南敌后进军。

为了加强对豫西人民抗日斗争的领导,中共中央于1944年10月14日作出《关于建立豫西根据地的部署》,决定派戴季英、王树声、刘子久、陈先瑞等从陕北率两个老团并大批干部进入河南活动[3]P731。随后成立中共河南区党委和河南人民抗日军指挥机关,戴季英为区党委书记兼河南人民抗日军政委,王树声为河南人民抗日军司令员,刘子久为区党委副书记兼河南人民抗日军副司令员。下辖4个支队。毛泽东在会见戴季英、王树声时强调指出:这次你们南下的战略任务,就是要深入河南敌后,以嵩山为依托,在三点(郑州、许昌、洛阳)两线(平汉线和陇海线)之间,深入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根据地,紧紧咬住敌人,牵制三点两线之敌的可能西进,保卫祖国大西北。沟通陕北和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之间的战略联系,发展抗日战争的大好形势[1]P89。

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戴季英、王树声认真分析了河南的形势,研究了工作部署,决定部队于11月从延安分两批开赴河南。挺进豫西后,戴季英、王树声立即着手对中共豫西地方党组织进行恢复和建立工作,人民抗日力量迅猛发展。豫西各地、县委按照河南区党委关于“在各种群众运动中,大量吸收工人及贫苦农民与知识分子入党,达到每一个自然村都有我们的支部与党员”的指示,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发展新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壮大党的力量,使之成为根据地的领导核心。

为进一步发展河南抗战局面,戴季英、王树声于1945年2月16日发布了经毛泽东批准的《国民革命军河南人民抗日军八大主张》,其中第5条规定:“改善人民生活,实行合理负担。废除一切苛捐杂税,减轻河南人民负担,实行减租减息与交租交息。发展农业生产,救济灾民,取缔奸商操纵物价,保护工商业贸易自由发展。”[4]P681945年春夏,经戴季英、王树声批准,先后颁布了《土地转移法》和《河南灾期卖地倒还条例》,以法律形式规定“穷要倒富,富不倒穷,穷富相等,协商处理”,开展群众性“倒地运动”。“倒地运动”使大批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深得群众拥护,他们从内心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纷纷参加锄奸反霸、抗日反土顽斗争,保卫根据地,保卫胜利果实,抗日根据地有了坚强的群众基础。

二、按照中共中央的决定,统一整编部队,展开英勇顽强的抗日反顽斗争,使豫西各支队成为豫西抗日根据地创建发展的中流砥柱

1944年9月初,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和部署,以太行军区第7军分区第3团、第5军分区第35团和豫西地方工作队共1502人,组成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即第1支队),由司令员皮定均、政治委员徐子荣率领首先挺进豫西,开辟新区。9月6日,独立支队在林县郭家园誓师南下。21日晚,独立支队在太岳军区部队和中共济源党组织的掩护与帮助下,强渡黄河,进入豫西登封一带。endprint

为尽快开创豫西抗日根据地局面,支队党委和地委根据戴季英、王树声的指示,在登封县白栗坪(今白坪)召开联席会议,决定采取“指定地区,实行分遣活动”的行动方针,即把郑州以南、洛阳以东地区划为箕山、嵩山两个战略区,把正规部队分散开,采取小部队活动,打击日伪军及坚持反共的国民党顽固势力。地委和支队还自办《豫西日报》,散发《解放日报》,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政策。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斗争,恢复建立了10个县党的组织,先后成立了嵩山、箕山两个工委和专署,以及偃师、伊川、临汝、巩县、登封、荥阳、广武、汜水、禹县、密县10个抗日民主政府和伊洛办事处,以嵩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1944年11月初,第1支队进入豫西后,由太岳军区第4军分区第18团和第1军分区第59团主力共872人,组成八路军豫西抗日游击支队(即第2支队),在司令员韩钧、政治委员刘聚奎率领下,渡过黄河进入新安、渑池等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恢复、建立党的组织和抗日民主政权。12月下旬,刘子久率部与第2支队在新安县园山汇合。在新安县黑扒村,刘子久主持召开支队主要干部会议,分析研究豫西的斗争形势,确定第2支队在洛(河)西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

1945年2月,戴季英、王树声率部渡过黄河,进抵豫西。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对进入河南的部队统一整编,并成立八路军河南军区。皮定均、徐子荣所部第1支队兼第1军分区,下辖第3、第35团,在偃师、伊川、登封等地区坚持斗争;韩钧、刘聚奎所部第2支队兼第2军分区,下辖第59团,仍在新安、渑池、洛宁一带坚持斗争;陈先瑞所部第3支队兼第3军分区,下辖第7、第9团,在临汝、鲁山、叶县、舞阳、南召、方城地区坚持斗争;张才千所部第4支队兼第4军分区,下辖第10、第12团,在禹县、密县、新郑、许昌地区坚持斗争;张剑石、刘健挺所部豫西支队兼伊洛军分区(为第5军分区),下辖第18团,在嵩县、宜阳、伊川地区坚持斗争。

1945年3月,太行军区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豫西力量的指示,抽调第13团主力等部组成豫西抗日游击第6支队,刘昌毅任司令员,张力雄任政治委员,下辖第36团、第37团。随后,该支队进入豫西,编为河南军区第6支队兼第6军分区,在郏县、宝丰、襄县地区活动,展开敌后斗争。

为粉碎日伪顽军的“扫荡”和“围剿”,戴季英、王树声领导指挥八路军河南军区6个支队,对日伪顽军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3月初,第1、第4支队发动“禹西战役”,激战6日,卒将盘据临(汝)禹(县)间之上下官寺、唐庄、官山寨、汜门、神屋等10余处伪据点攻克,击溃伪军席子猷部千余人,毙伤俘170余人,收复国土2100平方公里,人口90000余人(《解放日报》第1版,1945年4月21日)。4月下旬,攻克偃师县缑氏镇敌伪据点,毙伤俘敌副团长以下300余人,缴获长短枪281支、机枪10挺、迫击炮11门、手榴弹260枚(《解放日报》第1版,1945年5月14日)。5月下旬,日调动登封、临汝、密县、禹县、郏县日伪军“围剿”禹西地区。第4支队张才千部进行自卫,彻底粉碎了日伪军的所谓“五县围剿”。5月26日至29日,被我收编的独立第7旅旅长兼渑池县长上官子平、陕县周子涛和史汉三、洛宁县郭连杰和赵连治等相继叛变(史称豫西事变),派到独7旅的旅政委王舟平等133人被杀害。事变发生后,第2分区立即组织部队平息事变,重新打开了局面。6月下旬,第1支队一举攻克临汝县城。同月,第1、第6支队奔袭登封县大冶镇,全歼守军,生俘500余人。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明确指出:“中国民族解放战争的新阶段已经到来了,全国人民应该加强团结,为夺取最后胜利而斗争。”[5]P11208月10日,朱德总司令命令全军向被我包围的侵华日军发出最后通牒,限期投降。戴季英、王树声遵照中共中央命令,指挥各支队及地方武装对拒绝投降之敌连续发起进攻。8月20日,一举攻克登封县城,歼敌2000余人。接着又相继攻克密县县城和汜水、回郭等圩镇,歼灭了大量敌人,收复了大片国土,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三、号召豫西广大民众揭竿而起,组成声势浩大的人民抗日武装,支援八路军打击日伪顽、保卫根据地,为豫西抗日根据地创建发展提供力量源泉

随着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取得重大胜利,侵华日军为挽救其最后失败的命运,于1944年4月18日集中5万多兵力,自中牟渡过新黄河,向国民党军发起突然进攻。在日暮途穷的日寇进攻面前,拥有40余万大军的蒋鼎文、胡宗南和汤恩伯等部却实行消极抗战的政策,不战而退。至5月25日晨,包括豫西在内的38县的广大区域沦入敌手。国民党军不仅将中原大片国土拱手让给侵华日军,还在狼狈逃窜中沿途大肆烧劫,把许多村庄化为废墟。苦难深重的河南人民,既惨遭日寇的烧杀,又遭国民党军的劫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更加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为抗击侵略,光复国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抗日主张感召下,豫西人民纷纷揭竿而起。戴季英、王树声领导豫西人民组织起了一支支抗日自卫武装,展开抗击日伪、反击顽军的斗争。新安县中共地下党员梁小村、赵保顺等人,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组成中共新安县临时县委,发展抗日武装,组织领导群众抗日。皮定均、徐子荣率领第1支队挺进豫西后,临时县委积极行动,配合支队袭击了日伪五头乡公所,抓捕了日伪乡长王辑五,为第1支队路过新安扫除了障碍。1944年11月上旬,日伪军“扫荡”偃伊地区,广大民兵和地方武装1500余人配合第1支队参战9次,打死打伤日伪军85人以上,俘获伪军30余人,缴获长短枪29支。1944年底到1945年春,新安县北部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的民兵武装发展到千余人,组成“陇海游击大队”,他们站岗巡逻,保卫村庄,保卫农会,反霸除奸,并积极配合区干队及主力部队对日伪作战,为抗日救国、巩固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5年元月,驻宜阳县城的日军天野部队和占领西赵堡的张海亭汉奸团队联合千余人围攻东赵堡。民兵队连长张广义指挥连队出寨向西北方向出击,寨内武工队战士同青年男女、儿童团一起搬运石头、木材,修筑工事。战斗打响后,他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顶住了日伪军多次冲击,将其击退。

与此同时,豫西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积极配合各支队作战,做了大量的支前工作:有的自愿给南下支队带路、帮助侦察敌情、反映情况;有的送茶、送饭、抬担架、护理八路军伤病员,支队所到之处,“妇孺老少,箪食壶浆”,夹道欢迎[1]P283;有的自动把枪支、弹药上缴,知情者还主动揭发窝藏枪支的土顽、恶霸地主,帮助搜查[1]P149。1945年3月底,豫西人民听说八路军要做单衣,无不大力支持。有布的争相献出,没布的抓紧赶织,不到半个月就解决了几百匹白布[1]P389。

八路军挺进豫西一年,各支队前后作战200余次,发展壮大了人民武装力量。在戴季英、王树声的领导指挥下,豫西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地方武装最多时达15000余人,其中独立团8000人、民兵7000余人,加上八路军河南军区6个支队,这就形成了主力军、地方军、民兵游击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在反“扫荡”、反“磨擦”斗争中,机动灵活地打击日伪军和国民党土顽部队,真正形成了全民抗战、人民战争的局面,实现了中共中央、毛泽东提出向河南敌后进军,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控制中原战略要地的战略方针和部署,为后来八路军、新四军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2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

[3]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4]王树声军事文选[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吴自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