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诗词意象与当今诗歌创作
——在保定诗词楹联学会创作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5-05-18韩成武

诗潮 2015年12期
关键词:蕴涵杜甫意象

韩成武

传统诗词意象与当今诗歌创作
——在保定诗词楹联学会创作研讨会上的发言

韩成武

贾广健作品

意象是中国诗学的重要理论范畴,是评价诗词艺术的主要视点。向来为古代诗词作者和论者所重视。意象这个概念是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什么是意象?简明说来,意象就是诗歌中出现的用来抒情达意的有形物体,包括自然物与人造物。中国诗歌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诗人在其诗歌创作中,为了抒发情感、表达意趣,而对自然物和人造物所进行的情感内容的注入,这些被注入了情感内容的自然物和人造物,被后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不断地继承使用,于是便具有了情感蕴意的相对稳定性,这个具有相对稳定的情感蕴意的自然物或人造物就是意象。比如“夕阳”这个具有“怀人”内容的意象,它首先是在《诗经》中出现的。《诗经·君子于役》中说:“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意思是说:太阳已经偏西了,牛羊都已回家。丈夫在外地服劳役,叫我怎么不想他!从此,这个“夕阳”就与怀人发生了联系,而具有了怀人的情感蕴涵。后代诗人继承了它的情感蕴涵,在创作中使用它,以表达怀人的情感。例如李白《送友人》说“落日故人情”,杜甫《春日忆李白》说“江东日暮云”,崔颢《黄鹤楼》说“日暮乡关何处是”,“夕阳”这个事物就成了怀人的意象。我的大学同学连文英《告别》诗说“回首夕阳暖,故乡花正红”,就是使用这个意象表达了他对家乡妻子的眷恋。

意象的形成是经历了一定的历史“验收”过程的。它首先是在某个诗人的某篇诗歌中出现,如果它符合了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思维共性,或称“集体无意识”,在抒发情感上起到了作用,就会被后代诗人继承,反复使用,最终形成了意象。反之,某些诗人的某些诗篇中虽然使用了一些物象用来抒情达意,但是这些物象不符合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思维共性,纯属他个人的“想当然”,则这些物象不但造成了诗意的难解,而且会被后人淘汰,也就形成不了意象。

意象是最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征的。人世间的同一个事物,不同民族对它的文化心理反应是不同的。比如月亮这个事物,在汉民族的眼里它具有怀人、思亲的蕴意,许多诗人用它来引发对亲故的思念。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杜甫《月夜》诗说:“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月亮就成了怀人的意象。而欧美洲人眼里的月亮就是地球的卫星,并没有情感意蕴。

同一种物象有可能成为具有不同情感蕴涵的意象,这是由于在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它被不断地赋予新的情感蕴涵。比如“鸿雁”,它既有书信的含义,又有“兄弟”的含义,由于鸿雁是结队而行,所以古人用它们来比喻兄弟,杜甫《月夜忆舍弟》说:“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一雁”就是孤雁,在安史之乱中,杜甫与他的兄弟们离散了,他只身来到秦州(今天水市),所以他用孤雁来起兴,表达对兄弟们的怀念。另外,“鸿雁”还具有“艰辛跋涉”的蕴意,这是因为鸿雁秋天南征,旅途十分辛苦,高适《别董大》说:“千里黄云日色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里的“雁”作为意象,表达了对友人征途所遇艰难的关怀。

物象与意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意象是被赋予情感蕴涵的物象。诗歌中出现的事物并非都是意象,有些只是物象,比如一些写景的诗篇。我们大可不必“草木皆兵”。

意象的功能是能够把作者的情感意志含蓄地表现出来,它能取代直白的诉说,使诗歌具有可供读者品味而后得之的韵味。诗歌作者只要在诗行中“点”到这个意象,则这个意象所包含的情感内容就会挥发出来,的确能收到以“少”(文字少)见多(情感丰富)的艺术效果。所以,使用意象一直是诗人抒情达意的必要手段。而且,意象还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尽管时代变了,但民族所形成的文化心理没有多大改变,我们仍然生活在民族文化氛围中,接受着民族文化积淀的影响。因而在当今的诗歌创作中,使用传统诗词的意象仍然能够取得抒情达意的效果。现在举出几个诗例来证明之:

唐代的边塞诗创造了“明月照临关塞”的意象。这个意象包蕴了丰富的军旅生活和情感内容,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从军行》:“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这个意象在当今的诗歌中被继承并使用下来,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如王石祥的《十五的月亮》:“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使用“明月照临关塞”的意象,使国人产生了强烈的文化心理共鸣,也使这首歌曲得到广泛的传唱。

李叔同于191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期间,创作了校园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诗歌的第一段,使用了大量的古代送别诗、怀念诗的意象,我们现在来细致品读:

“长亭”是古代人送别之处,是送别诗的典型意象。

“古道”与感伤离别相关联,也是表达离情的重要意象,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还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芳草”,蕴涵离别之情,是送别诗、怀念诗常用的意象。《楚辞·招隐士》说:“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由此,“草”与离别、思念之情结缘。王维诗《送别》说:“山中相送罢,寂寞掩柴扉。芳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就是用这个“草”的意象来写离情之浓重和不可泯灭。李叔同的“芳草碧连天”不但使用了这个意象,而且借用了白居易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意境。

此外,诗歌中还使用了“柳”意象,表达对离别的不忍。

还使用了“笛声”意象,“笛声”是怀人、忆旧的意象。晋朝人向秀的朋友嵇康被杀害,有一次,向秀经过嵇康的故居,听到邻居吹起悲哀的笛声,于是他写了《思旧赋》,“笛声”就被赋予怀人、思旧的内涵,唐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说“怀旧空吟闻笛赋”,就是用“笛”意象表达他对永贞革新的领袖王叔文的怀念。

还使用了“夕阳”的意象,表达对行路人的怀念。

还使用了“山外山”的意象,表达对行路人渐行渐远的关注目光。欧阳修《踏莎行》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山外山”于是成为怀念行人的意象。

一首《送别》之歌启开了国人的喉咙,凡是会唱歌的国人,大多数都会唱这支歌曲。之所以收到如此完美的艺术效果,与他集中地使用传统送别诗、怀念诗的意象有直接的关系。这些“集束式”的意象群,强烈地唤醒了民族固有的文化心理积淀。由此,我们应该明白,当今的诗歌创作,如果离开了传统诗词的意象,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诗味大大消减。浪费了这些传统诗歌意象,是非常可惜的。

意象的掌握要靠日常阅读时的精心积累,不妨专用一个小本子,不断地进行意象的收集、记录。我就有这样的小本子,随手记录了若干意象,现在挑出几条来,以供各位参考。

“浮云”,蕴涵游子之思。李白诗《送友人》说“浮云游子意”。杜甫诗《梦李白》说:“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白云”,蕴涵隐居之思。杜甫诗《游何将军山林十首》,第十首说:“出门流水住,回首白云多。”何将军是个不喜好开边战争的将军,他隐居在山林里,杜甫前来游历他的山林,写了十首赞美山林的诗歌,最后一首写告别山林,“回首白云多”就是写何将军具有浓厚的隐逸意识。

“柳”“柳条”“柳色”,含有挽留之意,是送别诗常用的意象。这是由古代送别的习俗而来,古代的送别场面,送行者折下一根柳条,交给上路者,借“柳”与“留”的谐音关系,表达挽留对方的心情。王维诗《送赵都督赴代州》说:“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就是使用的这个意象。

“竹”“修竹”“青竹”,蕴涵虚心劲节、坚挺不屈之意。常用来表达君子风范。杜甫诗《佳人》,写一位被轻薄丈夫冷落的女子,毅然离开长安,居住清贫山野,不向艰难的生活低头,诗的结尾处写道:“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翠袖与修竹颜色同一,佳人倚着修竹,形体密合,借修竹的劲节、坚挺品格对佳人的品格做出映衬。杜甫诗《题郑县亭子》说:“更欲题诗满青竹”,此时杜甫遭到唐肃宗的贬斥,忠臣遭遇放逐,虽有悲愤满腔,但重要的是不屈服。这里,杜甫使用“竹”意象所包涵的文化意蕴,通过“题诗青竹”的行为描写,表达了顽强不屈的精神。

“斑竹”,蕴涵血泪相思之苦。意义由娥皇、女英悼念舜帝、泪水染竹成斑而来。唐人李益《山鹧鸪词》说:“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就是使用“斑竹”的意象表达女子对郎君的痛苦思念。《红楼梦》黛玉诗:“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湘江旧迹”“香痕”就是暗用“斑竹”的意象,表达她的感情痛苦。

“落晖”,蕴涵末世或迟暮之感慨。杜牧诗《九日齐山登高》说:“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黄巢诗《自题像》说:“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杆看落晖。”这两首诗均以“落晖”的意象表达迟暮之感。

“落花”,蕴涵末世或迟暮之感慨。张若虚诗《春江花月夜》说:“昨夜闲潭梦落花”,以“落花”意象表达青春逝去的惆怅。杜甫诗《江南逢李龟年》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使用“落花”意象表达盛世变衰和个人年老的感慨。

“鹤”,蕴涵遗世高蹈之志,常用来赞美修身洁行的高士、君子。李端诗《赠道者》说:“窗中忽有鹤飞声,方士因知道欲成。”《送惟良上人归润州》说“寄世同高鹤”。

“鹧鸪”,蕴涵挽留、惜别之意。相传鹧鸪的叫声是“行不得也哥哥”,意思是“哥哥你走不得、去不得”。李益《山鹧鸪词》说:“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就是使用的这个意象。

“子规”,蕴涵挽留、惜别之意。相传子规的叫声是“不如归”,声音凄凉。李白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尉,遥有此寄》说:“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限于文章的篇幅,只能出列这几条。在两千多年的诗歌历史长河中,意象的浪花不停地涌现。意象的覆盖面是非常之广的,可以说,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有很多都成为了传统诗歌的意象,这需要我们认真归纳,合理继承,以推动当今的诗歌创作。

猜你喜欢

蕴涵杜甫意象
伟大建党精神蕴涵的哲学思想
我的超级老爸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多重模糊蕴涵与生成模糊蕴涵的新方法
杜甫的维稳观
关于Fuzzy蕴涵代数的模糊MP滤子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