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掌声引发的思考:以中图版“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为例

2015-05-22祁伟

地理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撒哈拉读图非洲

祁伟

摘要:本文以三次同样内容的不同课堂教学设计,展现教师不断反思进行的教学改进。通过三次课的实践反馈,对如何引导学生读图、析图有更深入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

关键词:地理教学;掌声;思考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五章第四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教学要用到大量统计图、景观图、地图等地理图像。研修小组教师反复商量后,决定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二课时教学为载体,研究尝试引导学生在读图、析图中获取地理信息,从而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尝试在引导学生读图、析图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一、第一次课:未尽人意的设计

1.初上课即冷场

第一次课在本校初二年级4班进行。学生虽然学习基础差,平时不重视知识落实,但特别热情,喜欢上地理课,课堂发言极为踊跃。笔者自认为这一次教学设计准备很充分,但没想到在导入环节出了问题,刚一上课就冷场。为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能快速切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经济发展这一主题,新课导入环节的设计是首先请学生观察图片“饥饿的女孩”,然后提问:“在这张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由此想到了什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阅读“饥饿的女孩”这张有震撼力的图片后,能够说出本区存在贫穷和饥饿的问题,从而顺利导入新课。但意想不到的是,笔者在课上抛出第一个问题后,平常非常活跃的学生却没有人举手,也听不到脱口而出的答案,课堂安静极了。

2.教师的对策

也许是看到有许多教师在听课,学生有点怯场,于是笔者重复了一遍问题,可仍然没有学生主动回答,笔者只好再次引导:“从地理的视角去观察,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不断以鼓励的眼光看着大家。过了一会儿,终于有一位学生举手,有点犹豫地回答:“我看到了干枯的草。”他只看到图片中展示的一种背景信息,而忽略了图片中更直观的主体信息(如瘦弱的小孩、小孩身后虎视眈眈的兀鹫),更没有想到通过看到的直观信息去分析挖掘背后的隐性信息。后来,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说出图中的枯草说明这个地方干旱的答案。在他的带动示范下,学生开始发言,课堂气氛逐渐活跃起来。

3.课后反思

这节课,导入环节实际占用时间大大超出预设,再加上学生在阅读分析后面的资料时出现问题,导致最后讨论环节时间不足,学生讨论发言不充分,亮点未展示。整节课呈现前松后紧的状态。

课后,研修组教师共同帮助笔者反思提高,讨论导入环节冷场的原因。教师们认为虽然图片“饥饿的女孩”视觉冲击力很强,但针对初中阶段学生,仅利用一张图片营造氛围是不够的,建议采用一组对比差异显著的图片。初二学生虽然具备一定读图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是很难在短时间内从一张图片中准确获取直观信息,进而挖掘出隐性信息,如果在一组图片的基础上分析将会更容易达到预设目标。此外,教师们指出针对图片第一次提出的问题指向性不强,导致学生很可能没听懂教师的问题,以至于不知道怎么回答。在有教师听课的情况下,学生都希望表现得更好,因此在未理解教师问题时,不举手是正常现象……根据地理教师的建议,笔者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

二、第二次课:意料之外的惊喜

1.课堂出现意外

实践修改后的教学设计在初二年级3班进行。3班是年级的差班,也是最令笔者头疼的班级。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求知欲不强,听课效率低,经常会出现有学生坐不住的现象。即使老老实实坐在那儿,瞪着大大的眼睛看着你,可心却不知道在哪儿。这样有思维力度的一节课,在3班会不会像以往一样让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笔者怀着忐忑的心情开始导入新课:“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看一段视频资料。”视频刚播放一会儿,就听见有人小声嘀咕“怎么没声音”、“老师的电脑又出毛病了”,紧接着,有学生开始在下面七嘴八舌地提建议,一个学生甚至直接要帮助修电脑,说明大家都在认真看视频!看来,系列对比差异显著的图片做成的视频已经快速吸引了学生眼球,导入效果比直接观察一张图片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

视频由反映非洲丰富资源和贫穷落后的图片组合而成。没有声音的视频短片看起来好像不完整。看到学生眼中的遗憾,笔者主动做起配音解说工作。当视频播放到最后一张图片“饥饿的女孩”时提问学生:“请从地理视角观察,你从这张图片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次提问把两个问题都呈现出来让学生一起思考,而且特别强调要求学生从地理的视角观察图片。有了指向性明确的提问,加上视频中的图片给学生视觉造成了很强的冲击力,3班学生很快就抓住图片中的主要信息并分析说出答案,新课导入非常顺利。

2.意想不到的收获

因为这一节的教学设计较第一次课有了很大改动,虽然整节课的时间掌控还略有前松后紧的现象,但是平时沉闷的3班在这节课表现极为活跃,学生积极思维,踊跃回答问题。学生们的表现给了笔者很大的教学激情,教得高兴,学生学得开心,这节课可以说是一节成功的课。3班学生给了笔者一次意料之外的惊喜,也让笔者重新审视3班学生,审视自己的教学。如果对学生有多一些的了解和鼓励,选择图片营造氛围时多一些思考,引导学生读图时多一些指向性明确和层层递进的问题……会有教不好的学生吗?

3.研修组教师的建议

课后,研修组的教师再次聚在一起评议,首先肯定了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同时对细节又提出一些新的建议,如增加视频的背景音乐,可更好地渲染氛围,加深学生对非洲的了解;把导入新课的问题改为“通过短片,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非洲”,使学生不再纠结于对一张图片的分析,而是能自觉整合多张图片的信息,得到一个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整体印象:资源丰富却贫穷落后,从中发现矛盾,进而愿意主动和教师一起去探寻原因;把“一些国家主要进口的产品和贸易伙伴”表替换为“加纳主要进出口产品和贸易伙伴”扇形图,信息呈现更为直观,同时可增加学生读图训练的机会,更贴近这节课的研究目的;把“1990—1997年几种初级产品出口价格指数”图改为“1990—1997年咖啡出口价格指数”图,信息更为清楚直观,方便初中学生阅读,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近十年的GDP增长率”图改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日本近十年的GDP增长率”图,所含信息更为丰富,除体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经济发展趋势外,还可以通过本区和发达国家日本近十年GDP增长率的对比,更直观展示本区经济发展速度……

三、第三次课:意犹未尽的掌声

1.突然响起的掌声

在杰克逊“we are the world”的背景音乐声中,一张张展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丰富的资源、战争、贫穷饥饿的图片呈现在学生眼前。当提问“通过短片,你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非洲”时,学生踊跃举手发言,迅速说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饶美丽,同时存在贫穷饥饿现象。顺着学生的答案,笔者点出其中矛盾之处:“为何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饶美丽,却存在贫穷饥饿现象”,学生也会有疑问,所以会乐于寻找答案,为新课学习创造良好学习环境。

学生带着问题,利用笔者提供的图文资料了解什么是单一经济,分析单一经济的成因、不利之处以及单一经济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许多国家面临的现状,并为本区国家摆脱困境纷纷出谋划策,各个环节都进行得十分流畅。

在学生依据图表分析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经济发展趋势后,笔者说:“相信在非洲人民的努力下,在世界人民的合作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明天会更好!”话音刚落,全班突然响起热烈的掌声。

2.掌声引发的思考

突然响起的掌声令人惊喜,这是笔者从教十几年来第一次在课堂上听到学生的掌声。学生的掌声让笔者感受到他们对这节课的肯定。这节课是在初二年级实验班上的,学生学习基础好,思维活跃,喜欢上地理课。学生的掌声可能是主动配合教师的一种表现,但更相信他们是真正参与了学习发自内心的鼓掌,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取得的成就而兴奋,也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同时由于学生缺乏有关经济方面的知识储备,教学内容不易被学生理解并接受,但实验班的课堂氛围仍然非常活跃,学生踊跃发言,在随后的课堂检测中正答率是100%,乃至到后面的期中、期末考试,有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考题,学生正答率仍能保证100%。特别是有关统计图的题,学生做起来很轻松,说明学有所获。

通过三次课的实践和反思,对关于如何引导学生读图、析图有了更深入理解,对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有了深刻体会。

第一,有效发挥计算机多媒体优势,创设良好读图环境。虽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生活,但导入新课时,通过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播放音乐、展示大量图片,能快速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有效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第二,依据图像精心设问,利用问题链指导学生读图。三次教学设计的实施表明,依据图像导学必须精心设计提问,确保每个问题表述清楚、有效,每个环节的问题与问题之间能层层递进,形成问题链。利用问题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提问,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发言,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图,也是对学生读图能力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培养。

第三,充分备课基础上虚心学习,不断总结提高。“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节课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仍然在图片选择、问题设置等方面存在问题,教学设计经过多次改动。本课的掌声应献给研修组的所有教师,是大家毫无保留地付出,一起仔细打磨,最终呈现给学生这样一个相对完美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 刘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地理教育,2014.9:25.

猜你喜欢

撒哈拉读图非洲
An Uncommon Trip
非洲村庄
中国家猫起源于非洲
撒哈拉的眼泪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
骆驼图书馆
马达加斯加2:逃往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