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管理中的“无为而无不为”

2015-05-25李宏业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5年5期
关键词:无为而治小学管理

李宏业

[摘 要]小学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其管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见到成效的,而是在潜移默化中感染教师、学生,进而提升管理效率,为小学教学而服务。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应用于小学管理中,可起到较好的管理效果。小学管理工作要从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拓展空间,自主管理;重视民主,无为而治;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等几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小学管理 无为而治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5-083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则是指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社会法则、道德规范、有害众生的事,并不是不为,而是不乱为、不妄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无为而治”,实现自主管理。近年来,小学阶段的管理已成为众多教育者研究的热点,其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品格形成、健康成长。因此,本文不揣浅陋,实例探讨小学管理中的“无为而无不为”。

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道家所提倡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指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通过道德、人格来感染被管理者。道家中又有“圣人欲上民,以其言下之;预先民,以其身后之”的说法,是指领导者应将自己放在被管理者后面,并采用谦卑的心态来对待被管理者。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校长、教师的示范、崇高的师德力量是无穷的,能够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校长、教师不仅应扮演好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且还应体现出思维高度。所谓“甘于奉献,甘为人梯”,正是校长、教职工的真实写照。在实际的管理中,有这样一个情景:某学生在教室拖地,然后看到校长亲自将走廊的几个塑料袋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内。前面的塑料袋本来是这位学生打扫的,只是这位学生在打扫教室,还没来得急打扫走廊。看到这一场景后,这位学生感觉到很诧异,并且红了脸,只是朝着校长笑了笑。其实,校长的动作本是无意之举,仅仅是不经意的一个举动而已,但对于这位学生而言,已甚过其他言语。这位学生以后只要在学校看到哪儿有垃圾,就能够顺手捡起来。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校长并没有捡起垃圾袋,而是对这位学生给予批评,也就起不到后期的管理效果了。因此,“无为”教育也就是学生作为主体的自我教育,而“无为”的管理是有所必为而有所不为。

二、平等待人,讲究多元

校长固然是一个学校的核心人物,但决不能高高在上,处处颐指气使。这样的校长威严足够,但缺少亲和力和凝聚力。校长的准确定位是什么?它仅仅是一个学校教师团队中“平等的首席”,或者说他就是教师中普通的一员。因此,平等待人,关心教师,和教师打成一片,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应绝不搞特殊化。如果说一个校长有特权的话,那就是为全校师生服务,关爱学校的每一分子。那些自以为了不起,目空一切,把学校当作个人产业的人,绝不能当一个称职的校长。其次,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和在社会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挫折甚至天灾人祸,作为一校之长,应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这样,教师才能集中精力与教育教学,潜能和热情才能被充分激发。再次,评价讲究多元。评价的多元化体现在自评,互评,学生、家长、社会评及上级部门评。这种多元化评价的结果容易使教职工认可,既能避免单一评价的片面性,也能缓解传统评价中易引发的各种矛盾和冲突。重视抓好级科的教研工作,学校要求各科组长要有自己科组的教研计划,安排本科组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讲座等。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确保各科组教研工作不走过场。同时,鼓励教师大力开展献课、评课活动。如我校一位教师几年前从农村小学调入我校工作,刚来的时候普通话说得不好,课堂教学也一般。但经过这些年来的锻炼,他各方面进步很快。他说:“我就是不怕‘丑’才会有进步,怕‘丑’就学不到东西。”这位教师平时学习很虚心,教研教改十分积极主动参加,他的业务水平提高很快。另外,学校教师也一改过去只听课、不评课的现象。最后,注重科学。校长有为而“理”,要理顺学校的工作思路,理通学校的热点难题,理透教师的思想情绪。在日常学校管理中,校长应将其置身于教育改革理论的大条件下,对每一位教师、学生进行有效管理。

三、重视民主,无为而治

老子的思想核心即“无为而治”,蕴含着深邃的管理内涵及其哲学智慧,是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的瑰宝,同时也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无不为”是“无为而治”的集中体现,也是管理行为中的感化、超脱、使众。要求管理者采用做少的行为达到最大的管理效果,从“事事干预”转变为“抓大放小”,从“强行推动”转变为“自动化管理”,从“集权统一”转变为“宽松民主”。在学校管理中还应集中体现出民主,遵循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的意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平和的心态、商量的口吻与人交流,进而选择正确的方案。作为小学的最高管理者,应在商量中出主意,信任中出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无为而治”,顺应师心、生心、民心。作为学校的最高管理者应做好小学教师的管理,不仅加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而且还应形成自己的管理理念。如组织全校教师针对当前大家较为关注的问题进行讨论,进而达成统一的意见。包括岗位设置、退休教师纪念品、校园环境卫生等,都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在针对学校的发展问题时,应组织全校师生解读安全工作、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及其后勤工作等各项工作。通过民主讨论,找出解决办法。

四、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所谓情感是行为变化的“晴雨表”、“推动器”,在管理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让每一位小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才能够使每一位小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人,从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作为学校管理者将自己情感投入到教师、学生中,从而产生较大感召力及影响力,在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一举两得。同时,有为而理,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理与情的巧妙结合方可收到良好效果。校长要经常与中层及职工进行碰撞交流,不但谈工作、谈理想、谈业务,更要谈生活、谈兴趣。谈的面越广,越能让教师敞开心扉,校长应忘却自己的身份,并努力让对方也忘掉自己的身份,双方平等交流。这种交流换来的是情感与智慧的双重回报。如有这样一位校长,受到广大师生的尊重和爱戴。淡泊名利,并将评优的机会都给了其他教师,在工作时总是冲在最前面。为了加快学校的发展进程,经常忙到晚上八九点,自己年幼的孩子却无人照顾,甚至带着孩子一起加班。学校下水道管理漏水时,则带领全体教师担当起工人的角色,共同修下水道。当学校积雪很厚时,则带领教师在操场扫雪……站在教师的角度为教师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着想。情感管理是人际关系的协调剂,对上下级的关系起到较好的协调效果。通过疏导教职工思想,可充分发挥出柔性管理效果,渗透情感教育,实现刚柔并济。教师尽管是成年人,但仍需要情感与心灵的满足,往往校长的一句关心话能够使教师倍感温暖。如某教师在一次车祸中,腿撞成骨折,需要住院,却无人照料,校长跑前跑后,为这位教师办理住院手术,并经常去医院探望,选派学校其他教师轮流照看。此项举动使这位教师非常感动,决定康复之后回报学校,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教研工作中。由此来看,校长与教师在情感上实现了有效沟通,也赢得了尊重,实现了无为而治。

(特约编辑 陈兮琰)

猜你喜欢

无为而治小学管理
小学管理中的德教教育和安全管理问题
“无为而治”引领下的班级自主管理
论“清单式管理”:现代治理改革重要标志之一
谈素质教育理念与小学管理工作
浅谈小学管理中师德师风建设探究
小学学校管理中的“三度”管理策略探究
无为而治:走向中学班级管理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