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报纸如何打造精品新闻
——以《黔东南日报》推出新闻精品的实践为例

2015-05-17李田清

中国记者 2015年3期
关键词:从江县新闻奖黔东南

□ 文/李田清

媒体的竞争,如同其他生产行业一样,最终归结为能否出“拳头产品”“名牌产品”,也就是新闻精品。《黔东南日报》1959年2月创刊,因历史原因,1960年9月停刊,1984年7月复刊,是贵州省复刊较早的一张地(州)市报。复刊以来,一大批新闻作品,分别获得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新闻奖项。曾先后创造了贵州省新闻界的多个第一:“中国新闻奖”零的突破;第一个全国报纸副刊一等奖;入选全国新闻摄影展的首幅作品等等。现在,《黔东南日报》已成为自治州极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报纸,深受领导部门信赖和各族人民欢迎。

从上到下,从版面到典型,全方位强化策划意识

《黔东南日报》复刊30周年来,一直把策划作为报社采编中心工作,每个时期,抓什么题目、上什么栏目、宣传什么主题、怎样组织报道等等,统筹安排、周密部署。每周都对稿件质量、版面设计、标题制作、图片运用、稿件组合、策划创意等方面全方位开展阅评,每月评出精品稿件,对好消息、好通讯、好评论、好照片、好标题、好版面等“九个好”及时进行奖励。“新闻策划”意识和“创优出精品”理念扎根于从总编到一般编辑、记者心底。

从江县人武部重大先进典型的宣传和推出,就是《黔东南日报》精心策划,集体创作的成功实践。2012年,报社编辑部从州委宣传部和州军分区获悉:从江县人武部自成立以来,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先后涌现出吴兴春、梁松美、谢晓波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单位被原贵州军区荣记集体三等功,原昆明军区荣记集体二等功,被成都军区表彰为“全面建设先进旅团级单位”。从江县连续4年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县”。

这一新闻线索立即引起编委会注意,认为这是一个重大典型题材,几次召集报社精英进行精心策划,集众人智慧,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判断其新闻素材,深化主题,选准最佳切入点。为将之采写成新闻精品,2012年9月中旬,社长张睿、总编辑吴会武带领3名资深记者,与州委宣传部领导一道,深入从江县,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基层民兵组织,与基层官兵和退伍军人交流,采访团深入苗乡侗寨,全方位挖掘人武部先进事迹。经过3天密集采访,于9月13日至17日,在一版连续刊出《用军魂铸就精神高地》《月亮山麓军歌壮》《都柳江畔南泥湾》《服务地方急先锋 融入发展排头兵》等4组系列报道,短期内组织大规模、多篇幅稿件,形成强烈视觉冲击力。

此后大半年中,又通过策划组织,以专题报道、长篇通讯、新闻特写、图片专辑等方式对从江县人武部先进事迹开展深度报道,累计达30余篇(幅),使该部事迹引起中央军委、中宣部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及所属新闻网站等一大批中央主流媒体深入从江集中采访;州委、州政府以及贵州省军区先后下发《关于开展向从江县人武部学习的决定》,《用军魂铸就精神高地》获当年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报纸新闻奖二等奖。

以主题、内容、角度三个“新”打造独家新闻

独家新闻具备的本质特点有二:一是“只有一家”,二是“很强的新闻价值”。独家新闻是地地道道的“本报讯”“本台消息”,是其他新闻单位都应该报道、可以报道而由于某种原因没有抓到,没有报道的新闻。

以“贵州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村级民主管理难题怎么解 圭叶村一枚公章分五瓣》一稿为例,这是一篇主题新、内容新、角度新的“独家新闻”,读后令人耳目一新。记者陈正莲无意中得到一条新闻线索:锦屏县平秋镇圭叶村将刻有“平秋镇圭叶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字样的公章分为五瓣,分别由4名村民代表和一名党支部委员保管,村里的开销须经他们中至少三人同意后,才可将其合并起来盖章,盖了章的发票才可入账报销。

凭着新闻嗅觉,陈正莲驱车近7个小时赶往锦屏县,并于次日深入平秋镇圭叶村采访。通过与村民和干部深入细致的采访和座谈,在掌握了大量翔实的一手资料后,精心酝酿、巧妙构思,写出消息《村级民主管理难题怎么解 圭叶村一枚公章分五瓣》。这则消息触及民主管理和村民自治不断探索创新的大主题,具有较强普遍性和典型性,意义重大深远。且快捷迅速,抢在其他媒体报道之前,成为当时率先报道的“独家新闻”。消息刊登后,各媒体纷纷转载,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光明网转载并发表评论说,圭叶村这种理财方式实际上暗合了“分权制衡”的原理。采用此方式真正实现了从结果公开到过程公开、从专制决策到民主决策、从纵向监督到横向监督、从对上负责到对下负责的转变。随即,新华网便展开专题讨论,网友跟帖千余条;《人民日报》先刊登消息,后又发表新闻时评,圭叶村“史上最牛公章”顿时轰动全国。

以新颖的报道方式彰显创新精神

新闻的创新涵盖多个方面,包括对新闻事实的深入挖掘以及报道形式和报道手法的求新,只有推陈出新,才能摆脱条条框框,让新闻活起来。

以曾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跑在世界前面的老人》为例,消息以报道方式的新颖、独特受到新闻界同行称赞。作品主人公李发品是麻江县布依族农民,75岁的李发品参加第19届世界老年人长跑锦标赛,获一万米长跑冠军,并以42分32秒的成绩刷新了75-79岁组的世界纪录。获悉消息后,记者李葆中精心准备,在老人载誉回到州府凯里后,一直追踪采访老人,与老人彻夜长谈,从中了解到比赛时的许多细节,以及老人平时在家的许多生产生活情况,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在写作形式和表现方法上,李葆中大胆尝试,勇于求新求异,文章写得有声有色:

“李发品奔跑着,跑一万米,有什么稀奇!前年,他73岁,在山上用火药枪打伤一头小野猪,野猪没命地逃跑,李发品带着猎狗穷追不舍,一口气竟追了20多华里,直到把累瘫倒地的野猪打死,只身扛起百来斤的野猪回到家里。那是在家乡的山林里,这是在平坦的柏油马路上,跑起来还舒服哩!”

从异国的体育馆到布依族的乡间山路,从身高不足1.6米的瘦小老人到世界冠军,作品生动表现了新闻人物好胜、爽朗、质朴的性格特点。另外,作品在语言表现和运用方面,也是尽量求新求活,使新闻作品尽可能有现场感、跳动感,富有特点。

推祟“跑出来”,让报纸与民族地区近些、再近些

《黔东南日报》复刊30周年来,代代传承“脚板底下出新闻”的“接地气”的好传统。他们注重培养记者编辑的深入意识,鼓励年轻记者编辑到基层,到创业创新一线,接触社会、感知生活、体验劳动,与基层群众打成一片。群众成了记者的千里眼、顺风耳,下面有什么“风吹草动”,报社总能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抓到“活鱼”。

曾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报纸新闻奖”特等奖作品《乡乡出新闻》就是一组用汗水写就、用脚板“跑出来的”的系列报道。当时,为如实报道改革在黔东南州农村的反响,向读者提供来自农村各方面的信息,《黔东南日报》决定派出两名记者,深入全州每一个乡镇进行实地采访,将所见所闻写成报道在报纸头版开设的“乡乡出新闻”栏目中刊登。两名年轻记者历时300多天,发回210多篇稿件,其中半数报道点都是过去记者很少涉足的边远乡镇,当时黔东南州很多地方都没有通公路,山路崎岖险峻,行走起来十分艰难。在乡村采访,吃住大都和乡村干部一起,或到群众家“打游击”。生活没有规律,有时下午两三点钟才吃上中餐,晚上九十点钟吃晚饭是常事。采访时多数到农家住,那个时候农村穷,冬天被冻醒、夏天喂蚊子是常事。采访结束又要写稿到深夜,有时在采访时就睡着了。就这样,整天在山间的小路上走啊走,一年下来,两名记者分别走了几千公里,穿破了好几双解放鞋。1989年第4期《中国记者》杂志还对这次采访活动和栏目设置发表了《果然乡乡出新闻》的评介文章。

在丹寨县排调区,为到当时的党早乡采访一条新闻,记者走了50里山路,后写出了《党早乡征集新兵体检 连续五年无一人合格》的新闻。发出来后,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当地群众饮水、用电等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随后,记者写出《商品经济进苗寨 村村都有经销点》《马场乡春荒救济粮至今未发放》《“土专家”坐镇 工程师撂荒》《我们开始懂得了民主》等一系列颇有反响的稿件,很多问题受到各级政府重视,得到了很好解决。“乡乡出新闻”栏目开办后,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很受读者欢迎,也得到了贵州省委宣传部、省记协的高度评价。

猜你喜欢

从江县新闻奖黔东南
水天一色梯田美
岜沙之晨
从江县宰章水库料场开采方案优化设计
遇见黔东南
诗书画苑
寻味贵州——黔东南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贵州乡间斗牛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