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耕地撂荒问题不容忽视

2015-05-18荣西武鲍家伟

中国经贸导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劳力承包地耕作

荣西武 鲍家伟

农村耕地撂荒问题不容忽视

——来自四川省阆中市的调查

文■荣西武 鲍家伟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一些省份陆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长此以往,轻则触及耕地保护红线,重则危及国家粮食安全。面对这一不争的事实,有效疏解至关重要。我们近期走访的四川省阆中市,耕地撂荒现象具有普遍代表性,在缓解撂荒上所做的尝试,则体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智慧。

一、基本情况

阆中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距成都市329公里,是一个农业大市,也是劳务输出大市。关于耕地撂荒问题,我们在阆中全市46个乡镇中,选择了17个乡镇进行了调查。这17个乡镇总人口约26万,其中农业人口23.8万,外出务工人口11.6万,约占农业人口的48.7%,耕地总面积19.5万亩。据乡镇干部和部分村民反映的情况估算,这些乡镇长年撂荒耕地2.2万亩,约占耕地总量的11.3%。调查显示,在一些偏远、地形条件较差的地区,耕地撂荒现象较为严重。

飞凤镇瓦店村位于阆中市偏远地区,距镇区3公里。全村辖5个社,392户,总人口1252人。因地处深丘区域,3183亩耕地几乎全是梯田和坡地。耕地撂荒现象在该村部分社尤为突出:有224人、耕地420亩的瓦店村1社,目前在家60人,以老年人为主体还有一定耕作能力的有42人,按较大耕作能力每人耕作4亩来算,全社仅能耕种168亩,必然撂荒252亩;有242人、耕地350亩的瓦店村4社,在家46人,基本能劳动24人,按同一标准计算全社能耕种96亩,必然撂荒254亩。从走访现场来看,当下正值春耕备播时节,依然有大片耕地蒿草丛生,处于撂荒状态,基本能印证了乡镇干部和村民反应的情况。

我们了解到,在1991年之前,当地村民基本以务农为主,精耕细作;1991—1998年之间,村民外出务工逐渐增多,耕地撂荒现象开始发生,但一般都有其他在家村民代为耕作;1998年之后,村民大规模外出务工,务农收入相比务工收入甚微,耕地撂荒现象愈发严重,也没有多余的劳力进行代耕。

二、耕地撂荒原因分析

(一)农业生产劳力缺乏

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多,吸引了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人员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这些劳力不足以满足生产需要,必然造成一些耕地的撂荒。2000—2013年,阆中市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力就从5.8万人增加到29万人,2013年外出务工数已达该市农村劳力总量38.4万的75.5%。在瓦店村4社,有近八成的人口外出务工,留守的46人中,可用劳力24人,最年轻的是46岁的该社社长,也是因为身体不好做过手术所以在家务农,其余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全社350亩的耕地,全靠人力耕种,即使他们有心,也会无力。

(二)种粮比较效益低

在阆中,按一亩地种一季小麦或油菜、一季水稻的正常情况来算,扣除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成本,每亩地能有700—800元收益,但如果算进劳力成本(大概20天工,目前80—120元一天),种地基本上是亏钱的。如果再考虑农资成本的上涨、风不调雨不顺等情况,种地就更不划算了。与其辛苦劳作一年,还不如种点懒庄稼、两季改种一季甚至撂荒耕地,坐在家里等着领取国家按承包地面积所发放的粮食补贴划算,农民的这一普遍想法,使得耕地撂荒成为必然。“在家种田,不如外出挣钱”,在外出务工每天100—200元甚至更高收入面前,种粮收入显得微不足道,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也大大降低。

(三)农业生产条件差

阆中市处于川中丘陵区向川北低山区过渡地带,耕地多为梯田和坡地,且细碎、贫瘠,无法进行大规模机耕,更多的需要借助人力。而地方财政长期对农村投入的不足,导致乡镇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在瓦店村,全村7.5公里村道绝大多数是卵石、泥结路面;现有农田水利设施大多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已经严重老化,难以发挥作用。在这种条件下,耕作管理成为既费力又费时的劳苦活。道路两旁、离水较近的耕地多在耕种,而盆谷中的耕地因离村远、道路差、灌溉难等原因,靠人力单枪匹马很难应付过来,久而久之就被荒弃,而这些地以前都是上佳的良田。

(四)农民难以割舍土地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创造了许多非农就业机会,农民得以离开土地在新的广阔天地打拼和生活。如今,一些农户举家在外务工,有的甚至在城市里立足,成为城镇居民。然而他们清醒地认知,所从事的是技术含量并不高的体力活,一旦工作机会减少或者工作要求提高,他们很可能无法胜任,但即使没有工作,他们还能回家种田养活自己和家人。农民的这种守土意识,使得他们从思想上无法割舍老家的宅基地和承包地。在瓦店村,就有好几户人家在外10多年都没回来过,老宅是空着的,承包地也是荒着的。因长期外出务工或弃农,不愿放弃承包地又不能有效流转而造成长期撂荒的现象,在当下农村并不在少数。

三、缓解耕地撂荒的探索

依靠基层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飞凤镇在瓦店村实施的四步曲,使得撂荒耕地能集中、成规模、有人种、出效益。

(一)两权分离,农民放心托管

为解决耕种劳力缺乏的问题,村委会想以村社的名义将撂荒耕地集中统一组织耕种,但外出农民却不愿将耕地托管给村社,他们普遍存在顾虑:担心耕地长期撂荒会被村社收回;担心回来种地无法随时要回耕地。因而要么托人代耕,而且是无偿的,要么干脆撂荒,为的是确保对承包地的主动权。

为消除外出农民的心中顾虑,镇里面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交由村社代管的是经营权,承包权归农户,国家的种粮补贴政策依然享受,也保证他们随时回来随时能够收回耕地。而外出户与村上签订《农户承包田地代管协议》,镇上成立土地流转中心进行鉴证,这一举措不仅让耕地代管有了法律效力,也让外出农民吃上了定心丸。通过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大幅提高了外出农民耕地托管意愿。

(二)土地互换,促进规模成片

在家农户耕作的土地插花,导致外出农户托管的大量土地无法成片,不便于规模经营,也难于整体流转。正当飞凤镇干部为此无计可施之时,曾任瓦店村支部书记的王大林提议,可本着就近、整块、成片的原则,由村社出面互换土地,先让在家的农户每户成片,这样一来外出农户托管的土地最后也能成片。土地互换的提议得到了村民的普遍支持,插花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三)干部带头,耕地能人来种

在家劳力严重短缺,短期也无法吸引外来经营主体进入,耕地谁人来种,是个问题。镇里通过蹲点发现,依靠村社干部,由干部带头,把他们率先培育成种粮大户,建成家庭农场是一条低成本、且切实可行的路子。通过群众推荐和个人自荐,最后议定瓦店村新任纪检员江浩流转250亩,1社社长杨承彦流转150亩,4社社长莫春许流转100亩。在村民自治的环境下,由村民选出的村干部带头干事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四)多措并举,保障生产开展

解决生产能力问题,是3个带头村干部的首要诉求,为此,镇里为他们配备了适合在丘陵地区耕作的两台55马力的旋耕机,农机购置费用除国家补贴外,政府全额补助;把上级农业部门补贴的良种由原来的分散使用,变为对种粮大户的集中供给;在家农户耕作撂荒耕地,政府给予每亩100元肥料补贴,经营大户耕作100亩以上,无偿补贴全部良种;耕作撂荒农地由村上组织机械打沟,费用由村上负担;土地流转收益每三年确定一次,前三年鉴于开荒的因素,确定为零收益。除此之外,专门成立一个班子,全程指导、督促、协调处理种粮大户在耕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多措并举,旨在保证耕地不再撂荒的同时,也能产出一定的经济效益。

四、政策建议

以小窥大,阆中市的耕地撂荒现象,折射出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发展的一个普遍事实,是多种合力作用下所出现的必然。采取可行措施避免出现更大范围和数量的耕地撂荒,实有必要。

(一)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

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做到确权确地到户。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鼓励和引导外出农户采取转包、出租、置换、入股等多种方式依法对撂荒耕地进行有序流转。探索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户籍转移之后的承包地有偿退出机制。

(二)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引导各类资本特别是社会资本向农村倾斜,缓解农村发展长期欠账问题。以农村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等为抓手,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水利、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解决农业生产地力贫、道路差、灌溉难等难题。

(三)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创新

统筹解决撂荒与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区别对待撂荒耕地,宜耕则耕、宜林则林。积极组织代耕、统筹复耕、帮户助耕。着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适合丘陵山区的规模经营。针对当前农村劳力缺乏现状,大力提倡免耕法等新型耕作制度,使用先进的小型农业机械。

(四)强化农民种粮经济激励

坚持谁种植谁受益,谁耕种补助谁,改变当前按承包地面积发放农业补贴的撒胡椒面式补助方式。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提高补贴精准性、指向性。对代耕撂荒地的,代耕收入归代耕人所有,其粮食及农资综合补贴标准可适当提高。■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小城镇中心)

猜你喜欢

劳力承包地耕作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做第四种人
精准扶贫
承包地有偿退出机制出台
承包地有偿退出机制出台 看你是否符合领取补偿的条件
农业生产应坚持保护性耕作技术
课堂教学的劳心与劳力
小麦种植不同耕作措施的对比
我国离农农民承包地退出补偿的构成与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