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壶冲古意,千秋有同心——浅谈“石瓢提梁壶”的创作思路

2015-05-24王云云

江苏陶瓷 2015年4期
关键词:壶底石瓢壶把

王云云

(宜兴 214221)

宜兴紫砂壶为煮茶上品,造型别致新颖、技艺精湛、构思灵巧,既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融合了时代元素,在中国陶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宜兴紫砂壶虽然只有六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但生命力极强,供春、陈鸣远、瞿子冶等及文人雅士的参与丰富了紫砂壶的人文内涵,为紫砂艺术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 紫砂“石瓢壶”的由来

图1 石瓢提梁壶

石瓢由石铫发展而来,石铫本意为“一种有柄,有流的小蒸器”,是古人常用的煮茶器物。苏轼被贬至宜兴后,就地取材,用当地紫砂泥模仿石铫制作煮茶器物,发现可保留茶味,故将金属“铫”改名为石铫,并诗云:“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苏轼仿照金属铫制作的紫砂“石铫壶”被后人称为“东坡提梁壶”。随后,陈曼生受其启发制作了 “石瓢壶”,壶身呈梯形,直筒壶嘴,壶腹饱满,简洁大方、端庄稳重,成为紫砂壶的经典造型。随着后世紫砂艺人对“石瓢壶”的改良,留下了“子冶石瓢壶”、“汉棠石瓢壶”、“景舟石瓢壶”等“石瓢壶”的精品。受心境、学识、生活感悟、阅历等方面的影响,创作出的“石瓢壶”颇为风格迥异、气韵独特,广受赏玩者喜爱。“石瓢壶”的造型可分为如意、嵌纹、六方、高、提梁等,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但梯形壶身、壶底置三足、盖桥钮是“石瓢壶”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点,且一直延续至今。

2 紫砂“石瓢提梁壶”的创作体会

紫砂“石瓢提梁壶”(见图1)是对经典“石瓢壶”的传承,制作过程中又融入艺人对“石瓢壶”的独特见解,成就了其生动的造型艺术。从上至下欣赏“石瓢提梁壶”,壶口略小,壶腹向外凸出,壶底略收,侧面呈一个三角形,重心下落,增加了稳重感;壶把为弧形,起于壶肩,落于对侧,像是一轮初升的朝阳,正从地平线下冉冉升起,给人无限希望,也正寓意着紫砂壶的发展呈欣欣向荣之势;平直壶盖上有一拱形壶钮,与江南石拱桥如出一辙,自然和谐,含蓄之美洋溢而出;直筒壶嘴出于壶肩,线条平直,烘托出壶身线条的圆润,亦曲亦直,增加视觉上的安定感,无矫揉造作之势;壶底以三个足钉支撑,共同托起壶身,与壶身圆润饱满互补,衔接处未见丝毫连接缝隙,古朴自然、清灵活泼。

3 紫砂“石瓢提梁壶”的造型特点

“石瓢壶”造型设计与美学理念相符,外观为三角形状,三角形是最为稳定的结构,增加了整把壶的稳定感。壶身线条明快、灵动自然,动静相辅相成,气韵悠长,深入人心;直筒壶嘴与拱形壶钮对比鲜明,曲直对应,刚柔并济;壶把起于壶肩处,在壶身上方画一个半圆后落于对侧壶肩,造型新颖,增加了线条的流畅感;左右两条腰线共同形成“八”字结构,视觉上呈梯形,富有立体感。整把壶以弧形线条占主导地位,直线为辅,柔和顺滑,宛若美人出浴,不胜娇羞。

从整体上看,壶身、壶盖均呈三角形结构,线条分明,错落有致;壶身上窄下宽,壶腹与壶底均为弧形线条,线条走势向上,将整把壶向上托起,巧妙地构成一个圆锥体,整体中心却是下降的,落于中轴线上,视觉上产生横向的感觉,稳重中不失大气,秀丽中不失端庄。

紫砂“石瓢提梁壶”的造型设计中融入现代美,整体结构恰当好处,无一丝赘余;壶口、壶钮、壶底比例协调,与壶身连接处呈虚化处理,与壶把的实遥相呼应,抑扬顿挫,节奏感强。观该壶的整体造型,壶底三足鼎立,强化了壶身三角形的造型,弧形圆把弱化了其外形角度的尖锐,使其刚中有柔,显示出该壶的神韵,又将壶的重心落于壶的中轴线上。

4 结语

紫砂“石瓢壶”是紫砂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者,经历几百年的发展仍经久不衰,也足见文人雅士对其的喜爱之情。“石瓢提梁壶”是对陈曼生创作的“石瓢壶”的改良创新,三角形壶身、三足鼎立式底足、拱形壶钮、弧形壶把,稳重中不失柔美、含蓄中透出大气,与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平稳、平衡理念如出一辙,也显示出该壶独特的艺术构思,让观者从简朴敦实中感受到其活泼灵动,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让人过目不忘,正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猜你喜欢

壶底石瓢壶把
浅谈潮州手拉壶的造型设计
“菱花石瓢壶”的艺术魅力
浅析《腾飞提梁壶》的创作理念
炉灶用热水壶节能改造研究
为什么底部有孔的壶不漏水
浅谈紫砂“龙跃神珠壶”的造型及其艺术价值
“石瓢壶”探艺
品茶
玩微信
漫谈“石瓢壶”的造型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